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其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2021-12-23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椎动脉动力学血流

张 曼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医院药剂科 佳木斯 154002)

眩晕症是在贫血、高血压、高血糖、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以脑供血不足为基础病理,以自身产生空间、平衡等运动性幻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症。目前临床上关于眩晕症病理机制的研究尚未明确,但一致认为眩晕症的发生、发展与脑供血状况密切相关[1]。倍他司汀为临床常用扩血管药物,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倍他司汀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本研究方向定向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者;(2)年龄<78岁者;(3)病例资料完整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者;(2)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治疗药物有禁忌症者;(3)有脑外科手术史者。在予以患者编号、随机分组后,将其分为C组和C+B组各60例。对C组、C+B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呈一致性(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B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比较

1.2 方法

1.2.1C组

C组6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干预,主要包括降糖、降脂、降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神经营养、补充维生素等基础上,并采用药物对症治疗:(1)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静脉滴注,500ml/次,1次/d;(2)天麻素注射液,将其0.6g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

1.2.2C+B组

C+B组6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500ml/次,1次/d,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干预效果

于C组和C+B组患者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对患者临床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眩晕症状评分(包括眩晕、耳鸣、平衡障碍、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听力障碍6个项目)总分24分,分值越低,眩晕症状越轻。临床干预效果评价标准:I级疗效:眩晕症状评分下降≥90%;II级疗效:眩晕症状评分下降幅度80%~89%;III级疗效:眩晕症状评分下降50%~79%;IV级疗效:眩晕症状评分下降<50%。临床干预成功率=(I级疗效病例+II级疗效病例+III级疗效病例)/总病例×100%[2]。

1.3.2脑血流动力学

于C组和C+B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干预效果

C+B组患者临床干预成功率为93.33%,高于C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B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比较[n(%)]

2.2 脑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C组和C+B组患者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B组患者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B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人群眩晕症的发病率高达20%~30%,每年将近5%的人群会出现一次或数次眩晕症状[3]。而临床针对眩晕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引发眩晕病理因素进行检测来治疗,首先包括解除病理因素,如贫血、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椎动脉型颈椎病等[4];其次是神经营养,通过神经营养作用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最后是改善脑供血状态,脑供血不足是老年眩晕发作的主要病理基础[5]。倍他司汀作为常用的扩血管药物,可通过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有效提高血流动力学,加强心脑血液供应及提升血氧饱和度,从而预防、改善眩晕[6]。本研究中,C组、C+B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基础治疗+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结果显示:C+B组患者临床干预成功率为93.33%,高于C组的70.00%(P<0.05);同时,治疗后,C+B组患者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左椎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倍他司汀治疗能通过对眩晕症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而促进脑供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动脉动力学血流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