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道德心理视域下道德创伤的治疗路径探析

2021-12-24王璐颖常运立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00433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采购管理科广西桂林5400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仰道德情感

王璐颖,常运立,黄 强(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 00433;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采购管理科,广西 桂林 5400)

习主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其目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国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于2019年11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1]。故要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需关注社会中的反道德现象。

道德创伤发生因素涉及心理、人文、社群等多个维度,是反道德行为或现象对个体、群体的道德价值体系造成的创伤。美国近年来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道德创伤的发生和治疗,临床精神病学家Shay[2]也提出了道德创伤是作战中“高危情境下法定权威人士对社会公正的背叛”。2012年,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布莱特神学院成立了灵魂修复中心,以宗教文化为研究视角,探求道德创伤的应对。基于此,将文化引入道德创伤研究中是探究其机制和途径的有效方法。西方道德心理文化源远流长,以更高远的视角点、更深沉的思绪去关照、审视和反思,取其精华,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道德创伤修复和治疗。

1 道德创伤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道德研究的重要维度,道德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化背景。道德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不可压抑的文化品性。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的实质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3]。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被特定价值观所影响着,进而演化出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这与政治、经济的硬性规约不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通过价值观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而道德是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伦理生活的反映,是人们伦理行为自然派生出的“游戏规则”,同时,道德通过解释人“如何行动”“何以为人”“如何待人”等基本的规范和意义问题,建立一套关于人的生活“应该如此”的解释系统,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行为。道德以人的价值为根据,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以建立善的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道德所映射出来的价值观,其合理性依据孕育在文化之中。麦金泰尔在分析规范伦理学的弊端时提到:“离开人类道德的文化背景去解释道德是无传统和无根源的。”文化的命运即人的命运。文化以其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文化所折射出的价值观为人提供看待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会有多种评判标准,这种标准包括从道德上如何去判定他人和自我、把自己同别人相比较。文化价值观影响着道德价值观。文化不同,道德价值也会迥异。人们都会戴着某种“价值之境”来审察所遇到的道德问题。从个体来说,当面对道德冲突时,个体会依据内心的价值体系、兴趣以及某种文化前见,选择自己认定的路径来解决。尽管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德标准,但这种道德标准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主张,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印记。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德创伤的本质可以视为个体的价值体系同反道德事件所折射出的价值观的冲突,是外在不良文化对主流意识之间冲突给个体造成的困顿。

2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内容

道德心理是揭示道德产生、发展心理的基础[4]。个体对道德的心理承受力和道德对人的心理平衡调节是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载体,探寻道德培塑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的心理驱动。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植根于内心,克服对道德产生损耗力和排斥力的心理障碍,就要构筑坚固的“心理长城”,将道德种植于人的心灵。

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以文化的维度来关照,在西方道德心理文化中,哲人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道德的本源,并由此出发,对如何提高道德信仰、节制欲望、明辨道德选择、坚定道德意志给予系统思考,建构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2.1 探究道德本源

寻求道德发生的本源和依据是道德心理的逻辑起点。综合来说,西方哲人阐述道德本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宇宙论。宇宙论的特征在于从自然事物及其规律中引申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进而要求人们从内心上保持与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一致性,以便在道德生活的层面上达到内心的理性的和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规律和“逻各斯”具有一种共同的、普遍的理性,是统治一切、驾驭一切、指导一切的“命运”和“必然性”[5]。这种“必然性”统治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驾驭着自然秩序,同时支配着人类灵魂、行为以及人类之间的关系。社会的道德规范、个人性格品情都是“逻各斯”的产物。因此,他要求人们“按照自然行事”。斯多葛学派继承并分析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理论,认为宇宙的自然界具有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和必然性规律,即普遍的理性。受绝对规律和必然性所支配而趋向于一定目的的结果是普遍理性所表现的事物的秩序。自然法则将人统一为一体或者强制性力量,而道德则是人在内心保持与最高理性一致的力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与自然发展的一致协调。在这“道德-内心-理性”的逻辑链条上,他看到了“心”“德”“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神启论。神启论把道德本源归结为神的启示,要求人们从内心对神的虔诚的崇拜来获得道德的力量,表现对道德的向往。奥古斯丁认为神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上帝有至高的能力,无限的智慧,有至善至美的品德。托马斯·阿奎那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神学,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律法:一是神法,即神的理性和智慧;二是自然法,包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自然法起源于神法[6]。其主要观点为上帝是真、善、美的源泉和化身。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自然法”是道德价值和道德标准的客观依据。“自然法”是上帝智慧的传达,是最高的道德法则,上帝的理性规定了最高的道德律。要想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只有依靠神的恩赐,依靠对神的信仰、热爱和顺从。神启论的道德本源说虚构了一个“德-心-神”的三连结构。

