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分析

2021-12-23杜翠梅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需求导向激励机制

杜翠梅

摘 要 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可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实效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优秀的职业农民。介绍了新型农民培训现状及需求导向下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创新点,指出了当前新型农民培训面临的问题,提出多种渠道开展需求调研、加强培训讲师与培训设施建设、完善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促进新时期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 新型农民;需求导向;培训资源;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9.082

人才振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之一。近年来,在各地支农惠农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返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青年农民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诉求也越来越高,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既能满足他们的诉求,又能帮助青年农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技能,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发展上达到了“双赢”。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农民培训工作并未达到预期,忽视农民需求、优秀讲师短缺等限制因素成为现阶段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培训现状

1.1 青年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更高

新时期,新一代青年农民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性,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内在动力逐渐增强。由于场地较小、资源匮乏,早期开办的农民培训活动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支持力度的提升,许多地方新建了现代化的农民培训场地,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设施、资源,满足了广大农民学员的学习诉求。同时,通过参加培训,农民学员也切实掌握了生产技能,青年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也更

加高涨。

1.2 政府对新型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推动新型农民培训规模不断壮大、培训质量得以提升的根本动力,政府对新型农民培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地方政府以财政拨款的方式,直接投入资金用于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除开设农民学校外,还会定期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传授知识[1]。2)政府出台政策或发起号召,让社会机构、企业等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到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去。例如,由政府牵头,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农民可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最新的技术,在熟悉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各类农业现代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后,可借助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自己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创新点

2.1 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

以往的农民培训是由培训机构的讲师提前制定教案,然后采用集中宣讲等方式统一授课。所有农民学员都是学习相同的知识,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许多农民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基于需求导向的农民培训,要提前开展调查,获取每一名农民学员的年龄、学历、未来计划等基本信息,然后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内容。例如,有些农民计划养殖猪、羊等牲畜,则培训应围绕牲畜的饲喂、配种、常见疾病的防治等内容展开;有些农民计划承包山头种植果树,则培训应围绕树种的选择、树苗的栽种、果树病虫害的防治等内容展开[2]。因此,需求导向下的新型农民培训迎合了广大农民学员的诉求,这是新时期农民培训的一大创新点。

2.2 培训模式更加多样性

提供更加多样的培训模式,既能够让青年农民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又有助于提高培训实效。以往的培训以线下讲解为主,培训内容较单一。而新时期的培训工作,能够充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让培训内容更加丰富、直观,迎合了当代青年农民的学习需求。例如,杭州市萧山区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在搜集、编辑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制作了10余个农民培训课件,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等现代农业知识,编印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实用教材小册子5 000册,涉及水果、蔬菜、茶叶及食用菌等。这些资源的运用,让农民学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动力更加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也更加理想,为牙克石市创新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

2.3 培训成果更具实效性

新型农民培训使农民学员掌握了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只有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才能突出新型农民培训的实效性。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在龙头企业设置培训班,既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对学员的技术培训义务,又通过技术纽带使企业与学员的合作关系得到维系和巩固。培训结束后,有了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农民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既增加了个人收入,又带动了农村的发展[3]。

3 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需求调研工作

了解农民的需求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必要前提。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知识储备、生产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他们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培训模式,会导致部分农民无法从培训中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也有的培训机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掌握农民的需求,但是由于调查范围具有局限性,加上调研工作的粗浅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把握不准确,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2 培训资源供不应求

近年来,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日益高涨,报名人数也越来越多,对培训资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培训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高素质的培训讲师严重短缺。很多讲师1人负责几十名甚至上百名青年农民的培训任务,学员人数多,加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讲师精力分散,难以保证培训质量。2)培训场地、设施匮乏。受到场地、设施的限制,能接收的培训学员有限,大量希望参加培训的农民只能排队,导致农民的热情下降,不利于新型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开展。

