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崖之上》:“双创”视角下的张艺谋电影

2021-12-23苏婷

走向世界 2021年42期
关键词:张艺谋特工悬崖

苏婷

如果没有记错,《悬崖之上》商业上的成功,是国师张艺谋电影作品少数几次获得美誉度和上座率的双丰收。曾经凭借电影《活着》摘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凭借《一个都不能少》摘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凭借《我的父亲母亲》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导演的艺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艺术审美和大众趣味之间的鸿沟足以使每一个有艺术追求的电影导演立于“悬崖之上”,无数不愿妥协或不知道怎么妥协的艺术家在面对市场“惊险的一跳”时折戟成沙。《悬崖之上》的双丰收就变得弥足珍贵、值得探究。

“国师”不是浪得虚名,立项的时候该片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主旋律影片,让大多数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是一个天然具有商业属性的谍战故事,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是故事构建和悬念设置,走红网络的是各路戏骨的名场面,让你感动和为之流泪的是革命者的大无畏和视死如归,最终让观众毫无察觉却铭刻于心的是中国人深沉恒久的家国情怀。

张导演曾经语重心长:你必须要在妥协中求生存,你必须要在妥协中,某种东西要坚持。怎样妥协又坚持什么?他用128部电影和52亿票房的探索,才走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悬崖之上”。

解读张艺谋电影文字早已汗牛充栋,今天我们试着寻找他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这是一个着眼“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不应该只存在于故纸堆、博物馆以及学究的书斋里,只有重现在当代文艺作品之中,才有可能流入到当代人的心田。当无数的好莱坞电影告诉了中国观众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张艺谋在《悬崖之上》之中用“乌特拉”行动小组的牺牲和坚守,阐述了中国人传承至今的“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歌咏了个体命运和亲情纠缠的剪不断理还乱。这是影片故事背后层层递进的观念输出,也是张艺谋电影美学的余韵悠长,谍战故事世界通用,但是观念的输出和形成美的方式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当代性的充分展现。

4位在隐蔽战线作战的无名英雄,乘降落伞从天而降的一刻同时也坠入了敌人的天罗地网,为了能顺利执行任务,党组织把一对夫妻和一对情侣两两分开、交叉分组,理由是“其中一组一旦被捕不会出卖另一组”,另一层意思,其中一组会拼尽全力去保护另外一组。这样的情节设置营造了“交织”的局面,特工小组在为革命事业隐姓埋名、流血牺牲的同时,也为了亲情和爱情牵绊、坚守、执着追求。在执行“乌特拉行动”的过程中,沉着老练的张宪臣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被捕,年轻机警的楚良为了保护恋人破坏了特工原则,王郁听到了丈夫被捕、孩子落难的消息,躲在洗手间无声的痛哭……他们都不是完美无敌、所向披靡的特工,但他们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他们的“人性”给刀尖上添血的革命工作带来极大风险和损失,同时也是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做出决定牺牲自己保全同志的思想压舱石,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重视亲情、心怀天下、甘于奉献,人性和党性融为一体,信念和信仰熠熠生辉。

一个合格的、巧妙的“双创”视角幾乎可以说是电影美学的“上帝视角”,同时包容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无疑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创作富矿,值得探索的创作蓝海。

猜你喜欢

张艺谋特工悬崖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我是特工
失误的特工
悬崖逃生记
特工偷信
张艺谋的抠门
书桌上的小特工
悬崖上的小松树文
悬崖边的树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