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角下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2国淑梅牛贞福冯木彩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

国淑梅 牛贞福 冯木彩

摘 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农科学子了解“三农”,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实践育人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实践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考评机制等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对策。

关键词:实践育人;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3-0160-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mmer Social Practic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GUO Shumei1 et al.

(1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gricultur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he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existing in the summer social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such as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education,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ing the practice base,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都提出,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增长才干的重要方式[1],也是树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农业院校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任,乡村振兴需要大批“知农事、知农情、知农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知三爱”的专业人才。

农业院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农业产业调研、农业讲座、生产基地参观锻炼及支农爱农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贴近农民、感受农业、关注农村,强化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情怀[3],不仅可以加强社会、学校的联系,还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审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及时自我调整,进一步激发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育人,提升第一、第二课堂的耦合度,突出农类专业教育特色,已成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1 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1 未形成多方合力 当前农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专业性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并未形成合力,支持力度不够[4]。有相当部分高校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属于学生个人行为,并没有用心去组织,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趣味性和创新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项目需要才会带队参与社会实践,有的老师害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问题担责任,直接不参与、不指导;部分家长担心农村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怕学生们去偏远地区受苦受累,不支持孩子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加之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较短,缺少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各方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较少、岗位较少,也没有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1.2 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类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把其当成是硬任务,也有的认为是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捷径,为了获得学分,被动完成,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即使参与也往往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写出的调查报告、心得往往东拼西凑,没有实质内容,也无法达到实践育人效果。

1.3 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有团队社会实践和自主社会实践2种形式,参加团队社会实践人数比例不高,自主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停留在拍照、“三农”政策宣讲、公益服务、农村调研层面,未将实践活动做深做实。自主社会实践学生一般利用假期打工形式、辅导班教学等形式进行实践,与专业联系不紧密[5]。

2 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对策

2.1 全面提高实践育人认识 农类院校可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建立暑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高校、指导教师、学生、家庭及社会全面提高认识,利用校企、校政合作模式,可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扩大实践受益面;提高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学校引导学生家长认识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学生端正实践态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社会提供相应岗位及经费支持,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6]。

2.2 做好顶层设计 农类院校应采取宣传、动员、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明确过程及目的,细化实践方案。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农业企业、行业的沟通,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始前面向社会、农业企业行业、教师征集实践项目[7],形成实践立项的问题导向机制,明确实践目的、内容、要求等,让学生结合学年综合实践等需求进行选题,对选题进行归类,如农业产业结构实践项目、农业设施与装备实践项目、生态农业种植实践项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践项目、农产品销售实践项目、农旅结合项目、农业法律法规宣传项目等[8],具体见表1。每个项目都精准组队和配备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探索和实践“质量兴农”途径[9]。

2.3 建立实践基地 在农类院校推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依托政府、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的“产学研创推”一体化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强化农类专业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服务社会与育人质量双丰收。农类院校以项目化的形式每年定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明确流程及目标,保障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师生还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当地农业发展;农科学子与农户直接交流,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村庄进行走访调查,得到大量的有效数据,为乡村振兴提供相关理论依据[11]。

2.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类院校可以设立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项目,并向社会做好宣传,让有需求的政府、行业、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与支持。社会、企业、学校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先进个人”或“优秀团队”荣誉和物质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以激发越来越多的农科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为更好地将实践成果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考评机制 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可采用成员自我评定、指导教师评定、团队间互评等方式进行考评。实践结束后可通过展板进行成绩的展示和宣传,学校、院系层面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进行典型案例分享活动,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成效[12]。一方面,考评团队实践的内容,包括实践的内容、途径、数量、质量、时间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概括经验、总结教训等情况;另一方面,考评团队实践对当地产业(企业)发展、乡村治理、民风民俗改变等的借鉴和意义。对同一项目连续进行多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注重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发表文章、申报项目、申请专利等途径,将暑期社会实践收获惠及更大层面,或通过持续关注、深化合作等方式,在农类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解决类似问题。

3 结语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农类院校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三农”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帮扶、农村教育关爱、美丽乡村打造、村情社情观察、乡村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育人。农科学子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不愿意从事有关农业工作的思想,也有利于改善农类专业的弱势地位。暑期社会实践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课外学术竞赛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3年有5支农类团队受校级表彰,其中3支团队受省级表彰,取得省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奖励5项,“互联网+”大赛铜奖以上奖励3项,挑战杯三等奖以上奖项3项,有6支团队被列为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

参考文献

[1]贾彩虹.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对接探索——基于“立德树人”思想[J].科技视界,2019(24):79-80.

[2]张桂荣.大学生义务支农支教活动的意义及改进策略——以燕京理工学院十年四川平南支农支教活动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06):209-210.

[3]蔡洁琼,袁长鹏,多杰当智.沿着脱贫攻坚的足迹,以“科技支农实践团”为先锋,培养知农爱农新青年——以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2):191-193.

[4]陈莉萍,林捷,钟德强,等.高职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260-261.

[5]唐智,董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的改进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2):97-102.

[6]李兆楠.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暑期农村社会实践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8):58-59.

[7]葛玮.基于项目化管理构建社会实践支农的过程模型与机制研究[J].今日财富,2019(09):172-173.

[8]李强栋.浅析开展农业特色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应及思路——以武威职业学院“科技支农”社会实践为例[J].时代农机,2018,45(10):81-83.

[9]朱江,许锦绒,白锦霞.“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合作”: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例[A]//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学校共青团201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2019:6.

[10]刘阳,毕永福.三全育人视角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以T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09):132-133.

[11]田玉刚,万素梅,翟云龙,等.新时代下农科学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以塔里木大学小胡杨联合实践队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68-169.

[12]卞辉,陈杰.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4):64-67,71.

(責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