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研究

2021-12-24吕凤兰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

吕凤兰 卢 奇 周 治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6)

0 引言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紧密结合,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必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

高校如何对接国家及地方政策,明确工作重点,突出亮点,解决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对接难、落地难、转化难”等问题,解决高校存在的问题,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促进成果转化工作的持续发展,这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要素众多,且各具特点,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各要素的作用大小和方式,结合高校科研工作特点,开展定制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杠杆原理,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要素进行分类分析与概述,最后从人才、渠道、技术、资源、制度等5个方面探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1-3]。

1 杠杆原理

杠杆系统的搭建主要由3个点构成:支点、施力点、受力点。支点到施力点之间的距离为力臂,支点到受力点之间的距离为力矩。杠杆原理公式即为:力臂(L1)*施力(F1)=力矩(L2)*受力(F2)。如果将受力点定义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转化体量、稳定性和持续性为衡量标准,那么在总长度(施力点到受力点之间的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当力臂(L1)和施力(F1)增加,力矩(L2)减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体量可增加;当力臂(L1)及支点的稳固性增强,则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可增强。

2 因素分析法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各类转化资源、转化辐射范围(包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策制度及落实。

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因变量,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指标分解法的总分法方式,进行因素分析。

2.1 人才

自变量x1:即等效为施力(F1),代表人才。人才要素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他人员。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及合理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持续发展,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要素。参照2019年江苏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快报中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表的人员配备信息,自变量X1的子指标为:

x11: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数目;

x12:从事技术转移转化专职人员数;

x13:在外兼职从事成果转化人员数;

x14:离岗创业科研人员数;

x15:到县(市、区)挂职科技人员数;

x16:到乡镇挂职科技人员数。

2.2 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

自变量x2:等效为力臂(L1)的高度,代表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技术成熟度作为一种科技评价和项目管理工具,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成果转化对接成功率的重要途径[4]。参照GJB 7688-2012《装备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该标准将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为9个等级,根据各个等级内容,可以划分为原理和技术概念验证 (1~3级)、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4~6级)、产品开发及初步应用 (7~8级)、产品规模化应用(9级)共4个阶段9个等级来定义技术的成熟状态。自变量X2的子指标为:

x21:原理和技术概念验证阶段的科技成果数目,对应的具体等级内容为:①提出基本原理并正式报告;②提出概念和应用设想;③完成概念和应用设想的可行性验证。

x22:技术攻关和演示验证阶段的科技成果数目,对应的具体等级内容为:①以原理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实验室环境验证;②以模型样品或部件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③以系统或分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相关环境验证。

x23:产品开发及初步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数目,对应的具体等级内容为:①以系统原型为载体完成典型使用环境验证;②以实际系统为载体完成使用环境验证。

x24:产品规模化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数目,对应的具体等级内容为:实际系统成功完成使用任务。

2.3 各类转化资源

自变量x3:等效为力臂(L1)的宽度,代表各类转化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外资源。转化资源依据学校已有人才学科基础和特色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优化与扩展,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校内资源包括学校的各类科研机构、成果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校外资源包括校地共建载体、校企平台、科技型企业、校外技术转移机构。自变量X3的子指标为:

x31:校内各类科研机构数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校级等各类科研机构。

x32:校内成果孵化平台数目,包括自建的中试基地,以及设立在学校的校企研发中心等成果孵化平台。

x33:校内科技服务平台数目,包括设立在学校内对外服务的测试服务中心、检验机构、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科技查新工作站等。

x34:校内技术转移机构数目,学校专职和兼职从事技术转移的单位或者部门。

x35:校地共建载体数目,包括各类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合作载体,如地方研究院,产业学院,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等。

x36:校企平台数目,包括与企业进行共建的各类载体,如校企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

x37:科技型企业数目,包括学校持股或依托学校技术力量成立的各类科技型企业。

x38:校外技术转移机构数目,包括官方或者商业性质的各类校外技术转移机构,如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推广中心等。

2.4 转化辐射范围

自变量x4:等效为力臂(L1)的长度,代表转化辐射范围。主要包括空间和时间范围的辐射。辐射范围是依托学校优势人才学科资源,成果技术及各类转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企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价值的重要评价手段。从空间范围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为长度、宽度、高度、大小4个要素。而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时刻和时段两个要素。自变量X4的子指标为:

x41:长度,代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所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参照高校技术合同中买方的流域,按地市级进行统计,确定其数目。

x42:宽度,代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所辐射的行业种类,可参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高校技术合同中买方的行业类别进行统计,确定其数目。

x43:宽度,代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所辐射的学科门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对高校技术合同中项目内容所属学科门类进行统计,确定其数目。

x44:宽度,代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所辐射的服务对象性质,可参照江苏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平台,对买方性质进行统计,确定其数目。

x45:高度,代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所辐射的服务对象层次,例如以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企业的规模等级,研发投入水平等。

x46:大小,代表技术合同成交额。

x47:时刻,代表解决企事业的现有难题,为企事业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x48:时段,代表成果转化对企事业和其他相关领域带来的长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5 制度政策及落实

