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社会治理思想解读
2021-12-23丁春华
丁春华
(福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政治教研部,福建福州 350014)
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他们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不会自行变为现实,需要无产阶级革命推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要成功,不仅需要无产阶级不断成长,需要明确共产主义原则的共产党的领导,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宣言》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实际上也起到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的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些国家胜利后,在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实践者们发现无论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宣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宣言》中丰富的、深刻的社会发展思想需要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实践重新研究。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稳定思想
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宣言》时,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是极其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根源主要在于资产阶级政府不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不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以下内涵:一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增值为社会发展目的,因此无视社会中十分之九的民众的生存问题。马恩在反驳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质疑时指出:“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但是,在你们的现存社会里,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1]416一个社会中十分之一的人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十分之九的人温饱没有保障,这个社会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十分之九的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就是最大的社会问题,回避、拒绝解决这个问题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自然难以维持稳定。二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大规模提高,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却不解决民生问题。马恩在《宣言》第一章开始部分评价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贡献和局限。资产阶级一个显著的历史贡献是发展了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马恩虽然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生产力上的巨大成就,但是并没有肯定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他们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高,但是高水平生产力积累的社会财富却没有用于解决全社会人、特别是财富主要创造者的生存生活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评价社会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生产力标准,而是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并且生产力标准统一于人民利益标准。
马恩在《宣言》中指出生产力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持续动力,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们也指出不能不择手段地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提高生产力不能危害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不能危害人民的长远利益。《宣言》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剥夺那十分之九的人的劳动得来的,这是通过危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眼前利益、生存利益实现生产力提高,这种生产力提高方式直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宣言》第一章近结尾处,马恩指出:“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1]412这里,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提高生产力的方式本身就是危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社会稳定首要条件是民生问题得以解决,民生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甚至生产力的发展与民生水平的提高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反向变化的,那么这个社会也难以实现动态的稳定。可见,生产力标准本身也不仅仅包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对生产力如何提高的追问。
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稳定离不开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支撑;社会生产力要做到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稳定这个前提。社会稳定根源于民生问题的普遍解决,民生问题的普遍解决需要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支撑;社会生产力在致力于并且实质上不断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持续激发了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用恩格斯的“合力论”解释就是社会发展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过程。“合规律”是指社会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实际上,社会规律内涵“合目的”,即社会发展要不断满足社会中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这里的关键是“社会中的人”既不应该是社会的特权阶层,也不是特指某个团体,而是全社会的人。即社会发展以“全社会”的人的普遍生存需要的满足为目的。《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415可见,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依靠全社会的人,却不致力于全社会的人的发展,失去了“合目的”,也难以确保“合规律”;失去了“合目的”,社会不稳定,社会发展也难以持续。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保障。
二、《共产党宣言》的制度建设思想
如何切实解决和保障全社会的民生问题?《宣言》提出要从社会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建设入手。因此,《宣言》指出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近期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夺取国家政权后首先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整体上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社会根本制度建立开始保障社会民生和民主,实现社会稳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那么未来社会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关于这一点,第一,马恩没有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因此关于未来社会的制度主要是宏观设想,只提出原则性意见。第二,马恩主要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从反面提出相关制度原则。至于这些制度什么时间实现、具体怎么实行,都要以具体历史实际为准。
首先,未来社会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制度,实现从生产到分配所有环节保障民生和社会公平。关于公有制的具体实施,《宣言》提出:公有制需要在很高的生产力支撑的基础上实行。马恩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资产阶级私有制是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根本保障,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殖民掠夺实现的。二是资本积累是通过扩大再生产实现,财富是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结合运动中、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的。三是社会财富不但没有合理惠及生产者,而且不断积累起来的资本增加了资产阶级剥夺和控制无产阶级的力量。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资产阶级私有制决定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在生产环节就开始了,在分配环节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未来社会要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不仅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狭窄的生产关系与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尖锐化的社会基本矛盾,还是经济制度层面保障民生和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当然,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惠及全民的作用,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公有制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且公有制如何落实也需要立足实际社会发展。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个原则。
其次,未来社会要建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配套的政治制度。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全力维护其根本经济制度的,为此,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宣传甚至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天然合理、永恒存在的。对此,马恩评价到:“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1]417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机器是建立新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时,马恩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377
