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Ⅲ型胶原肾小球病1例报告

2021-12-23罗惠娟冼丽英郑东文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系膜胶原尿蛋白

罗惠娟 冼丽英 郑东文*

Ⅲ型胶原肾小球病又称为胶原纤维肾小球病(CG),是Ⅲ型胶原纤维在肾小球中异常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最常见为水肿和蛋白尿,部分患者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本文报告Ⅲ型胶原肾小球病1 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43 岁,因“反复浮肿8 月”于2016 年10 月入住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既往有贫血史,无进一步诊治,无肾脏病家族史。查体:指甲和髌骨无异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余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4.44×1012/L,血红蛋白90 g/L。尿常规:尿蛋白1.0 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29 g。血清白蛋白26.7 g/L,肌酐76.8 μmol/L。地贫四项:血红蛋白A(HbA)93.7%,血红蛋白F(HbF)1.2%,血红蛋白A2(HbA2)5.1%,区带(Qudia)查见HbF 区带。泌尿系彩超提示双肾大小形态正常。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筛查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肾病综合征;2. 地中海贫血?”,患者拒绝肾穿刺活检及贫血病因进一步筛查。入院后予护肾、ACEI 类降尿蛋白、利尿消肿、调脂、补钙、护胃、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2016 年10 月14 日开始标准剂量激素治疗(强的松60 mg Qm)后出院。出院后定期在我院门诊随诊。门诊先后使用雷公藤、环孢素、环磷酰胺,患者泼尼松10 mg 维持,未缓解。2018 年9 月因反复浮肿再次入院。查体: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余无特异。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总数3.25×1012/L,血红蛋白66 g/L。肾功能:尿素氮(BUN):9.55 mmol/L,肌酐(CR):131.9 μmol/L。24 小时尿蛋白定量5.57 g,血清白蛋白23.7g/L。地贫基因:17位点β-地贫基因突变(杂合子。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淋巴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不少)。胃肠镜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双肾结构正常。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地中海贫血”。入院后继续予泼尼松10 mg维持并行肾穿刺活检术。

1.2 病理结果 (1)光镜:肾穿刺组织,包括肾皮质及髓质,常规做PASM+Masson、PASM、Masson、PAS 及HE 染色,可见12 个肾小球,其中2 个球性硬化。其余肾小球基底膜弥漫不规则性增厚,基底膜偏淡染,基底膜、系膜区疑似弥漫无定型物质沉积。肾小管上皮空泡及颗粒变性灶状萎缩(约占25%)。肾间质灶状淋巴、单核细胞浸润(约占10%)。小动脉管壁增厚。刚果红(-)。免疫荧光:可见3个肾小球。肾小球:IgG(-),IgA(++),IgM(++),C3(++),C1q(-),Fib(-)。沉积部位: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方式:节段性花瓣状。线性免疫组化:Coll IV(+),Kappa、Lambda(-)。光镜诊断:须鉴别特殊物质沉积性肾病或Ⅲ型胶原肾小病。因此免疫荧光加做胶原蛋白Ⅲ,提示CollⅢ(+)。(2)电镜:镜下检测到1 个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空泡变性,个别管腔内可见红细胞,无明显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襻部分受压,肾小囊壁层增厚、分层,壁层细胞空泡变性,无明显增生。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厚度约300-700 nm,节段性皱缩。脏层上皮细胞: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足突弥漫融合。系膜区: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及基底膜内侧可见大量规律排列有横纹的Ⅲ型胶原纤维。肾小管-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少数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血管:个别毛细血管管腔内见红细胞聚集。电镜诊断:Ⅲ型胶原肾小球病。

2 讨 论

Ⅲ型胶原肾小球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内出现大量异常Ⅲ型胶原沉积。1991 年Arakawa 等和Imbasciati 等将该病命名为胶原Ⅲ肾病。迄今国内外共累计报道约36例,报道的病例有散发性和家族性,其中家族性报道有6 个家系,是否与人种或地域相关目前仍不明确[1,2]。目前大部分病例报道来自亚洲,主要来自日本,我国有少量病例报告,欧洲、南美洲均有个案报告。目前认为本病发病机制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但缺乏有力的分子生物证明。也有研究表明与遗传性H 因子缺乏有关,导致C5-C9 的慢性消耗,造成膜攻击复合物样效应[2]。而肾内Ⅲ型胶原来源有两种假说:(1)内源性:通过对α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患者系膜区系膜细胞被激活,系膜细胞可能是肾内Ⅲ型胶原的主要来源。(2)外源性:与机体系统性Ⅲ型胶原合成和降解失衡有关,在部分患者中观察到血清Ⅲ型前胶原水平和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明显升高,由此推断过多的Ⅲ型型胶原前体进入血循环并沉积在肾小球而致病[1]。