3.3 缺少配套考核机制

调查发现,有农民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的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又不能真正学到知识、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配套的考核措施,许多青年农民在参加完培训之后直接回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对于他们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如何、真正学到了哪些知识则不得而知。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学员对培训不重视,自然也无法保证学得深入、学得扎实。

4 优化策略

在农民培训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应坚持需求导向,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培训内容,帮助他们补齐短板、增长知识,從而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需求导向型的农民培训,要求拓展调研渠道、深入农民群体,精准把握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引进完善的考核体系、实行配套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农民参训、受训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1 创新调研渠道,精准把握需求

精准把握农民需求既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第一步,又是决定培训成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正式开课培训前应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做好需求调研工作。尝试多种调研渠道,便于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如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模式。线下调研是利用农村集市、庙会等人群比较集中的机会,通过面对面采访等形式,收集农民对于培训的建议、需求,或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收集村民的意见后再统一上报。但是线下调研也存在缺陷,如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他们的意见无法通过线下调研得到反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搭配线上调研,即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微信公众号,或在各村的村民微信群里发放电子版调查问卷。除填写调查问卷外,农民对培训工作有好的建议也可直接提出[4]。通过上述方式,精确掌握广大农民的需求,明确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方向。除定期发布培训信息、提供电子版培训资料外,在新型农民微信群里也可公布地方政府出台的农民创业扶持政策等新闻信息,帮助拓展新型农民的知识体系。

4.2 加大投入力度,拓展培训资源

为缓解培训资源不足的现状,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财政投入,补充培训资源,满足广大青年农民的受训需求。1)扩大培训讲师队伍,除从农业高校聘请经验丰富的讲师外,还可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聘请有技术、有能力的农业能手。尤其是农民企业家,他们对当前的农业政策、最新的农业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由他们担任兼职的培训讲师,能够从实践出发,解答农民学员的实际问题。2)扩建培训场地,增加培训设施,容纳更多的农民学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新建农民夜校;如果条件稍差,可以将村委大院、农村学校的空置场地作为培训基地,帮助更多的青年农民补充知识、实现成长[5]。在培训频率上,除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开办新型农民培训外,也要提供长期培训课程,以便随时满足青年农民的学习需求。例如,建设专门的农民自习室、农民图书馆,除周末和节假日外全天对外开放,有需要的农民可以到图书馆查找农技书籍、资料,满足获取知识的需要。

4.3 完善考核体系,引进激励机制

对于新型农民培训,应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1)适当降低培训报名的门槛,原则上只要有学习农技知识的需求,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可报名参加。这样才能鼓励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也积极参与培训进行学习,掌握更多的农技知识,对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整体的农技水平有显著效果。2)设置严格考核制度,围绕培训内容制定考核题目。培训结束后,所有农民学员都必须参加考试,既可检验他们在培训期间掌握了哪些知识,又能够发挥监督、约束、激励作用,促使农民学员认真对待培训,珍惜培训的机会,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技术。同时,根据培训考核结果,还要引进激励机制。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可以提供物质奖励,或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则通报批评,并且一年内禁止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和实行激励机制,促使所有农民学员都能够认真对待、踏实学习,切实提高培训成果。

5 结语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学员提供亟需的知识、技术,保证新型农民培训取得理想成绩,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青年农民参加培训热情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现阶段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必须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尝试多种渠道开展需求调研、构建长效投入机制、拓展培训资源、实行与培训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等,为农民学员营造有利地学习氛围,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术、敢创新、敢尝试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乡村经济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岩岩.乡村振兴视野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J].现代商业,2020(1):59-60.

[2] 王淑娟,毛建梅,李影.“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农经,2020(10):22-23.

[3] 杨行.基于需求导向的主题式农村校长培训模式行动研究:以天津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培训工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21(1):106-110.

[4] 郭燕波,崔国富.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3):25-28.

[5] 韦莹莹,周静华,卢月,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分析:以广西地区458位农民调查数据为例[J].南方农机,2020(7):74-7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需求导向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