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实施优质化护理的临床观察
2021-12-23陈虹佘钰珊
陈虹 佘钰珊
摘要:目的:探究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优质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2月就诊的小儿腹泻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化护理。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优质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腹泻;优质化护理;临床观察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于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免疫能力较差,受刺激、应激、病毒感染、饮食不洁等因素引起[1]。临床治疗是小儿腹泻的有效治疗措施,有研究发现辅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更好地缓解腹泻症状,改善预后。本研究探究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优质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腹泻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0.4~4.7岁,平均年龄(2.6±1.4)岁;病程1~13 d,平均病程(2.6±1.8) d。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0.5~4.9岁,平均年龄(2.7±1.6)岁;病程2~15 d,平均病程(2.7±1.9) d。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含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并针对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抗炎、止泻等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化护理干预。(1)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儿实际身体情况,并对病情进行评估,注意患儿的体温、呼吸等指标变化,如患儿出现体温过高需要及时进行物理降温。每日对患儿大便的次数、量、形状进行记录,观察患儿眼眶、尿量等情况,评估脱水状况。(2)母乳喂养的患儿,需要在哺乳前30 min喝适量温水稀释母乳;人工喂养的患儿,则可以选择小儿腹泻专用奶粉,降低食物对患儿胃肠道的刺激。(3)腹泻患儿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帮助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区间,避免并发症的出现。(4)患儿由于腹痛容易出现烦躁、哭闹等消极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儿进行引导,帮助患儿缓解消极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为治疗3 d内患儿的腹泻、呕吐、发热症状消失,每天大便次数<3次;有效为治疗3 d内患儿的症状有明显改善,每天大便次数维持5~8次;无效为治疗3 d内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统计并比较两组高热、臀部红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義。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期间,试验组患儿出现1例高热,并发症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儿出现3例高热,4例臀部红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4.0%。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腹泻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形状、次数异常。临床治疗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护理干预等形式的配合[2],帮助患儿纠正脱水症状,同时预防并发症发生。选择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帮助患儿改善预后[3]。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儿显效2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显效1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出现1例高热,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儿出现3例高热,4例臀部红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4%。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优质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瑞锋.优质护理在小儿感染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2):3-4.
[2]王文霞,薛莹莹,吴祎君,等.优质护理在小儿感染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