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在降雨条件下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
2021-12-22陈似华
陈似华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312
近年来,因降雨引发边坡、挡土墙失稳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对降雨入渗边坡做了大量的研究。孙永帅等[1]、蔡欣育等[2]、李龙起等[13]研究发现降雨强度越大,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越快;韩同春等[4]研究了双层结构边坡降雨入渗与坡面径流;李宁等[5]研究了降雨条件下抗滑桩在边坡支护中桩间距桩位布置;师晨翔等[6]研究了降雨条件下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认为降雨显著降低了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
降雨对边坡、挡土墙的影响非常显著,如何从设计和施工措施上消除挡土墙在降雨工况下受到的影响,显得非常有意义。
本文通过有限元法,根据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研究了降雨作用下,挡土墙在墙后地面上覆反渗层、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的情况下,挡土墙墙后渗流、孔隙水水压力的变化,分析了降雨作用下采取不同防护措施的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
1 工程概况
广东某项目建于山边丘陵地带,红线边处存在大量1∶0.5~1∶1.0现状强风化岩坡体,高差6~12 m。为了有效利用场地用地,在红线边设置了5~10 m高挡土墙,原状地层基本为土状强风化花岗岩。挡土墙采取1.0 m×1.2 m方桩,水平间距2.2 m,设置3道锚索,挡墙与现状坡体之间压实回填土。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花岗岩,稳定水位埋深在坡脚3~5 m位置。截至2018年,收集了该地区近30年的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706 mm,最大降雨量为2 580.6 mm,最小降雨量为1 066.8 mm,日最大降雨量为319.2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522.3 mm,年蒸发量最多为1 874.2 mm,年蒸发量最少为1 285.1 mm。
2 数值模拟及分析
依据SEEP/2D软件,按历史最大日降雨量319.2 mm降雨强度,持续3 d降雨,为了精确计算,该降雨量的降雨强度为13.3 mm/h。挡土墙高10 m,挡土墙后回填土范围为10 m,原状土范围为5 m。建立了无任何措施、墙后地面设置黏性土反渗层、岩土交界面及墙底设置砂卵石排水体、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等4种不同措施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挡土墙渗流有限元模型
2.1 不同措施下挡土墙墙后渗流分析
在无任何措施的情况下,降雨72 h后,在强风化岩体及回填土区交界面形成饱和带,该交界面形成了挡土墙墙后薄弱带。通过在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同无措施情况相比,回填区土层降雨下渗至交界面排水体,水体迅速下渗至墙底,排水体范围迅速失水成为非饱和土。而在挡土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后,墙后降雨下渗缓慢,72 h降雨仅影响土层深度1~2 m。同时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土层负孔隙水压力增大,降雨仅对墙后土体1~2 m产生影响,土层内部几乎未变化。
2.2 不同措施挡土墙墙后孔隙水压力分析
从图2可看出:在无任何措施情况下,降雨初期至55 h,负孔隙水水压力从-30 kPa缓慢升至-20 kPa,至61 h后负孔隙水压力迅速变为正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从-20 kPa快速增至80 kPa。导致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本挡土墙墙后为陡倾面,挡土墙与原状岩面之间空间较小,在降雨作用下,若泄水孔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回填区孔隙水压力将快速抬高,并将快速加大墙后水土压力合力。
图2 不同措施挡土墙墙后土体孔隙水压力-时间曲线示意
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情况下,降雨初期至49 h,墙后底部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但比无措施情况下孔隙水压力增长缓慢,孔隙水压力一直保持在-35~-33 kPa,在49 h后,孔隙水压力迅速抬高至0 kPa,并且孔隙水压力一直保持在0 kPa。很显然,在交界面及墙底部设置排水体能有效控制墙后孔隙水压力值,极大地阻止了墙后孔隙水压力不断升高,将墙后水土压力合力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情况下,在降雨作用下,孔隙水压力上升缓慢,孔隙水压力一直保持很缓的速度抬高,至降雨97 h,孔隙水压力仍保持在负孔隙水压力值-20 kPa以内,很大程度上减小了降雨对挡土墙墙后土体的影响,墙后土体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墙后土体基质吸力一直在发挥作用,挡土墙墙后土压力与无降雨状态差别不大。
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且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在降雨作用下,较仅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更缓。孔隙水压力-时间曲线的斜率与在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的斜率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随着降雨持续,其斜率一直保持不变,孔隙水压力保持在-35~-30 kPa。可以看出该措施为2种措施的结合,也具备2种措施的优点,通过在墙后地面反渗层阻隔大部分降水,又能通过排水体将部分下渗水体有效地排出墙后,进一步减缓孔隙水压力的抬升,使墙后土体一直保持在非饱和土状态,墙后土体基质吸力也较仅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更大,该措施墙后水土压力最小。
2.3 不同措施下挡土墙稳定性分析
从图3可看出:无措施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最低,且在降雨工况下,挡土墙安全系数下降最快。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较无措施情况下大,随着降雨持续,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虽逐渐减小,但较无措施情况下下降缓慢。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措施下,其降雨前虽然与无措施情况下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一致,但其整体稳定系数在降雨过程中下降非常缓慢。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和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最高,且挡土墙在降雨条件下几乎无变化。
图3 不同措施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时间曲线示意
由此可得出,挡土墙最佳的防护措施为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且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挡土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有效阻挡降雨下渗,在强降雨作用下,墙后雨水大部分发生径流,部分下渗雨水在排水体的排水作用下,挡土墙后几乎不形成积水,挡土墙后基本为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基本与未降雨情况一致,故挡土墙整体稳定性一直可保持较高值而不下降。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降雨作用下,不同防护措施挡土墙墙后渗流、墙后孔隙水压力分布及变化、整体稳定性系数的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无措施情况下,降雨期间挡土墙墙后岩土交界面易形成薄弱带,随着降雨持续,孔隙水压力将快速抬高,迅速增加墙后水土压力,挡土墙整体稳定系数急速下降,挡土墙安全性急剧降低。
2)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在降雨期间,能有效控制墙后孔隙水压力,阻止孔隙水压力快速增大,并消除了岩土交界面的薄弱带,将挡土墙水土压力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使挡土墙在降雨情况下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3)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后,在降雨期间,很大程度减小了降雨对墙后土体的影响,使墙后土体始终处在非饱和状态,墙后土体基质吸力一直在发挥作用,墙后土压力与无降雨状态差别不大。
4)同时在墙后地面设置反渗层、墙底及岩土交界面设置排水体后,具备2种措施的优点,通过墙后地面反渗层阻隔大部分降水,对于部分下渗水体,又能将其快速排出墙后,使挡土墙墙后土体一直保持在非饱和状态,其挡土墙安全性也最高。在挡土墙设计过程中建议按此措施进行施工,以提高挡土墙在降雨工况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