自变量x5:等效为支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对国家、地方政府政策的落实情况,与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切实配套,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健全及有效执行,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力实施,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5]。通过建立制度评分标准,对比分析不同高校的落实情况,结合专家判断法进行定性分析。

3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应用型较强的科学方法,通过建立因变量与其它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开展统计分析。该方法通过线性数学数量关系式,不仅能得到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重要信息提炼出来,掌握影响因变量的主要特征要素,同时也可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判别其有效性。

结合该方法的优点,针对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多个影响因素,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模型构建与分析。

3.1 各项指标说明

根据各项指标的定义,主要分为定性与定量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可结合实际转化过程中的数据统计进行确定,定性指标可通过专家判断法进行确定。本方法涉及指标共27项,其中需要进行定性的指标有:x45,x47,x48,x5,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

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个指标性质、量纲、数量级等特征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若直接使用原始指标进行分析,可能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在分析数据之前,需要对原始变量(各影响因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无数量级差异的标准化数值,消除不同指标之间因属性不同而带来的影响,从而使结果更具有可比性。目前常用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有:极差标准化法、Z-score标准化法、线性比例标准化法、log函数标准化法、反正切函数标准化法。

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本模型的因变量为y(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转化体量、稳定性和持续性为衡量标准),其自变量包括X1、X2、X3、X4、X5,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公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1)

其中:ε为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β0,β1,β2,β3,β4,β5为回归系数。

以此类推,建立X1,X2,X3,X4五个自变量对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公式。

x1=β01+β11x11+β12x12+β13x13+β14x14+β15x15+β16x16+ε01……

(2)

x2=β02+β21x21+β22x22+β23x23+β24x24+ε02……

(3)

x3=β03+β31x31+β32x32+β33x33+β34x34+β35x35++β36x36+β37x37+β38x38+ε03……

(4)

x4=β04+β41x41+β42x42+β43x43+β44x44+β45x45++β46x46+β47x47+β48x48+ε04……

(5)

目前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软件有:SPSS、Matlab、SAS等。

3.4 模型检验

在建立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后,还需要通过对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回归方程拟合度(R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进行检验,以评价模型建立的有效性,同时对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显著性影响进行判别分析。其中,F检验是在总体上检验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R检验是复相关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R|≤1,R越趋近于1,则证明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越好,线性关系越显著。t检验是检验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显著性影响,有利于分析统计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主要特征要素。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

综上,基于杠杆原理,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与概述,进而为评价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了一种具有简单快捷、可操作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从以下5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1 机制引导,培养高素质的成果转化队伍

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创新政策,依托高校已有科技人才资源,和成果转化特色,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绩效考评、促进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影响因素,完善工作机制,打造高素质产实效的成果转化队伍。

(1)面向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需求,对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定位,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培育科技创新成果,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高素质科研人员队伍。

(2)参照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关于《江苏省技术转移奖补奖金实施细则(试行)》通知,建立高校自身的技术转移绩效奖励政策,注重人才队伍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与引导,促进高校自身成果转化队伍的建设与壮大,营造由上至下,由源及尾,全体人员积极投身成果转化工作的好氛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实施与落地。

4.2 分类评价,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果转化体系

通过建立信息筛选整合和联络机制,确保科研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反馈信息之间的畅通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开展分类评价,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果转化体系。

(1)建立信息筛选机制。设立信息专员对高校科研人员或团队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成果获奖等科研信息进行梳理,并参照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进行分类,开展科技评价。

(2)构建分类管理体系。在进行项目管理和组织申报时,科研管理人员需结合成果评价体系、市场导向和产业需求,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结合自身科研能力,分析优势与劣势,有目标性的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生产等不同层次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3)完善信息对接机制。通过明确技术需求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并依据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匹配能切实解决技术难题的科研成果,同时加强信息跟踪、反馈与沟通,进而提高成果对接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4.3 统筹布局,建设有特色的成果转化平台

梳理高校现有成果转化资源,分析各类资源的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各类资源之间的互补性,统筹布局,建设有特色的成果转化平台。

首先,梳理并分析各类成果转化资源自成立以来的管理状态,运营概况、抗风险能力等信息,开展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评估;其次,各类资源信息交叉对比,掌握各类资源之间的优势及劣势,明确其互补性,统筹布局,梳理出完整的可操作的成果转化产业链条;第三,围绕成果转化产业链条,对每个节点进行个性化管理和运营,加强各节点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展。

4.4 品牌塑造,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切实将高校优势学科地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深度融合,塑造特色品牌,有利于高校建立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平台。首先,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产学研创新特色,面向区域经济特色发展需求,实施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高校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开展社会服务,通过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研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资源。

4.5 切实可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

通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强、与国家、地方政策相符,与高校特色发展目标切实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力实施,促进其持续稳步发展。首先,制度的制定需及时有效,全面分析国家和地方关于高校科技创新政策,梳理其重点和关键点,结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问题和形势,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协调磋商,务求做到“责任到职,任务到位,及时有效”;其次,制度落实需切实到位,只有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才能激发科研活力,保障科研成果转化政策的有力推进与实施。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成果
“深信”成果展示
“深信”成果展示
喜报:我校10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