人本论。人本论是从人性中寻找道德根源,分为感性主义的人本论和理性主义的人本论。感性主义人本论是从人的自然本性中寻找道德根源。从生物学的角度,把人性说成是天生趋乐避苦、追求感官享乐,因而都是自私自利的。霍布斯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感官快乐[7]。一个人有了欲望和憎恶,也就有了爱与恨,也因此表现为善恶。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观点。他认为,幸福和苦难都是一些外物作用在我们身心上所生[8]。外物之所以善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主观感觉上的苦与乐。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从人的感性因素寻找道德的本源,尽管认识到道德原则的制定,不能违背人的自然需要,但是脱离社会条件,从自然主义的人性中寻找道德原则的起源,毕竟不是科学的办法。理性主义的人本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由此引出道德律令。柏拉图的“灵魂说”,就是把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情欲、意志、理性[9]。有道德的人应是理性控制了情感和欲望的独立个体。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本性在于存在理性。理性不仅控制人的欲望,而且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人的至善的道德境界不依赖于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而是来自理性。康德也是理性主义人本论的主要代表,他认为,只有理性才使人区别于动物,也正是因为理性,才构成了道德的本源。理性主义人本论,尽管看到了人及理性的主体性特点,但由于没有把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因而,主观色彩浓厚。

2.2 探究涵养“道德”之方法

基于道德心理与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关系。西方哲人认为要坚固德性,就要坚定信仰,节制情欲,磨练意志。

首先是坚定信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从宇宙论的角度[10]论及人要与自然的最高理性保持一致[11],要为一种高尚的理想而斗争,牺牲某些暂时性的快乐,防止自己的灵魂变潮湿,要时不时地与“心”斗争,与自己“潮湿的灵魂”斗争,与社会上那些“潮湿的灵魂”斗争,使自己如火焰一般,生动向上地活着。理性主义人本论代表柏拉图将理性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认为有道德的人,无论何时都会保持一种信仰,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不管是坦然还是害怕,都要保持既定的信念不动摇。有道德信仰的人可以抵御恐怖和痛苦的袭击,克服快乐的诱惑。马丁·路德认为,人凭借信仰就有了基督徒的自由,使人摆脱一切罪恶、死亡和魔鬼的诱惑。“一切善功都包括在信仰里,所以一切善功,不拘形式和名称是怎样美好,若没有信仰,就都是死的。”“因为,使人善的,是信心。因为除信心之外,没有东西会使人成为善的。”布鲁克认为,人有坚定的信仰,有英雄的道德观,就可以经过内心的斗争,才能达到道德上的完满境界。

其次是节制欲望。持理性主义人本论观点的苏格拉底强调,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12]。他认为,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有些人是吃喝的奴隶,有些人是好色的奴隶,有些人是贪财的奴隶,有些人是野心的奴隶。故他强调要像反对物理层面的暴力冲突一样反对非理性的强烈情感,取得理性自由,争做自我的主人。德谟克利特也强调要节制,他说:“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更加强[13]。”柏拉图对“节制”也进行了论述:“节制是生性优秀的和生性低劣的东西在哪个应当统治,哪个应当被统治——不管是国家里面或是个人里面——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14]。”节制就是控制自己的快乐和各种欲望,理性控制欲望的状态。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者主张理性自制。因为他们认为个人的和谐以及社会合作本身,都要求放弃某些欲望并严格地控制另一些欲望。

