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疼痛的影响

2021-12-23田红梅

健康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面愈合混合痔疼痛

田红梅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收治的54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与疼痛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术后第5 d创面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5 d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混合痔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术后创面愈合,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关键词:混合痔;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创面愈合;疼痛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日常运动量的持续减少,久坐人群数量增加,导致我国肛肠疾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混合痔患病人数较高。目前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常用手段,但术后疼痛与创面愈合缓慢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同时也大大增加临床护理难度[1]。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疼痛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54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男12例,女15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7±8.15)岁。观察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45.05±8.22)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针对患者开展基础健康宣教、心理指导与饮食指导等。观察组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1)中药熏洗坐浴。术后24 h,或者术后首次排便后,给予患者中药熏洗。熏洗为自制中药方剂,忍冬藤30 g、冰片10 g、川椒10 g、黄柏10 g、芒硝10 g、四季青20 g、苦参10 g、水煎煮,散热至60℃,对患者肛门进行熏蒸,待温度降至40℃左右,坐浴20 min,早晚各1次,具有消肿清热、止痛祛湿与止痒的作用。(2)穴位贴敷。炒蒺藜、肉桂、盐补骨脂、干姜、制吴茱萸各取10 g制作成颗粒,使用黄酒研磨成成糊状,均涂在5 cm×5 cm型号敷贴内,将皮肤清洁干净,敷于天枢、中脘穴、神阙、气海上,贴敷3~4 h,5 d为1个疗程。(3)穴位按摩护理。患者双膝保持屈曲,双腿自然打开,腹部保持放松,对气海、足三里、关元、中极用手指进行敲打、压放或平揉各100次,在患者吸气时,用力按揉;呼气时则要保持放松,有酸胀感为止,3~4 h按摩1次,直到患者顺利排尿。

1.3 观察指标

(1)創面愈合。根据创面水肿程度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判定:创面边缘皮肤突起在肛周1/2圈以上,计3分;创面边缘皮肤突起在肛周1/4圈以上,计2分;创面边缘皮肤突起在肛周1/4圈以下,计1分。(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创面愈合评分比较

术后第1、3 d,两组创面愈合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5 d,观察组创面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术后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混合痔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患者术后第5天的创面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第1、3、5天VAS评分也较对照组低。表明混合痔患者术后实施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穴位按摩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排便与排尿速度,并且能够有效调节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降低患者术后便秘与尿潴留风险。同时,中药汤剂中的成分也可通便利尿与镇痛止血,可以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此外,中医熏蒸借助物理的湿热作用,能够提高患者对中药吸收的效率,扩张局部血管,消除创面水肿,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促进创面愈合。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有效加快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明显缓解并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楠.中医特色护理对混合痔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干预效果[J].新中医,2019,51(12):256-258.

猜你喜欢

创面愈合混合痔疼痛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乳腺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应用
黄连紫草膏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红光治疗对四肢骨软组织肿瘤术后切口愈合和疼痛程度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