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2021-12-22唐辉球

求知导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转化策略初中教育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引进多种教学方案,还要全面分析当前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正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无法高效学习,甚至成为“问题学生”,阻碍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并阐述了转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转化策略;“问题学生”;初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0-0010-02

引 言

“问题学生”的产生既与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关,又与其心理因素有关,而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大多是心理因素。因此,为了避免“问题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初中班主任及相关教师要做好全面分析,了解初中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一、“问题学生”释义及主要表现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更要关注“问题学生”的转化与教育。所谓“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一)品行不端

一些“问题学生”常常动手打人,欺负其他同学,或者存在抽烟、喝酒、与社会恶劣人士交往等情况。

(二)纪律松散

部分“问题学生”智力正常,甚至比其他学生更聪明伶俐,但是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常常违反纪律,干扰正常的上课秩序。

(三)厌倦学习

这类“问题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他们不会写作业,有些甚至痴迷上网,有的甚至辍学。

(四)心理障碍

还有的“问题学生”遭受过心灵创伤,心理素質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问题学生”更易出现心理疾病,形成内向、孤独、自卑等性格。

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学校加以重视。其中,普通中学在实际开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家长对学校的评判仍然以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较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导致学校和教师教育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成绩较好的学生,忽视学习成绩一般及较差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影响,失去学习信心[1]。

(二)家庭

“问题学生”的产生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与家庭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过于叛逆,甚至出现自私、霸道等性格问题,严重影响未来发展。再加上部分家庭无法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也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产生。此外,部分父母对孩子寄予过多的期望,导致孩子极易产生精神负担,成为“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注意听讲,甚至出现逃课等行为。

(三)社会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传媒发展迅速,海量信息广泛传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力及判断力较弱,很难抵制不良文化的诱惑,从而出现消极颓废的情况,成为“问题学生”[2]。

(四)学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是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感情用事,自主调控能力较差。此外,初中生已经步入青春期,有时情绪起伏较大,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但是在受到挫折后很容易失去信心,进而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纪律松散、学习松懈或者直接放弃学业的现象。这些情况初期可能并不明显,很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而当学生的这些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和家长再进行疏导和干预,往往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心理会发生变化,会从心底认定自己就是“问题学生”,从此一蹶不振,越发叛逆、自卑,甚至放弃自我。

三、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析

教师应分析初中“问题学生”现状,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减少“问题学生”的数量,带领其走向正轨,使其不再受多种因素影响,更加高效地学习文化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抵制多种社会不良影响,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保障。此外,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学生”,而是受到一些因素的短暂影响,无法健康成长。学校、家长及社会应重视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优化与创新教育方案,解决影响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问题学生”的转化效率。

(一)学校教育要摆脱功利性

初中学校在实际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教育现状,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摆脱教育的功利性,加强对学生的重视,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爱感化“问题学生”。教师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公正,做到一视同仁,避免部分“问题学生”没有得到教师关爱而失去学习信心,多鼓励与督促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此外,初中学校还要注重开展德育工作,分析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弥补传统“灌输式”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优化教育教学方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落实好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学习要领,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德育教育效率[3]。

(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受到不良习惯的长期影响。为了有效转化“问题学生”,教师要分析“问题学生”的错误行为和影响“问题学生”的主要因素,明确“问题学生”转化的关键,把握教育教学要点,优化教学方案,适当降低对“问题学生”的要求,并对其进行鼓励,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课堂上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4]。此外,教师要了解“问题学生”的特长及爱好,鼓励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积极参与,如篮球、足球、绘画等社团,促使“问题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问题探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更加高效的转化。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因此,在实际开展“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与家长、社会各界沟通,三方合力,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确保三方积极沟通交流,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提高“问题学生”转化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所以减轻学生压力,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势在必行。学校可以组织心理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的育人能力得到提高[5]。针对社会影响,学校可以在媒体的帮助下录制相关视频,使社会各界加强对“问题学生”的重视,留意学生的举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促使其能够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再受不良因素的诱惑或影響。

需要说明的是,“问题学生”的问题由来已久,学生在转化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复,教师、家长要仔细地观察学生的情况,准确发现问题的成因,剖析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当学生出现反复问题时,教师、家长要有更多的耐心,并给予学生改进的机会,切不可因为其中一方没有耐性而让“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前功尽弃。

结    语

总而言之,初中“问题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短时期所形成。因此,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加强与“问题学生”的交流,了解其生活与学习情况,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同时富有耐心,不断分析与探索“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使学生逐渐步入正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万宝泉.初探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学周刊,2015(04):49.

李东柱,杨淑琴.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214-215.

张国雄.乡镇初级中学“问题学生”形成原因的分析与转化策略[J].学周刊,2020(07):156-157.

罗金泉.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10):2.

史世芳.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1(06):14-15.

作者简介:唐辉球(1971.8—),男,湖南益阳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转化策略初中教育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