再次是磨砺意志。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意志融于到群体的道德行为中[15]。个体行为的过犹不及或者中庸状态取决于个体的道德意志。个体的道德意志是经过慎重思考从而选择善或者恶的一种能力。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也有权选择不做。道德的存在是因为道德意志的作用,不单为知识的结果。洛克明确指出,意志是人心的一种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斯宾诺莎也认为,意志是人心灵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能力,意志能够认知自然必然,又依照必然去行事,人的意志是完全被强制的。费希特认为个体的道德意志决定了个体的行动,依据意志决定的行动是“人的使命”。意志是一种选择能力,人有多种意向和欲求,即有动植物所具有的好恶、欲望等低级欲求,亦有人类本质相称的高级欲求,而“意志的必然选择就是一种在自我的自然冲动与自我的道德冲动之满足二者间的抉择[16]。”因而,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就要培养这种道德的抉择能力。

3 道德创伤的发生表证

道德创伤是反道德事件或现象对内在道德价值体系造成的倾覆,创伤的发生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三方面。

3.1 道德信仰滑坡

群体笃信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是道德信仰的根源,道德信仰让主体产生对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扎根于深刻的道德认识基础之上。正是信仰对象的特殊性,使道德信仰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信念类型。其道德信仰的对象是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道德理想是某一道德体系所追求和向往的完美道德范例,或者说是某一道德所向往和追求的道德品格。道德理想统领着整个道德体系,是某种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构筑群体精神世界的核心。群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笃信是道德信仰的核心环节。这种笃信是建构在充足的认知基础之上,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道德信念才能够成为道德信仰,这种信仰在个体的价值意识中起着中枢调控的环节,“信仰永远具有价值参数,总是包含着对事物、对现实、对世界的价值态度,它的内容有着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17]。”

道德信仰的形成不仅需要外部信息的刺激,还需要主体自身的参与,即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主体精神世界的组成,成为心中恪守的准则。现代社会的每个独立个体身兼多重身份,每一个身份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而且对社会关系有着不同的道德理解。当个体在履行不同身份的道德要求和展开对道德关系的理解时,个体的认同和信仰就会失去焦点,碎片化就会出现。碎片化就是对信仰的最大威胁,面对自身的碎片化,个体不免会产生信仰创伤。例如,一个人从小生活在秉持人道主义信念的家庭,参战之后,为了适应战场环境,就会背叛从小接受的信仰,对敌人展开毫不留情的杀戮。然而当战争结束以后,在战争中被碎片化的道德信仰发生创伤,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道德上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将何去何从,从而蒙受巨大的道德创伤。如果在战场环境中,一个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而挑战战争环境的常理,并且提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将会使他陷入与生存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境地之中。这样的做法还会潜在地损害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严重搅乱他的情绪,使他不得安宁。有的人可能会质疑说战争的情形只是少数的,不能代表大多数人道德生活的实际情形。实际上即使在和平或平常的境况下,当我们没有生命危险之虞时,我们尊崇的道德信仰和我们实际上做的也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也许是因为利益的原因,也许是迫于群体的压力,但不论原因如何,一旦反观自身实际的做法,就算是在普通的情境中,个人也会深深地卷入烦恼和困境中。

3.2 道德情感羁绊

道德情感是基于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烈的情绪态度体验,其存在依凭于人的道德标准,是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我或他人行为时体验到的内心活动。情感与个体需求密切联系,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主观产生的心理体验。道德行为的准则存在于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中。人们在内心上自觉意识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必要性,就产生了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在主体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存在以客观的道德需要为基石。道德需要的满足与否,就会在主体上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此外,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道德情感的产生和提升。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道德认识克服了道德情感的盲目性,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道德创伤境遇下,道德情感的受创主要表现为羞耻感和自责感。

羞耻感是个人对个体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谴责时的内心体验,为个体自我道德意识的一种表现。这种体验具体体现为羞愧、焦虑和内疚等负面情绪。羞耻感是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主观产物,它激活潜在的思维和力量,专注于过失的懊悔和行为的追悔。羞耻感一方面是对于他人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愤慨和厌恶,另一方面是对自身不道德行为的知耻、惭愧和悔恨。马克思说过,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感受。这种羞耻感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情绪,是抵制不道德行为的强有力的抗毒剂。道德创伤境遇中,一个人对过往行为审视反思时,会觉得当初的言行与自身坚持的价值观如此的背离,他不断地被其头脑中的反事实思维所纠缠,悔不当初,追悔莫及,从而产生羞耻和愧疚的情绪。