最后,未来社会要建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配套的文化制度。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制度与其根本经济制度也是一致的。马恩反驳资产阶级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质疑时曾说到:“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417正因为如此,马恩指出消灭私有制与消灭其相应的观念是同一个过程:“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
总之,制度建设不是孤立的,一个社会的制度是一个系统,社会中的各项制度要相互支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其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都围绕这个核心建立并且维护这个核心。一方面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根本解决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论证了一个社会的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的根本制度的重要性、系统性,社会制度的公正合理是社会治理公正合理的基础和保障。
三、《共产党宣言》的民主思想
关于民主的具体提法在《宣言》中只有一处,即第二章近结尾处马恩指出:“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421但是,民主的思想贯穿《宣言》全文。
首先,民主思想体现在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体及其革命性质中。“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412-413资产阶级的统治没有做到“为民作主”,那么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努力要做到“由民自主”,在革命的主体、革命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都做到或者贯彻了“由民作主”。“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建立在其经济基础之上,只有社会十分之一的人能够享有这种民主,这种只有少数人基于财产能够享有的民主的实质是特权,因为民主的基本涵义就是全民参与、全民享有。
其次,民主思想蕴含于共产党的党性中。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413即共产党作为工人运动的引导者和领导者,他们并不提出特殊利益,共产党以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也就是说共产党既不是一个利益集团,也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为自己谋取利益。正是因为没有“私心”、不为“私利”,共产党为无产阶级谋利益时能够真正做到一心为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革命中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是如此。在利益上以及社会综合发展方面为民做主、以民为主,这就是民主。如果说共产党与普通群众有区别,那也仅限于:“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13
最后,民主思想体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422马恩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逐渐消灭阶级差别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将逐渐取消社会政治统治功能,最终保留社会治理功能,实现这个功能的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因此,他们在《宣言》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常常被简称为“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可见,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社会治理方式。但是,民主的具体实施过程、实施程度、实施方式等都要视具体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
四、《共产党宣言》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1.中国道路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立足民生的社会稳定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等原则,建立并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发展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继续向“强起来”前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问题在“富起来”以后更加突出,因为“富起来”之前人们主要关心温饱问题,“富起来”以后需要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而且需要也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会有复杂的种类与层次等区别。这个问题我们党中央也看得很清楚,1993年邓小平同志与弟弟邓垦说过:“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个论断已经为社会发展所不断证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针对老百姓“富起来”之后的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新概括。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社会发展立足民生、以解决民生为社会发展目的的体现。立足民生、直面民生、不断解决民生问题,这本身就是最根本、最基本的社会治理。既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建立之初就抓住了这个根本。
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建设好的。特别是当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内部需要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这种时刻非常考验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对社会事务参与意愿更加强烈,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为复杂,我们的社会治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3]164社会发展好了,老百姓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基于以上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社会治理方面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4]1在对社会发展大局、大趋势清醒、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围绕民生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道路的精髓。
2.中国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制度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如马恩预期的那样首先发生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首先发生在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 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3]26虽 然我们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遵循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第一,社会制度建设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 性 。”[4]1第二,根本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是保障全民民生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平等公正的价值观这些根本制度切实保障全民民生。第三,制度完善是以人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为标准和前行方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心是“向往美好生活”之心、民生是社会最大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深入人心。可见,虽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于生产力水平一度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以上原则,从根本制度、整体制度的角度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在社会发展中基本无解的弊端,展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途。
3.中国民主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民主思想
《宣言》的民主思想体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马恩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要治理方式就是民主。在马恩那里,社会主义社会还停留在理论上,以民主的方式治理社会主义社会也只是初露端倪。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1945年民主党派代表访问延安时,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同志探讨历史周期律时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当场就给出了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之初遵循民主的国家治理方式就在探索之中了。
《宣言》的民主思想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中国共产党坚守《宣言》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实现,制定发展规划、制度和政策。集思广益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4]1坚持以民主的方式治理社会,不断丰富民主的形式,不断增加民主治理的实效,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前行的方向。
《宣言》的民主思想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主体中。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是革命的主体,在革命成功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巨大牺牲建立的新社会,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建立初期人们对社会建设投入巨大的热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民主的力量。民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度、参与度高,民主让社会充满了活力。之后因为“文革”违背了立足民生的社会发展规律,破坏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民主氛围,也影响了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逐渐恢复了社会的民主氛围,再次激发了人们参与社会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于是经济社会大发展,我们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因此,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不断提高民众在社会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激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民主建设过程。
总之,社会治理的基本和根本要求是解决全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0社会发展和治理问题都在于人——全社会的人、全人类的人;社会发展和治理问题都在于解决好人的问题——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本身”的问题是社会治理最根本的原则,是《宣言》关于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