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魏氏梭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2021-12-24汤德元张玲丽卢志远肖图雄谢景超陈巧丽
李 达,汤德元,张玲丽,卢志远,王 琦,肖图雄,谢景超,陈巧丽
(1.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贵州 贵阳 550003;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菌)病是以患病动物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疫病,俗称“肠毒血症”,可导致动物急性死亡且病死率高[1]。小熊猫属于浣熊科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容易感染该病[2,3]。2020年6月下旬,贵州省某动物园饲养的2只成年小熊猫发病,随后相继死亡。经了解,该动物园未接种相关疫苗,曾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笔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魏氏梭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为此类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临床症状
该动物园共饲养有8只成年小熊猫,其中1只发病后急性死亡。另1只早期症状为精神沉郁、厌食、步态蹒跚、不合群、时而卧倒、腹胀、腹泻、粪便呈脓样且带血丝,继而呕吐(带血)、晕倒,持续1天后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小熊猫可见心脏有出血斑点,心肌色淡;肝脏表面有卡他性炎症,淤血呈淡红色;脾脏肿大,皮质呈灰黄色;肺脏水肿带血丝,有部分化脓灶(见图1A);胰腺被膜有大量气泡;小肠黏膜有针尖状出血点,肠壁变薄,黏膜坏死,浆膜下严重出血;膀胱充盈,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见图1B);肾脏肿大,皮质有大量灰黄色斑点(见图1C);脑血管充血,脑膜有点状出血。
图1 病死小熊猫剖检病理变化
3 实验室检测
3.1 细菌分离培养(1)无菌取2只病死小熊猫的血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淋巴结组织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需氧培养)、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厌氧培养),37 ℃培养24~72 h。结果: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不良;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大量的光滑、隆起、灰白色、半透明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较大的光滑、圆形、湿润、隆起、粉红色菌落。(2)分别取单一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 ℃需氧和厌氧纯培养24~72 h。结果:在需氧条件下生长菌落呈无色透明(大的菌落略呈淡灰色),出现明显透明的β溶血环;挑取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见图2)。在厌氧条件下生长菌落呈半透明、表面光滑;挑取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视野内有两端钝圆的蓝紫色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多呈单个散在,少数2个相连或呈链状排列(见图3)。
图2 革兰氏阴性菌(10×100)
图3 革兰氏阳性菌(10×100)
3.2 细菌生化鉴定将纯化培养的2种细菌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微量生化鉴定管中,置于含有5%CO2的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结果:(1)革兰氏阳性菌可使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产酸产气;不发酵木糖、甘露醇、山梨醇;硫化氢试验阳性,靛基质试验阴性;在含铁牛乳试验中分解乳糖产酸,出现“汹涌”发酵现象,符合魏氏梭菌的生化特性。结合细菌培养特征,鉴定为魏氏梭菌。(2)革兰氏阴性菌的鸟氨酸、氨基酸、枸橼酸盐、硫化氢、吲哚、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葡磷胨水、山梨醇、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阴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结合细菌培养特征,鉴定为大肠杆菌。
3.3 药敏试验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从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各挑取1个纯化培养的菌落,分别接种于贴有8种常用药敏纸片的鲜血琼脂培养基(需氧培养)、麦康凯培养基(厌氧培养),37 ℃培养24~48 h后观察,测定抑菌圈直径大小,判断药敏性。结果:(1)麦康凯培养基的细菌(魏氏梭菌)抑菌圈为:阿莫西林9 mm、青霉素8 mm,属于低度敏感;庆大霉素14 mm,属于中度敏感;磺胺类21 mm、环丙沙星19 mm,属于高度敏感。(2)鲜血琼脂培养基的细菌(大肠杆菌)抑菌圈为:阿莫西林8 mm、青霉素7 mm,属于低度敏感;链霉素12 mm,属于中度敏感;头孢曲松19 mm、头孢拉定19 mm、环丙沙星21 mm、土霉素20 mm,属于高度敏感。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确诊小熊猫急性死亡的原因为魏氏梭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5 防治
5.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未表现症状的6只小熊猫用魏氏梭菌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同时投喂高敏感药物磺胺类、环丙沙星、土霉素进行预防性紧急治疗5 d。通过紧急接种和预防性治疗后6只小熊猫未发病,疫情得到控制。
5.2魏氏梭菌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均衡导致动物体弱,肠道菌群失调,应激性刺激等均可发病,且病程短,易发生急性死亡,一旦野生动物发病很难治愈,死亡率高。对于魏氏梭菌病应以预防为主,如动物园经常发生该病,可考虑对动物进行全面接种魏氏梭菌疫苗,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敏感的抗菌药物投喂以减少此病发生。同时要加强动物饲养管理,保持动物营养均衡,增强体质,保证食物卫生,并定期对饲养场地、用具进行全面消毒,加强环境卫生清洁。建立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对病死动物需进行深埋或焚烧并对饲养场地全面清理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