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 助力语文教学

2021-12-23肖琴

成才之路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文化自信渗透

摘 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对促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章分析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的困境,探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道德素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129-03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使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当前,语文传统文化渗透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脱离学生的实际、文化定位偏低、只看重理论忽视实践、课堂时间分配不当、缺乏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分析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的困境,探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面临的困境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拓宽学生文化视野,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容单调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忽视它的广域性,导致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一些古诗词和民俗,文化视野狭窄,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在传统文化渗透中,内容单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做好功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使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的愿望。

2.缺乏传统文化传承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然而,部分学生缺乏传统文化传承责任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以提高学生分数为目标,忽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学生很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

3.课堂组织形式单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关注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当前,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课堂导入、课堂内容衔接环节上,且大都是一带而过,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这样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带来困难,无论是从心理认可上,还是在文化内容传承上,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更新文化传承的课堂组织策略尤为重要。

4.缺乏实践性的传统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历经时代积淀,在实际行动中凝结而成的。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停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而缺乏的是践行传统文化的实践。做永远比说来得更实际,就学生的学习和行动能力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将实践性活动引入课堂,并给予实践活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5.缺乏对学生的准确认知

当前,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认知,在课堂中没有为学生提供批判学习的机会,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和思考的空间。在文本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这在无形中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是非曲直会有自己的判断。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而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准确认知,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强加给学生,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会使课堂气氛枯燥沉闷。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凸显出它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语文教学充满传统文化之光。

1.利用课堂空间,交流讨论文化内涵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他们会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讨论交流中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对现实的影响。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对于有争议的内容,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把握大方向的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传统文化对处于思维转型期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评判,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们来说一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对廉颇避而不见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渐明确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过激,要有容人之量。这也正是学生需要具有的优秀品质。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思想成长的满足。教师利用课堂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将文化的内涵在自我的知识内化中凸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汲取文化的养分,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成长为坚定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拓宽传统文化广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学生行动力已经很强,不仅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能在主观行为中凸显自己的見解。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以讲解为主,导致学生虽然感受颇深,但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行动力。如何让说和做融为一体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理念,只有将“教学做合一”,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能拓宽传统文化的广度,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教师要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3.利用具体事例,明确文化传承责任

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开始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如何才能使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呢?教师可借助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例如,《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英雄人物,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本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作者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如,教师可列举那些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也可以列举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舍身忘我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还可以列举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事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这首诗的文化意蕴。借助具体事例,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说理性,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收集教育资源,借助教育资源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4.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优秀品格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不仅能为处在品质形成关键期的学生提供支持,还能让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就语文教材而言,传统文化内容还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入挖掘文本传统文化元素外,还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联系的一些传统文化内容。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优秀品格。

例如,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讲述长征故事,讲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讲述革命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他们为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的精神。学生对这些内容虽有接触,但往往会存在很多的疑惑。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深刻感悟,从中获取精神食粮。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长征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其现实意义,让学生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而努力学习。这样的教学,能丰富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文化的外延更深远。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不断砥砺品格,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5.营造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为传统文化营造氛围,在浓郁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情感的熏陶,汲取文化养分。在课堂中,怎样营造文化氛围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的音乐和视频,利用板书将传统文化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便能轻松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讲,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道德情操。

例如,在《古人谈读书》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文化氛围。书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文化气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如《论语》等。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朗诵与读书有关的古诗词,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一些场景,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文化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便更有内涵,也更有情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目标,需要教师深悟学情,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从课前、课内和课外多方面展开,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对促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利用课堂空间,讨论交流文化内涵;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拓宽传统文化广度;利用具体事例,明确文化传承责任;丰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优秀品格;营造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目标。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獻:

[1]周仕德,蔡锦怡.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样态及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2021(01).

[2]王敏.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江南大学,2020.

[3]王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黑河教育,2020(06).

[4]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5]赵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宁夏教育,2019(02).

[6]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11).

[7]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7.

Infilt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lp Chinese Teaching

Xiao Qi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p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Wuping 3643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the spiritual pursuit and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cultural gen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filt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mpetence and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fil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bes into the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filtr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competence; cultural confidence

作者简介:肖琴(1977-),女,福建龙岩人,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文化自信渗透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基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