自责感。责任感是个体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具有的认知体验,是个体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感。它促使群体在活动中对社会活动中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若群体在进行社会性活动中自我体验到应尽的社会性责任,即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强制和约束,表现出内心的愉悦,这是由“内心的命令”所致。当责任感与良心、个人的内心需要结合之后,如果不尽责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产生自责之感。个体将事件的道德归因归于自身,自身评价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旅曾经的一位战士在十年前的一次抗震救灾中被任命为冲锋队员率先进入灾区,在一次救出被压在石墙下的两个孩子之后,突然发生了余震,在撤离过程中,他的战友被石板卡住脚,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这名战友决定让他先带着两个孩子出去,是救战友还是护送孩子,该战士选择了后者,结果他的战友却因为救援过晚而牺牲。从此战士一直闷闷不乐,不敢面对其他战友,自责锤墙,手骨折断。该战士战友的死亡使他一直认为是自己救援过慢导致的,对自己过分指责,战友的死亡成为了他心中不可磨灭的阴影,为了平复自责,他用自残的方式惩罚自己,通过肉体的痛苦来减轻心理上的压抑。

3.3 道德选择迷茫

选择性是道德思维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特性。认识主体对外界刺激信息不是“原样照录”,而是要经过选择和过滤。选择功能的内在机制基于主体思维的心理机制。认识选择性的本质表现了思维心理机制具有的选择功能。这种选择表现在:主体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道德观念去过滤、择取感性材料和知识性信息。社会道德现象错综复杂,然而,只有那些得到了初步解释,与自身道德知识相关、相近、相应,适应道德价值观念需要的思维材料,才被纳入思维过程。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整理,根据主体需要的目的,形成方向,然后对思维材料再吸收、再解释,选择最符合价值取向的材料进行处理,形成思维的成果。道德思维选择性过程正是如此。在此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需求、预期、诉求进而上升至的道德价值的观念是最关键的要素,渗透着思维机制的选择活动,是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社会中,选择的摇摆不定,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模糊性和无所适从感,从而产生道德选择困境,产生迷茫和创伤。比如,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美国愈演愈烈,境内50个州情况逐步恶化致使失控,医生护士严重紧缺,很多医院下令医生护士即使感染COVID-19也要坚持上班,医护人员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负荷,还承受着道德上的两难:一方面他们自身感染了COVID-19,生怕传染给患者;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没有出台统一的防疫措施,患者数量过多,医疗资源紧缺,有的患者来不及救治就死了,一些重症患者只能被安排“等死”。2020年11月16日,美国《纽约邮报》援引得克萨斯州一名护士的话称:在一些情况下,接医院的指令,最严重的COVID-19患者会被送到专门的房间“等死”。这样一种现象给医生护士带来了道德压力,有的医护人员觉得愧对从医初衷,违背职业精神,与坚守人道的价值观相背离,进而产生选择迷茫,面对患者,显得无所适从。

4 西方道德心理视域下的道德创伤治疗对策

要想修复道德创伤、寻求解决之道,就要吸取和借鉴西方道德心理的丰富智慧。

4.1 与“心”斗争,涵养德性,坚定信仰

西方哲人认为,要与“心”斗争,加强教化,涵养德性。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强调要同自己“潮湿的灵魂[18]”作斗争,使自己的生活保持像一团活火一样,生动而向上,而要同自己的灵魂斗争,与“心”斗争,就要抵御痛苦和恐怖的袭击。如何与“心”斗争,则要通过教化,涵养德性。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并非天生拥有,而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得,并且美德要从幼年起就得进行教育和训诫[19]。“学校里的教育更加注重善良的行为而非语文或音乐。老师们精心照料着孩子,当孩子们学会了文字,准备理解书上的话,就像从前理解口头语言一样,老师们会把好诗人的作品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他们阅读和背诵,诗歌中包含着许多训诫、故事、赞歌,对古代的善人进行颂扬,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受到鼓舞而去模仿他们,期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如何在学校开展教育,普罗泰戈拉列举了音乐、法律、体育训练课来调整和修炼。亚里士多德也赞成德性的获得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他说:“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吸取先哲智慧,在创伤治疗中,要加强道德教化,重塑德性。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传授,校正认知,就是将一些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进行传输和教授,使受教者系统地接受某一道德理论、思想和规则;另外,要重视“化人”,在社会性活动、创造性活动以及其他文化知识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参与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丰富的活动把个人与外界联系起来。通过创造性活动,个人会觉得世界向他的努力敞开了大门,他会体验到深刻的愉悦,进而不断追求知识的提升、能力的提高,并不断征服新的挑战,从中体悟乐趣。

