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种模式下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模式探索*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实践

2021-12-23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创作

虞 英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当代社会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政策目标。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跨学科”,即突破学科壁垒,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作。设计类研究生教育也需要同样的转型。尤其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于当代对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计教育需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融合,从更多元的视角实现创新设计研究及创作。

一、国内外设计类高校的跨学科实践

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设计人才,国内外设计类院校相继根据自身的学科架构、专业特性、师资团队等在不同层面上作出跨学科教育改革。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借鉴了IDEO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融入商业管理、人文价值等学科资源,以提升设计创新力。帝国理工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组建的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两个专业知识相融合,建立了灵活的非线性模块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以“反学科”的教学理念,鼓励来自建筑、艺术、设计、戏剧、音乐、计算机、社会学、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进行以“发明未来”为主题的创新设计。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通过4D模式创立了“大设计”的培养框架。浙江大学设计学人才培养在“大设计”的基础上,构建了“设计思维+其他专业知识”的“D+X”创新课程学习体系,提出了“创新+创业”、问题驱动与“有核无边”的模式。

显然,“反学科”“大设计”“有核无边”“D+X”都旨在横向突破专业与学科的限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国界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跨学科课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研究生洗耳恭听的授课方式。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积累知识,却难以激发其自主意识。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锻炼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下三种模式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及操作层面的支持。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即教师在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中通过一个或多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具体任务组织整个课程的教学。教师借由这些具体任务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团队协作完成既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如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向他人请教,与他人合作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目标任务为出发点,基于问题引发延展性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域”,又培养了其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

2.自我导向教学模式

1966年塔富(Tough)首次提出自我导向学习这一概念。随后教育学家诺尔斯(Malcolm.S.Knowles)重新作了注解,认为这是“一种借助或无须借助他人帮助的、由个体自己引发的以评价自己学习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评鉴学习结果的过程”。自我导向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思考,自我调整,以及自我批判,强调以学生自导为主、教师他导为辅。这一新型学习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起,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在许多国家与地区被视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模式。

3.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

Seminar教学方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甚至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造力的主要源泉。Seminar教学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学术Seminar与Seminar课程。学术Seminar通常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齐聚一堂展开主题讲座与问题研讨。Seminar课程则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学术研讨,是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通常在开课之前,教师就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提前展开自主学习。在教师做几次背景讲授之后,学生根据课题与研究目标选择专题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会组织多场专题讨论会供大家交流探讨。随着研究的推进,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亦会随之增加。为了每次在研讨中能够清晰呈现观点,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后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Seminar课程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易于形成创新的学术观点。

2018年3月,美国教育部提出注重21世纪的学习技能(4C)培养。4C,即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基于任务驱动、自我导向,以及Seminar的教学模式无疑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教授都不再以告知的方式灌输知识,转而指导学生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独立搜集文献,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整理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学术上的碰撞。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生不仅开拓了自身的学术视野,而且激发了更强的研究兴趣。显然,这样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

三、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

设计创意与方法是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内面向工业设计、展示设计、产品信息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四个专业的研究生,通过课程整合实现的跨学科课程。正如詹姆斯·比恩(James A·Beane)所言,“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各种可能,通过围绕教育者和学生共同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和事件来组织、设计课程,而不考虑学科领域的界限。”该课程学分2分,学时48课时,教学周数为12周,每周4课时。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基于对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完成设计创作。课程教学围绕课题任务展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计方法研究,第二阶段为运用设计方法进行创作。整个课程中,教师将研究、探讨、创作相结合,以整合—分组—整合的方式,从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方案创作等角度,激励三个专业的学生充分挖掘各自的学术智慧与专业优势,将不同学科的方法重叠在同一主题创作上。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各自的知识储备,开辟全新的解题思路。

