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喉返神经入喉处的精细解剖学研究

2021-12-22焦梦思范宁石玉琦刘得龙佘翠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垂直距离夹角气管

焦梦思,范宁,石玉琦,刘得龙,佘翠平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 430070;2.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041 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大连 116012

甲状腺外科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于甲状腺的多种疾病,均需手术治疗。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的走行因为与甲状腺毗邻,故RLN的损伤是甲状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5%~14%[1]。单侧RLN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发声和吸气缩短,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双侧损伤则可导致呛咳、呼吸困难,因声带外展受限危及患者生命。鉴于RLN对甲状腺手术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RLN的研究从未止步,目前对RLN的解剖也有着系统的认识。在甲状腺手术引起的RLN损伤中,RLN入喉处附近的损伤最为常见,所以RLN入喉处的解剖尤为重要。目前对RLN入喉处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均为入喉点的尸体解剖研究,常以甲状软骨下角作为解剖标志。而在实际的甲状腺手术中,甲状软骨下角尽管解剖标志固定,但其位置较深,且周围组织结构致密,血管及腺体丰富,若据此解剖标志寻找RLN入喉处,难以像尸体解剖一样将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快速清晰的显露,故现有的解剖研究临床实用价值不高。为提高临床实用性,本研究以最易损伤的一小段喉返神经作为切入点,对40例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了双侧RLN入喉处的精细解剖,以便更好地为临床上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和避免RLN损伤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标志与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经10%甲醛固定的40具男性成人尸体标本(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双侧共80支RLN。所有标本均有双侧RLN,无颈部手术史,无甲状腺及气管疾病。

解剖尸体标本,先于锁骨上缘及下颌骨下方做横行切口,再于颈前正中做一纵行切口。逐层分离气管前组织,游离皮瓣至双侧胸锁乳突及后缘水平,显露颈动脉鞘,迷走神经及RLN,气管及食管等,找到并确定RLN,清除RLN周围的结缔组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RLN的牵拉。然后,观察测量RLN与同侧气管侧缘形成的夹角,双侧RLN入喉处与第1、第2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与同侧第1、第2气管环侧缘的水平距离,如图1所示。利用直尺及量角器确定角度,并利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读数,所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1 mm,角度由量角器测量,精度精确到0.5°。所有测量及数据统计均由相同的人完成。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in-max)表示。左、右侧RLN相应数据之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测量RLN入喉处的数据(注:图中白色纸片中57,男代表编号为57的男性)A:测量左侧喉返神经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夹角 B:测量左侧喉返神经与第1气管环前上缘距离 C:运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圆规尖与笔尖的距离Fig.1 Anatomy parameter measurement on the laryngeal entry of RLN(Note:The number 57 on the white sheet of paper represented the male number 57)A:Anglebetween the 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entry and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ipsilateral trachea;B:Distancebetween the 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and the anterior upper edge of the first tracheal ring;C:Distance between compass tip and pen tip was measured by electronic digital display vernier caliper

2 结果

2.1 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的夹角

以同侧气管侧缘与RLN的交点作为夹角的顶点,记录了80侧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的夹角,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同时分析双侧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夹角(α),0°≤α<5°的有21例,占26.25%,5°≤α<10°的有46例,占57.50%,10°≤α<15°的有11例,占13.75%,α≥15°仅2例,占2.50%。双侧夹角数据,左侧为(6.0±0.5)°(0°~21°),右侧为(7.0±0.5)°(0°~25°)。双侧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表1 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夹角[%(n)]Tab.1 Angle between laryngeal entry of RLN and lateral edge of ipsilateral trachea[%(n)]

2.2 RLN入喉处与第1、第2气管环的空间位置关系

本组解剖的80例RLN,以左侧为例,我们测量了左侧RLN与第1、第2气管前上缘的垂直距离,还有与同侧第1、第2气管环侧缘的水平距离,同法测量右侧RLN入喉处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如(表2)所示数据,测量数据均精确到0.01 mm。比较双侧RLN距第1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右侧RLN较左侧RLN深约1 mm。而在其他测量的解剖标志的数据,双侧RLN所测得数据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表2 RLN入喉处与第1、2气管环的空间关系()(min-max)mmTab.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yngeal entry of RLN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cheal rings(Mean±SD)(min-max)mm

表2 RLN入喉处与第1、2气管环的空间关系()(min-max)mmTab.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yngeal entry of RLN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cheal rings(Mean±SD)(min-max)mm

3 讨论

3.1 RLN的走形及RLN与甲状腺手术的关系

RLN起源于迷走神经,双侧径路不同。右侧在锁骨下动脉之前离开迷走神经,绕经该动脉折向上行,沿气管食管沟(Tracheoesophageal groove,TG)的前方上升,在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左侧径路较长,在迷走神经经过主动脉弓时离开迷走神经,绕主动脉弓部然后沿气管食管间沟上行,取与右侧相似的途径入喉。也有约0.7%[2]RLN自颈段迷走神经分出后直接入喉,称为喉不返神经,一般见于右侧。

由于甲状腺与RLN的解剖关系,在甲状腺手术中,RLN损伤是其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单侧RLN损伤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误吸、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双侧RLN损伤可导致失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威胁患者生命[4]。而在所有RLN的损伤部位中,以RLN入喉处的损伤最为常见[5~8]。在RLN入喉处附近部位的甲状腺叶位置固定,与环甲关节极为接近,甲状腺组织紧贴喉软骨表面,此处有丰富的纤维网及血管,且组织结构致密,手术时容易出血,在分离RLN或止血的过程中,均易造成RLN的损伤。所以在甲状腺手术中,了解更为精确的RLN入喉处解剖,可更好的解剖和保护RLN,减少术中RLN损伤的几率,从而减少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2 RLN入喉处的相关解剖研究进展

