APP下载

小学教育师范生语文教材分析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策略

2021-12-24金鸿君

科学咨询 2021年45期
关键词:学段师范生语文课程

金鸿君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和直接依据。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分析是进行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教育师范生毕业以后大部分必定是要走到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卓越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定要对小学语文教材深入了解,乃至完全掌握,也就是必须清楚自己教什么,只有这一步明确才能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一名教师如果不会分析教材,就会不清楚教材的框架、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以至于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都无法完成,那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更不要提“用教材教”,成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了。由此可见,教材分析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从学生转换成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升小学教育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为教育实习做铺垫,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角色转换,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胜任教师的工作。

二、小学教育师范生语文教材分析能力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小学教育师范生语文教材分析能力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有:1.对于小学语文教材重视不够。很多师范生手中无教材,对于新版教材的内容不了解,没读过,也没有进行学习的倾向。2.不能准确掌握知识点。大部分师范生往往自己对于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知识点不清楚。在进行教材分析时需要参考大量的教师用书等教材辅助资料先进行自学。3.无法选择有效教学内容。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对于教材涉及的所有知识点都找出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作为深入讲解的对象,不会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一定舍弃,以至于拓展太多,浪费教学时间。4.不能将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找不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意识。5.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浅显,没有真正领会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意义,忽视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基于对上述问题:在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该加强语文教材分析能力。

三、语文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与参考蓝本。教材的编写内容、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1]钻研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基本理念等有助于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和了解国家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1.师范生要系统地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在阅读总目标及学段目标时应注重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将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联系起来,同一内容不同学段的目标联系起来,同一学段不同内容联系起来。例如阅读领域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能有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看似前半部分目标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实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在变,篇幅在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例如小学低学段教材主要采用儿歌、寓言、故事和儿童诗等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中高年段教材会采用叙事性作品、古诗词及一些说明性文章。实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更高。后半部分默读明显要求在逐步提高。所以学生在阅读《课程标准》时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学会分析其中的变化,体会不同学段之间要求的逐级提升。再例如,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阅读目标中要求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那么这一目标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多种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对于自身写作时提供了指导方法,逐渐积累自身写作经验,在达成阅读目标的同时促进写作目标的达成。

2.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不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要这样改?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语文课程是什么并没有直接回答。导致广大教师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各不相同,那么教学实践中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鉴于这一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则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学生就要对“语言文字运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行深入思考,语文这门课程是要将语言和文字“运用起来”并不是掌握多少词汇、汉字,而是学会根据需要掌握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这样的课程定位更加符合当今时代需要。

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对应来看,探究其原因。基于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进行教材的掌握。

(二)重视小学语文教材,清楚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小学教育师范生需要提高对教材的重视,认真地阅读小学语文教材。小学教育师范生应保证每个人手中都有新版语文教材,要经常翻阅。

(三)阅读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结构体系。

1.仔细阅读小学语文课本。首先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将目标具体化,找出课文中的知识点,即教学内容。其次翻阅教师用书或教材辅助资料,对比自己画出的知识点,查看自己的知识点哪方面欠缺,进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吃透。[1-3]

2.了解教材编排的结构体系,对比新版教材与老版教材的变化,体会编写意图,紧跟时代潮流。例如小学低年级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设计识字、汉语拼音、课文、识字这四大板块内容。提倡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识更多的汉字,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3]再如,统编版教材更加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书中的插图带有着中国气息的风筝、剪纸等,五年级下册安排一整个单元来了解四大名著。

(四)将课程标准与教材联系起来

1.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视角分析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出教材中内隐的教学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单元为“重温革命岁月”教材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安排在《开国大典》《灯光》的前面,《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这两篇课文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中的困难。使学生们体会了革命先辈坚韧不拔、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再学习《开国大典》,就能更深入地体会胜利的来之不易和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兴奋和激动。进而《灯光》一课使学生在珍惜现在美好时光的同时缅怀先烈,向他们学习。这也就是教材中蕴含课程标准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师范生在阅读教材时,一定要带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

2.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角度审视教材,综合分化出教材中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实际上是提出某一学段各个领域学习后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为教师的制定教学目标给予一定指向。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表述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将其融合在一起。这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目标与内容”,领会其真正含义。其次,还应综合考虑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单元下其他课文的教学目标,整体分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课为例分析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第四单元教学主题 《穷人》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小说的魅力”该单元的三篇小说有着出人意料的感人情节,小说结构上、语言上独具特色。在教学中关注情节、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小说语言的精彩。(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首先师范生应判断出《穷人》属于叙事性作品,相对应的找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领域的关于叙事性作品的要求“了解事件梗概”,对这一描述进行分析。“了解故事梗概”则就要求学生清楚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本课的单元主题为小说,学习小说要求关注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寻找相应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师范生要思考寻找哪些教学内容去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还是以《穷人》一课为例,要完成“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从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的句子入手进行分析,那么这些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的句子就是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即摸清学情。《穷人》一课是列夫·托尔斯泰为揭露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抨击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和腐败,讴歌社会底层人民善良的高尚品质而作。那么,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对俄国的历史和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并不了解。那么对于这节课,教师便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这就是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使学生的已有经验获得提高,在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经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最后,教学内容要与前后知识进行联系。教师在寻找教学内容时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一节课时长有限,需要找出教学重点,可能文章涉及某些知识点,但不是本篇文章突出的特点,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取舍。《穷人》一课着重讲解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文章中也出现了神态描写,但是由于前一课《桥》中对于神态描写的刻画更多,更有助于学生对于神态描写的把握,因此《穷人》一课便只是作为复习带过。

(五)将教材选文与原文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节选自名著名篇,有时还会进行删改,很多时候缺少了原文独有的文学韵味。选文的篇幅较短,或是写法上十分巧妙,或是结构上十分合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原文进行查找,分析课文与原文的差距在哪里。例如,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丁香结》课文较之原文少了一段“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眼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1985年清明——冬至)”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从编写者的意图去考虑为什么要将这一段删除呢?这个问题会不会成为教学本篇文章的一个突破口呢?我们都知道丁香常寓意着忧愁难解,而在《丁香结》里宗璞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的丁香这一意象是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这与删除的一段所表达的不确定的犹豫与怀疑不一致,我们更希望向学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故将原文的一段删除。又如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麻雀》也进行了删减。原文的最后一段是“爱,我想,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靠了它,只是靠了爱,生命才得以维持、得以发展啊!”直点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把这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删去呢?本篇课文属于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篇文章节选部分十分契合语文要素,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如果加上原文不仅直接告诉学生本文的中心意思,缺少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的过程,还使得文章结构不完全契合语文要素的编排,故将其删去。所以说,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选文,还要分析原文与选文的差距,从编写者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其真正的意图。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至关重要,这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转换到教师身份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希望上述策略能对师范生们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学段师范生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