4.2 尽“爱”的义务,修复情感

西方哲人认为,人既要自爱也要履行对他人爱的义务。通过这两种爱,行善培植情感。巴特勒认为,人有天然的“仁爱”之端,有公和私的情感。公的情感就是为社会着想,施予他人关爱。私的情感就是自爱,趋向私人的福利。康德从“善良意志”出发,认为“道德情感是一种敏感性,即心灵出于对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义务法则的觉察所产生的或愉快、或不快的反应。”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培育它、强化它。同时,康德认为要有爱的义务。要善待自己,并尽对他人爱的义务,要使他人的目的成为我自己的目的,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处困境的其他人得到他们的幸福,并与他人共苦,培植共苦的自然情感。按照西方哲学家的逻辑,人与人之间具有易感性,可以互相传达和培植情感。运用在道德创伤修复中,要以社会的正能量去影响和塑造个体心中正确且高尚的情感。以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引导情感。社会主流的价值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即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公共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并流传下来的;第二个是“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从社会现阶段实际情况及该社会人们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出发,向全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第三个是“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它反映的是社会贤达所认识和力行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是当今社会并非所有成员所能做到,但又具领导意义的道德要求。要以社会正向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正确道德认识,提高道德知识和观念水平,形成理性的道德情感。比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人类进步史诗中涌现的英雄豪杰、社会贤达的“牺牲奉献精神”教育引导、激发受众效仿追求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比如,对待军人和医生的引导,以《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公约》为主要内容,帮助其明晰特殊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避免产生邪僻行为和非理性情绪。此外,注重情感的传递。成立公益组织和社会互帮互助小组,让有类似创伤经历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吐露心声,互信包容、接纳,真正回归自我。

4.3 听从“心灵的命令”,磨砺意志

洛克指出,意志是人心的一种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是由人的欲望决定的。费希特认为,意志是一种选择能力[20]。人有多种意向和欲求,即有动植物所具有的好恶、欲望等低级欲求,亦有同人类本质相称的高级欲求,而“意志的必然选择就是一种在自我的自然冲动与自我的道德冲动之满足二者间的抉择”。因而,要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就要培养这种道德的抉择能力。要培养选择的能力,磨砺意志,一方面要树立坚定的道德理想,另一方面要创造情境。

一是树立坚定的理想。理想是以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愿望。心理学上讲,道德理想就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自觉模仿的榜样。崇高的道德理想,不但是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锻炼的动机,而且是意志活动的灯塔,它可以使人在任何道德境遇中保持道德情操,坚定价值选择,百折不挠。崇高的道德理想来自于深刻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于客体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掌握。道德认识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选择和行动,不但懂得应该如何行动,而且懂得为什么那样做。正确的选择离不开认识的作用。能否正确选择,取决于指导它的思想是不是正确。如果人的选择、人的实践本身会妨碍自己目的的达成,那是因为选择把自己和认识分隔开来了。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就会丧失判断。基于此,要树立高远的道德理想,唤起追求高尚价值目标的动机,规范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奋斗不息。

二是创造情境。情境设置就是根据人们在已知情境中的态度、志向、选择进行磨练,从而使他们能在另一情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意识地组织人们进行磨砺选择的道德实践并且人为地设置困难是有意义的。因为人只有实行道德选择,付诸意志行动,进行努力,克服内部阻力以及周围环境的障碍,才会形成采取决定的能力、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如果一个人珍惜他周围的环境、所属的集体,感到自己与集体息息相关,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置于环境和集体的约束之下,遵守一定境遇下的规则,显露出良好的自制力,以防他人的责备。如果选择和行动得以成功,他将会因与他人的合作而体验到满足,从而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信心。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类型,将人置于情境暴露之下,医生置于临床手术一线、抗疫一线,考察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通过效果的对比和激励,更新认识,提高选择水平。

猜你喜欢

信仰道德情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信仰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