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西实践
2021-12-24周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文/周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一、向海经济概念辨析与研究综述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海岸带经济是区域经济范畴,在海岸带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可以定义为海岸带经济。临港经济是海岸带经济的重要组成,是临港产业的总和,临港产业是邻近港口并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产业。向海经济是基于西部沿海地区发展阶段、基于新的国际环境和开放格局、基于国家安全和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向海经济既与海洋经济相关,又包含海岸带经济的内容,是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以陆海统筹规划为引导,以现代化国际港口为支点,以沿海沿边沿江通道为纽带,以协同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构建向海产业体系,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推动海洋与陆域经济融合联动,更好满足沿海地区更高层次开放需求,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向海经济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向海经济理论[1]到向海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路径[2],以及向海经济绿色发展[3],广西是向海经济研究主要聚焦区域,国内学者从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基础条件[4]、SWOT[5]、开放合作[6]、新动能[7]等入手,落脚点在向海经济的对策建议[8]、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9]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向海经济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梳理。
二、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
(1)向海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391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651亿元。目前,广西正在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林浆纸等七个绿色临港产业集群,力促产业产值加快达到“三千亿级”“千亿级”。
(2)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发展。近年来,广西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临港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成为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优势产业,2020年,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1.5%(图1)。
图1 广西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2012-2020年)
(3)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等20家海洋类科研机构落户北海,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加快建设,拥有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海洋创新平台12家,在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内高校设立了涉海学院,着力提升我区海洋科技攻关能力和水平,为海洋强区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量。
(4)向海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持续发展,北钦防一体化稳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和“1+6”系列文件、《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海洋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山海协作,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区内沿海和内陆地区联动,强化跨区域腹地扩展功能,优化海洋经济内陆辐射能力,构建“一核一带、全域向海”开放格局。
(1)聚焦向海开放核心引擎。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和强首府战略,打造引领全区向海发展的核心引擎。依托南宁至钦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南北向主要交通连接线和沿线园区,优化布局海洋产业和临海(临港)产业,建设国际一流门户港、海铁和江海联运通道枢纽,打造大数据中心、科创园区、向海产业集群,发挥向海发展的核心作用。南宁打造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强化内河港口支撑功能,完善北钦防至南宁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四流合一”的贸易大通道。北钦防重点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钦州向海经济集聚区,加强与内陆地区产业协作,共建“两地双园”和“飞地园区”,增强对腹地的辐射带动。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北部湾先行区、向海经济示范园区、中国东盟海洋中心城市。
(2)高质量贯通沿海经济带。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大湾区“两湾”融合,创新合作发展机制,推动北防钦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对接。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对接,集聚整合高端要素资源,共建面向南海的蓝色经济合作带。精准对接大湾区东西两岸,北海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研发服务带对接,开展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合作;钦州、防城港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先进制造带对接,开展装备制造、航运物流等领域合作。大力拓展向海空间,统筹边海联动,坚持发展与保护、分工与协同相统一,对标全国一流品质,打造城镇串珠分布、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港口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环境优美、横贯北部湾经济区的向海经济走廊。
推动内陆地区向海发展。整合港口资源,拓展港口综合功能,促进广西陆域资源要素加速向海汇集。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发展,推进平陆运河建设,提升西江—珠江水道通航能力和航运管理水平,连接珠江水系与北部湾港,形成通江达海、江海联动的向海发展格局。建设沿边开放平台,畅通边海通道,打造具有活力、富有特色的沿边开发开放发展新高地。以广西内陆城市为组团,联动北钦防,推动内陆地区在北部湾沿海建立“飞地园区”,促进内陆城市框架向海延伸,形成陆海互动新格局。
四、广西向海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动港区集疏运通道与区域铁路、公路骨干网络互联互通,提升与港口发展相匹配的集疏运通道能力。加快推进专业集装箱码头、大型散货码头、深水航道等港航设施建设和智慧港口5G网络建设。织密航运服务网络,推动与海南洋浦港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统筹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道规划布局,形成多向连通、衔接国际的集成大通道。联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港口,形成通江达海的新通道。积极对接中国—中南半岛铁路网,加快构建以铁路干线为骨架、公路集疏运网络为支撑的南宁—新加坡国际陆路运输大通道。
二是构建向海产业体系。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引进高端整船项目和延伸产业链,发展船舶及海工装备修理、制造、改装及船舶配套等业务,打造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和大型远海渔船配套捕捞成套装备制造。以北海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园为龙头,联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打造海洋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与设备制造示范区。加强内陆与沿海生物制药企业合作,培育壮大本土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龙头企业。科学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引进海上风电核心整机生产企业,配套发展电机制造、叶片制造、机械部件等制造业,打造北部湾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渔港经济区,建立集捕捞补给、产品加工贸易、休闲等一体化的关联产业链。推进滨海度假向高端化品质化发展,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北部湾至东盟国家的海上邮轮跨国旅游航线。
三是增强海洋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和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广西海洋大学,培育海洋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建设涉海重点领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广西海洋实验室,探索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政府智库为一体的综合性自治区海洋研究机构。吸引国内涉海科研院所以分支机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进驻广西。
四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陆海统筹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北部湾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沿海红树林湿地、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十万大山和钦州北部生态地区污染治理,改善海湾和河流入海口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海上污染应急能力建设,优化完善海洋环境自动化监测系统。以红树林、珊瑚礁、海草、滨海湿地等重要海洋生态保护空间为重点,构建协同保护和重点保护空间层次体系。加快开展近岸海域湿地生态系统和典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聚焦工业水污染、城镇污水、工业固废、港口码头污染等集中处置设施和环境监测应急能力建设,精准发力,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
五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化海洋经济交流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探索港口 +配套园区“双港双园”发展模式,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海洋产业联盟,构建粤桂琼与东盟海洋合作圈,拓展深远海蓝色新空间。鼓励长江经济带企业参与北部湾门户港共建无水港,组织长江经济带货源通过北部湾港出海至东盟,提升内陆腹地辐射能力。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以梧州、贵港航运枢纽为重点,推动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协同创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平台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和跨境劳务合作,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成中国—东盟经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