目前RLN入喉处的解剖研究较少,且大部分局限于RLN入喉点这一单一点的位置进行研究,但RLN最易损伤的是RLN入喉前的一小段。就目前关于RLN入喉点的研究,多以甲状软骨下角作为RLN入喉点解剖的可靠标志[9,10],但甲状软骨下角解剖结构较深,周围结构组织致密,很难像尸体解剖那样将解剖解剖快速清晰的显露,故对临床的实际指导意义较小。也有少数学者也提出的了新的解剖标志。Kang[11]提出RLN入喉处与中线的距离与术前CT测量的气管软骨部周长(CCT)密切相关。Wu[12]等研究了RLN与环状软骨的关系。测得女性RLN到环状软骨下缘气管中线的距离为(20.7±2.3)mm(17~26 mm),男性为(26.3±2.1)mm(22~32 mm)。本研究旨在研究RLN入喉处与第1、第2气管环的空间位置关系,具有直观,容易辨认,解剖标志固定的优点,且与甲状腺手术关系密切。结合测得的入喉处角度数据,使RLN入喉处的解剖更为立体,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志与数据,从而减少甲状腺术中对RLN的损伤。

3.3 对本实验RLN入喉处的精细解剖数据分析

RLN在颈段走行时,我们观察到,RLN并非以一个固定的角度上行,因此RLN与同侧气管侧缘形成的夹角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越靠近入喉处夹角越小,且在入喉处的夹角读数较为固定。在我们测得的80例RLN入喉处与气管的夹角,<5°的有21例,占26.25%,5°≤α<10°的有46例,占57.50%,10°≤α<15°的有11例,占13.75%,≥15°仅2例。左侧RLN与同侧气管侧缘形成的夹角为:(6.0±0.5)°,右侧RLN与同侧气管侧缘形成的夹角为:(7.0±0.5)°。其中,夹角小于15°的共78例(占97.5%),也有少许夹角较大,在此80例中,左侧最大夹角达21°,,右侧最大达25°,可能与RLN走行的变异相关。双侧RLN入喉处与同侧气管侧缘的夹角无明显差异,夹角较小,一般小于15°,双侧各有1例RLN结构变异,角度超过20°。这些数据表明,在入喉处,RLN与同侧气管侧缘夹角较小,可为临床寻找和分离RLN入喉处提供理论参考。

RLN入喉处为紧邻入喉点的一小段RLN,我们以这一小段RLN作为研究点,选取了第1、第2气管环这两个固定的解剖结构。可在手术中帮助更快地寻找RLN的入喉处,从而减少损伤几率。RLN从迷走神经发出以后,自下而上,自外向内,从深到浅逐渐入喉。左、右侧RLN距第1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9.72±0.52)mm,(21.21±0.43)mm;距第2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为(20.91±0.49)mm,(21.42±0.39)mm;距同侧第1气管环侧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2.96±0.11)mm,(2.96±0.10)mm;距同侧第2气管环侧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3.49±0.12)mm,(3.50±0.12)mm。在测量所得的数据中,双侧RLN与在第1气管环前上缘的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RLN较右侧RLN浅,但差距较小。这与陈玲珑等[13]对RLN的解剖结果相一致。其余双侧RLN的测量数值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双侧RLN在第1、第2气管环的位置较为固定,在入喉处,双侧RLN与同侧气管侧缘的水平距离大部分位于3.0~3.5 mm。而垂直距离因测的是气管环前上缘距RLN的距离,所以受标本的气管环的高度影响。从解剖过程中观察发现,气管环的高度越高,所测得的数值越大,也不排除部分RLN走行变异的影响,但数值较为固定。就一侧RLN而言,第2气管环处的RLN较第一气管环更深,更靠外侧。这些数据可提供RLN入喉处在第1、第2气管环水平的空间位置,使得RLN入喉处更立体。

3.4 RLN入喉处精细解剖的研究意义

入喉处的RLN解剖相对固定,入喉处的角度一般小于15°,在第1及第2气管环水平,双侧喉返神经距离气管前上缘的距离绝大部分在2 cm左右,距离同侧气管侧缘的距离绝大部分位于3.0~3.5 mm。在临床的甲状腺手术中,应格外注意该范围的解剖结构,仔细分离,防止RLN的损伤。本研究通过对RLN入喉处的精细解剖,提供了较为立体的喉返神经入喉处的数据,使医生对RLN入喉处的解剖有着更为立体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术者提供参考,提供新的思路,可以更好地保护RLN,避免和减少甲状腺手术中RLN损伤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3.5 实验的局限性与展望

我们的实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我们研究的是尸体标本,尸体标本经固定与处理后,所测得的数据与甲状腺手术中的数据可能存在小的偏差;其次,在解剖学标本上,RLN与气管的夹角虽易改变,但我们尽量避免了对喉返神经的牵拉,特别是入喉处附近,且标本样本量较大,所得的数据及参考标志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望后期有更多的学者对RLN入喉处的临床及尸体解剖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垂直距离夹角气管
头影测量评估福建地区中青年咬合垂直距离的探索性研究
探究钟表上的夹角
求解异面直线夹角问题的两个路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直线转角塔L形绝缘子串夹角取值分析
应用发音法确定无牙颌垂直距离的临床研究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