2.1 临床表现 水肿合并肾病性或肾炎性蛋白尿,蛋白尿可持续存在,也可间歇性发生。多数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有的患者3 年内即进展为终末期肾衰。部分患者存在持续性贫血,伴中度网织红增加和结合珠蛋白降低,但Coomb 试验阴性,血小板和白细胞正常[5]。本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肾功能减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贫血经基因检测诊断为合并地中海性贫血。本病例无肾外表现。

2.2 病理特点 一般无细胞增生,脏层上皮细胞肿胀,可成分叶状。系膜区增宽,但系膜细胞不增生。增宽的系膜区和内皮下间隙中可见HE 淡染,PAS、刚果红或PASM 染色呈阴性的物质。基底膜弥漫性增厚,PASM-Mason 染色时肾小球基膜可见双轨征。基底膜内和系膜区大量弱PAS 阳性物质沉积。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加,内皮下间隙增宽,在增宽的系膜区、系膜旁区及内皮下区域中可见电子致密的、散在或束状聚集的纤维状物积聚,纤维直径约43-65 nm,纤维有明、暗带,致密层未见纤维沉积。系膜区增宽,但系膜细胞不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胶原纤维是单一的Ⅲ型胶原。免疫荧光偶见局灶、节段沉积的M、C3 分布于系膜区及血管袢。增宽的系膜区及整个毛细血管染色见阳性的胶原Ⅲ[2]。电镜检查对本病具有确诊意义,本病例在光镜下基底膜、系膜区疑似弥漫无定型物质沉积,电镜系膜区及基底膜内侧可见大量规律排列有横纹的Ⅲ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Coll Ⅲ(+),符合诊断。此外,本病必须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包括甲-髌综合症(NPS)、膜增生性肾炎、纤维性肾小球病(FGP)、纤维连接蛋白肾小球病(FNG)、免疫管状肾小球病(ITG)[2]。

2.3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国内文献[3]报道中一例Ⅲ型胶原肾小球病,使用足量激素治疗后尿蛋白下降至0.04 g/L,但未见后续随访结果。另有文献报道1 例蛋白尿伴血压、血肌酐升高3 年入院,3 年前血肌酐152 μmol/L,入院前2 月查血肌酐362 μmol/L,肾活检确诊后3 月进入肾替代治疗,预后不良[1]。国内文献报道中5例有2 例3-5 年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行肾替代治疗,有1例发病3 年死于肾功能衰竭[4]。本病例在2016 年10 月诊断肾病综合征,肾活检前先后尝试使用ACEI 类、激素、激素+雷公藤、激素+环孢素、激素+环磷酰胺,肾病综合征均未缓解,而在2018 年9 月肾活检确诊后患者继续门诊复诊随访,依据相关文献推荐改使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多次复查尿蛋白仍大于6.0 g/L,伴低蛋白血症,血肌酐平均在140 μmol/L 左右,2019 年11 月停吗替麦考酚酯,单用泼尼松5 mg 维持至2020 年2 月停用激素。使用尿毒清、贝那普利等治疗,目前血肌酐155 μmol/L,尿蛋白3.0 g/L。该患者使用ACEI、激素、免疫抑制剂未能减少蛋白尿,2016-2019 年血肌酐水平成缓慢升高趋势。

综上所述,Ⅲ型胶原肾小球病是罕见肾小球疾病,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检测血清胶原m 前肽可作为诊断胶原Ⅲ肾病的非创伤性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目前肾活检病理检查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手段[6]。治疗上仍在探索阶段,预后存在个体差异,有待继续随访。

猜你喜欢

系膜胶原尿蛋白
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Bcl–2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黑鱼胶原溶液的流变、热稳定性及化学交联改性研究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响应面法优化可口革囊星虫胶原抗氧化肽的制备研究
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中胶原表达的研究
运动对肌腱中胶原代谢影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