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在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及教学实施建议——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为例

2021-12-29杨梦月

科学咨询 2021年45期
关键词:家国新教材情怀

杨梦月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下,家国情怀因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家乡归属等基本要点,在发展学生人格、培养其思想价值观上具有重要作用。[1]它的重要地位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教育部的文件中多次得到确认,同时也体现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2]由此可见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基础。

一、地理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家国情怀”来源于传统文化“家国一体”的思想,“家”是指家庭和家乡,“国”是指国家,所谓“情怀”是指一种寄托,一种由内而外产生的情感。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并能自觉地承担相应责任,将个人、家乡、国家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情感。在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应该从“家乡”着手,让学生从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并运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产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3]

二、地理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

(一)综合性

家国情怀教育绝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各个学科立德树人任务中都包含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和国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迹,如詹天佑修建铁路的例子,可以放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课程中讲解,分析修铁路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影响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因素,了解铁路修建的难度和我国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区域性

家国情怀包括个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应该从“家乡”这一区域入手,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自然地理特征的同时感受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海水的运动一节,福州作为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分析福州的地理位置概况,了解福州可以利用海洋开展哪些人类活动,了解福州的特色的活动以及产业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三)情境性

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结合真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利用乡土资源、国家时事热点素材等来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具体的地理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情境—问题—生成—行动,将学习放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运用情境解决问题。同理,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需要放到一定的情境当中,同时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更重要的让学生看到家乡国家存在的问题,发展的困境,培养学生建设家乡发展祖国的情感。[3]

(四)实践性

家国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是要见诸于行动。身体力行,才是价值观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环境、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建言献策,激发学生自豪感的同时能够唤起发展壮大家乡和祖国责任感,培养学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德国鲁尔区或者日本九州岛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应用到焦作、山西等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中,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全球性的角度出发协调人地关系。

三、家国情怀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科书中的体现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逐渐开展,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使用也逐步得到推广。笔者通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发现新教材除了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更新和删减以外,新教材也体现出更加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的编写特色。对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为例进行了分析。

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情境性,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来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强情感体验。新教材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每一节前面都增加了一个情境设计,这个情境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时,用教材给出的情境设计—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回忆作为导入,一方面宇宙远离学生,学生较陌生,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能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节中,为了使学生明白地貌观察的顺序跟内容,以教材中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作为导入,一方面通过讲解名师人故事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能够加深对学生对“地貌的观察”这一节课的理解,另一方面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使学生感叹于国人的智慧和爱国情怀,激发认同感的同时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除此之外,新教材中还有很多图片素材,比如新教材第51页图3.10,“雪龙”号是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和极地破冰船,再如第59页图3.23,江夏潮汐电站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潮汐发电站,这些图片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发展,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建设祖国的意愿。

家国情怀具有实践性。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新教材中,表现为设置了相关活动和问题探究。比如,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这一节,教师讲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后,以宁夏地区砂田为例子创设活动,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并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通过活动分析,可以使学生结合我国实例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对于宁夏本地的同学来说,通过选取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特色,正确认识家乡农业发展现状,初步懂得优化、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家乡建设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色的好机会,感叹国人的智慧。再如,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一节中,本章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中给出的资料和图片,分析解决“看海”问题存在哪些现实困难?如何应对?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一些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功能缺失的关系,借鉴国际控制城市雨洪的有益探索——雨水花园,了解我国为控制城市雨洪而进行的海绵城市试点,最后探索我国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现实困扰和应对措施。使学生能够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地理课程中“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多学科融合,渗透家国情怀培养

国家教育部构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体系中包含责任担当,即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各个学科以此为依托指导本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立德树人任务中都包含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和国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借助历史学作为素材,借助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节中,为了使学生明白地貌观察的顺序跟内容,以教材中詹天佑主持修建我国首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作为导入,讲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讲述詹天佑修铁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帝国主义的阻挠,最后京张铁路的成功修建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产生民族自豪感。再如,借助时事政治素材,比如我国现在提倡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事热点讲解相关内容。

(二)利用乡土素材,形成归属感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并能自觉地承担相应责任,将个人、家乡、国家三者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情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应该从“家乡”这一区域入手,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自然地理特征的同时感受其文化底蕴,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感知,并形成家乡认同感与归属感,逐步上升为家国情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就存在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之中,是学生最易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资源,因此最易成为家国情怀培养的学习素材。[4]乡土素材在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作为地理知识讲解的素材用于导入。比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教材中已有的情境设计——西藏冈底斯藏医学院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对于西藏本地来说就是本土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感知,形成家乡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地理知识的应用素材。比如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节中,教材中有一个活动题——观察家乡的地貌,利用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了解家乡的地貌,并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进行地貌观察并记录,接着整理地貌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最后交流和展示观察结果。在学完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纯粹的地理知识灌输于训练无益于核心素养养成,只有将地理知识融于地理实践中,学生成为地理探究过程的主体,才能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4]

(三)加强实践,强化责任担当

身体力行,是价值观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做到真正深化于内心。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参观相关风景区,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能够唤起学生心中美好的人生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一,在课堂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要关注社会问题,有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于担当,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主人翁意识。比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章节最后有一个问题探究,何时“蓝天”常在,让学生扮演政府决策者,分析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其二,在课堂外,让学生实地考察,主动收集乡土地理教学素材,融于真实情景中,将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外。从地理实践活动中感悟家乡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身后的人文底蕴,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感悟,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上升为家国情怀。[4]比如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一节中,教材中有一个活动题——观察家乡的地貌,利用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了解家乡的地貌,并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进行地貌观察并记录,接着整理地貌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最后交流和展示观察结果。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主动收集乡土地理教学素材,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感悟,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发现家乡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以及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文件,家国情怀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的桥梁,自然也体现出更加突出家国情怀的培养的编写特色。本文针对地理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实施进行探究,探讨家国情怀的含义,总结出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分析家国情怀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体现,最后根据其特点和体现提出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实施建议。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乡土资源,加强学科融合,并积极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将地理教学与家乡和国家相联系,使学生具有爱家、爱国的情感与心境,最终成为有则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国新教材情怀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赣鄱情怀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