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锅”隐藏的治国机密
2021-12-23
以精神手段管理社会
著名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商代的青铜器,它们在青铜器中非常有代表性,后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最为精美。
后母戊鼎高1.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鼎”,原本是一种锅,里面装食物,下面放柴火加热。可如果食物太大,切割后烹饪不就可以了吗,干吗需要那么大的锅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制造这种超大型的青铜器非常困難。因为青铜液在灌入模具的时候会快速冷却,如果青铜器太大,后面的青铜液还没有灌完,前面的青铜已经冷却了。这样,做好的青铜器会有裂纹,容易断裂。商、周人采取了一些高超的技术手段,才制成了没有裂纹的大型青铜鼎。至于是什么技术,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破解。古人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技术困难,造了那么一口“大锅”,总不会是为了做饭省事吧?
当然不是,后母戊鼎是商代进行祭祀仪式时用的礼器,已经没有烹饪的功能了。中国古人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制作成本很高的礼器上。有这个必要吗?答案是:有!这涉及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没有精神生活,管理社会只能纯粹靠暴力。奴隶社会就是这样:奴隶主靠鞭子和刑具来控制奴隶。这么做的坏处是:需要太多的看守,监管成本太高。因为奴隶的劳动积极性很差,会逃跑和反抗。而采用精神手段,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的管理成本。最简单的例子是祭祀。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古国都很看重祭祀。统治者以神灵的名义告诉大众:只要听从统治者的命令,服从社会规范,就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假如大众相信这番话,那么统治者就可以省掉大量的管理成本,统治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礼制”统治国家
大型的鼎耗资巨大,只有国家才有能力铸造,久而久之成了王权的象征。在周朝,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代表天下九州。其他诸侯、大夫按照相应的级别,只能用七鼎、五鼎、三鼎等等。直到今天,“九鼎”这个词还用来指代王权。春秋时期,有一次周王派使者去见楚王。楚王看似闲聊地问使者:“周王的鼎有多大多重?”使者一听这话,就对楚王说:“周王鼎的轻重,不是你能随便问的!”使者为什么反应那么激烈呢?因为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大小,就表示他有不臣之心,是一种挑衅的行为。因此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表示有夺取天下的念头。
鼎是国之重器。鼎其实是王室用精神手段管理臣子和国民的工具。商鼎刻满了狰狞的怪兽,这一思路和原始部落用怪兽的形象装饰盾牌、面具如出一辙——用恐怖的形象恐吓对手。这是控制臣民最直接的思路。而周王室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亲戚,亲戚们一同生活,互相帮助,靠的当然不是暴力和恐吓,而是血缘和感情。但光靠血缘和感情还是有缺点。第一代诸侯和王室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大家感情还不错,可年代越久,诸侯和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远,亲情越淡泊。到那时,王权不就岌岌可危了吗?为此,周王朝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先进的制度,叫作“礼制”。简单地说就是一套人和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比如,大臣见了皇帝要三叩九拜,儿子见了爹要恭敬行礼,逢年过节全家都要祭天祭祖。
“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制定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更高效的统治手段。各种看似无用的“礼仪”和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话”“大臣要听皇帝的话”等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一旦建立,政府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就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假如你违反了公共道德,就会抬不起头,甚至会受到惩罚。
以鼎为最高代表的“礼制”,是西周统治国家的一大法宝。鼎作为礼器,看似无用,却能成为“国之重器”的原因也在于此。后来,“礼制”被儒家发扬光大,成为古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最重要手段。
(摘自《读者》林欣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