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
2021-12-24庭国勋周远兵郑天静韦明武罗登荞
庭国勋,周远兵,郑天静,韦明武,罗登荞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2.瓮安县养殖业发展中心,贵州 瓮安 550400)
1 发病情况
瓮安县某养殖场饲养鸡4 000只,2019年10月鸡(31日龄)出现死亡,病初每天死亡1~2只,随着日龄增加,死亡数量逐渐增加,至41日龄时已死亡400余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扎堆、垂翅、羽毛松乱、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经调查鸡场兽医曾用黄芪多糖拌料治疗,效果不明显。经调查鸡场仅进行了新城疫免疫。
2 病理变化
对10只病死鸡进行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胸肌、腿肌有明显的条状或带状出血(8/10);腺胃乳头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有带状出血(6/10);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点(4/10);肾脏肿大,输尿管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8/10);法氏囊黄色胶胨样水肿、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状(7/10)(见图1);肝脏呈古铜色,部分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白色坏死灶(5/10)。
图1 法氏囊呈“紫葡萄”状
3 实验室检验
3.1 琼脂扩散试验取5只病变明显的病死鸡法氏囊分别剪碎,加入适量PBS液研磨,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 mL,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标准抗原(对照)、阳性血清分别加入打孔的琼脂平板,静置5~10 min,待孔内液体吸收完全,放入湿盒,置于37 ℃温箱中24 h,结果见图2:1~7号孔均出现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线,表明存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标准抗原;2~6:检测上清液;7:阳性血清图2 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3.2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3.2.1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变明显的1只病死鸡肝脏,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37 ℃温箱培养24~48 h,观察结果。挑取典型菌落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纯化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结果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出中等大小、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的灰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湿润、直径1.5~2 mm 的粉红色菌落。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粗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见图3)。菌落及菌体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
图3 细菌革兰氏染色
3.2.2 生化实验挑取纯培养菌落分别接种至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靛基质、枸橼酸盐、麦康凯、H2S、M.R微量发酵管中,37 ℃恒温培养2~3 d,结果见表1:该分离菌可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产酸产气;靛基质产酸;蔗糖、H2S试验阴性,不利用枸橼酸盐;M.R试验阳性;在麦康凯培养基中生长呈红色菌落;三糖铁培养基变成黄色。生化试验结果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
表1 细菌生化试验结果
3.2.3 药敏试验挑取菌落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将药敏试纸片贴于培养基,37 ℃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直径。结果见表2:该菌对新霉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四环素低度敏感;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链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杆菌肽耐药。
表2 分离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诊断该鸡场病例为传染性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免疫对场内病鸡进行隔离,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地进行清洗消毒,并对同群的健康鸡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紧急免疫。病鸡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2 mL/只。
5.2 控制细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鸡群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对新霉素敏感性较高,选择口服或者肌肉注射控制感染。同时对所有鸡用板蓝根冲剂、电解多维素、囊感清(按说明书用量)进行饮水,提高鸡群抵抗力[1]。
5.3 加强饲养管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3~6周龄雏鸡最易感[2]。感染后可导致鸡免疫抑制,尤其是鸡的体液免疫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仅降低机体对病原的抵抗力,还导致疫苗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败,给养鸡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3]。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是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12~16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进行首免,28~32日龄再补免1次[4]。二是做好饲养管理,养殖过程中做到“全进全出”,防止从场外将疫病传入鸡场。做好鸡舍清洁卫生和生物安全防护,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