1.第一阶段:设计方法研究

(1)任务驱动下的自我导向研究

课程之初,教师从课程目标、过程安排、成果呈现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整体安排做了讲解,并且布置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即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设计方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研究。每位学生任选一种或多种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方法,如黑箱法、白箱法、KJ法、设问法、列举法、5W2H法、六顶帽子法等,从概念、方法、流程、案例等层面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对设计方法及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意识到设计思维及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价值。

(2)Seminar分享设计方法

在前一阶段对设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组织Seminar研讨。要求研究生在掌握足够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在课堂上就某一种或几种创造性思维与设计方法发表个人的见解,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通过研究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对当下设计思维与方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以Seminar模式进行学术交流,要求研究生研究深入,概念准确,逻辑清晰,表达有力。

2.第二阶段:课题设计创作

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题设计创作。本次课题以“闻”展开设计。开放性课题的设置,希望激发研究生的设计创意,完成各种有趣、可行的探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每个阶段,运用一种或多种创造性的设计方法完成设计创作的推进,尽量延长设计过程的推导,并在成果表达中以可视化的方式充分体现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思考轨迹。

(1)构建跨专业创作团队

“从某一学科内部来认识与之有关的一切问题都是不够的”因此,在此次的课题创作中,研究生被划分为几个跨专业创作团队,每个团队中均包含工业设计、展示设计、产品信息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并推选出组长。研究生在多样、不熟悉乃至冲突的观点碰撞中,更容易建构全新的视角。

(2)Seminar分组研讨

随着跨专业创作团队组建的完成,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各组分别展开Seminar研讨。这一阶段是整个课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课程中占比最大的阶段。课程之初,教师虽然提出了设计任务,但却没有明确目标、受众、主题、成果等,需要每个团队自行落实,并且体现丰富的多样性。通过研讨,有的团队聚焦于设计关于味道的展览;有的团队想呈现围绕“闻”这一行为展开的各种不同方式的体验;有的团队把创作定位于通过“闻”来闯关的密室逃脱;有的团队想要为当代的高压人群营造一个以气味解压的治愈空间。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每个团队都要经历数次这样的Seminar研讨。研讨会上,由组长主持,专人做会议记录(图1-3)。学生以不同的设计方法切入,严格按照该设计方法的流程展开操作,成员畅所欲言,相互倾听,质疑,引导,辩论,从不同的视角形成有趣的观点与想法。每完成一个阶段性成果,随即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会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捕捉出现的新问题。

图1 学生课题作业(Seminar研讨记录)

图2 学生课题作业(Seminar研讨记录)

图3 学生课题作业(Seminar研讨记录)

(3)组内个人分工创作

随着每个团队研究与创作的深入,团队内部逐渐由成员之间的合作转向个人创作。每位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学科素养、能力擅长,承担相应的设计分工。有的负责展览的空间架构;有的负责创作“闻”的趣味产品;有的设计各种气味图标以及项目的衍生品……课题设计方案逐渐在团队的合作与分工中初具雏形。

(4)成果汇报与点评

方案汇报分为分组向教师汇报,以及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各团队对前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包括主题定位、设计目标、每个阶段设计方法的研究与运用、成员的分工与创作等,并将整个设计过程以视觉化的方法呈现。教师根据每个团队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团队继续深化、完善。通过汇报,每个团队的研究与创作成果都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团队分享,得到多视角的启发。最终,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团队中承担的工作量及其创作深度等,完成多维度,全过程的考核打分。

设计创意与方法是基于任务驱动、自我导向、Seminar课程三种模式下所作的跨学科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探索。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扩大了研究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意识,让学生思维活跃,深度参与,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同时,又强调与团队的横向合作,既锻炼了独立研究能力与批判意识,同时也提升了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正如学者们所言,如果将传统的思维模式运用于数字化、网络化的21世纪,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必然体现跨学科与综合性特征。

注释:

①IDEO是一支拥有700人的跨学科设计团队,成员来自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结构工程、社会科学和业务战略等各专业领域.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究生创作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azz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