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图书馆系统研究初步
——智能化图书馆的核心系统概览

2021-12-22史丽英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终端智能化笔者

周 丹,史丽英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021)

1.引言

当代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图书馆流通人数的减少,巨额资金购置的大量电子资源数据库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代图书馆人。对这些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其论文数量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然而,照着笔者所浏览的大量资料看,没有一种现有成型的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已经从传统意义上以个体主观上的问题(如素质缺失)为主,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带来人类行为模式改变为主。日新月异的智能设备应用进步和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进化,虽然对传统图书馆模式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已经从技术层面给我们预备好了进入图书馆智能时代的条件。

本文仅将笔者对智能化图书馆架构的研究思考做一个粗略展示,对其核心系统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见附图)

智能图书馆架构图,大致描述了笔者目前对智能化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其建设策略,初步展示了功能(模块)逻辑。当然,一张图是无法全面描述智能化图书馆这一事物的,因为它涉及了观念、技术、物理层面、信息层面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现实与创新[1]。在后续的论文里,笔者将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详细论述智能图书馆的系统建设。

2.高校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策略

我们的智能化图书馆,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其必然建立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之上,也肯定不能脱离现有的服务体系,而应当是对它的智能化涵盖。笔者注意到,2013年建成的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作为智能图书馆探索与实践的先驱,运用了诸多新概念,采用了许多新系统、新技术、新设备,现代智能化图书馆的架构已然成型[2]。然而,其建造方式,却缺乏普及性。因为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投入巨额资金打造的数字化图书馆刚刚落成不久,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可操作性、资金落实等方面来看,类似北卡那种大而全、高度科技化和新奇化的智能图书馆的馆建,都不甚可取。

因此,我们需要以系统化研究的眼光,以实用化和可普及化为目标,打造模块化系统,根据现实需要做出积木式建设,笔者认为这是合理的建设策略。概略来说,智能图书馆建设,应该以数字化图书馆为构建基础,以智能化系统涵盖(改造)现有服务体系为功能方向,以全社会信息资源为其范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移动(穿戴)设备等为核心技术实现手段,以传统资源(书刊等)借阅高度便利化和多种电子资源无缝化衔接为指标,以嵌入式智能人机交互界面为应用,构建一个符合读者行为习惯,降低系统进入门槛,高效易用,从而吸引读者将其作为第一使用选择的智能化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将能够解决本文第一部分中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进而产生创新性地应用服务并能够在进化中不断满足读者新的需求。

本文所探索的智能化图书馆系统,在其建设上,除了在资源整合上有一定操作上的难度之外,几乎所有需要用到的技术,都已经实用化了;只存在建设(设计)复杂性,不存在不可实现性,基本可以实现图书馆建设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平稳升级。

3.资源整合与反馈

如果智能化图书馆缺少了资源整合与反馈功能,那么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为很难实现前述“电子资源无缝化衔接”的指标。这一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并顺应读者的现有习惯,将互联网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包括互联网化的社会资源)整合在系统之内,使得用户可以只使用一个应用程序,而不必在不同的应用之间切换,就可以实现内网数据检索利用和外网浏览冲浪等不同需求。

而反馈功能,将会把这一切的用户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将结果反馈给自身智能系统,以使服务更加贴近用户使用需求及使用习惯。与此同时,反馈系统也能够提供合适的分析数据给上游资源,用以改进上游资源(特别是数据供应商、图书供应商)的资源品类与质量。

4.智能处理

作为智能图书馆的核心,智能化处理模块相当于整个系统的大脑,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软件系统为核心,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有限但实用的进化能力及开放性的模组接口,负责响应一切应用需求,根据预设的智能化处理策略来提供服务并可实时修正决策策略;一切的功能都经过本智能核心干预或处理而得以实现。

5.大数据采集与分析[3]

本系统是一个完全嵌入式的系统,与智能处理系统无法分割。它具有相当于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一般的网络,用以收集各个应用节点的各类应用信息(特别的是需要采集用户行为习惯数据,关于由此带来的隐私与道德问题,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存入一个专用数据库,由智能处理核心来控制、调用和分析,产生的结果可以实时反馈智能系统来修订服务策略[4]。

6.智能书库

这是智能图书馆重要的分系统。它基于物联网技术及借其所运行之成熟的RFID技术,结合智能书架和智能服务终端,除了实现自助借还书(刊)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书架可视化指引、图书(刊)预推荐、影视化图书预览、自动盘库、可视化指引上书、阅览终端自助订用等功能,将会极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借阅者的借阅效率以及寻书(刊)效率[5]。

7.智能馆员

智能馆员系统,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读者,也包括了工作人员。它的目标,是在前述的智能体系支持下,建立一个以PC、移动型智能终端以及专业智能终端为应用平台的智能型虚拟机器人,将复杂的系统、庞大的资源或者专业度很高的技术型工作,掩盖在一个面向用户的友好及智能化的人机界面之下,使用户不需要很高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借助本系统轻松实现自己的目标。

它也不仅仅是静态的终端程序界面,也是一个在整个图书馆范围内实现的嵌入式的,根据智能穿戴设备及RFID技术实现定位与反馈的动态的系统。例如,当我们在图书馆范围之外的智能移动网络设备微信端或者APP端或者静态的PC端求助于智能馆员时,它向我们所展现的,可能包括了各种日常信息推送,检索、咨询、借书延期、订阅、查新、甚至虚拟机器人实时咨询等等可以远离图书馆操作的功能,然而当我们进入图书馆功能区,借助可重新装订式的公用可穿戴设备(如可通过蓝牙等近距离无线电技术与之智能终端交换数据的专用手环),或者内嵌智能感应芯片的个人卡片或个人穿戴设备,我们无论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还是在遍及图书馆内的公共智能终端上,都会显出更新的根据不同功能区所需要的个人功能指示[6]。如进入阅览区,会更新甚至更多推送一些近期这位读者关心较多的新书(刊)介绍,更新甚至重点显示这个区域常用的功能(如浏览终端订用流程)。这样的智能馆员系统,无疑会极大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8.智能建筑

严格地说,智能建筑的概念虽然先进,但在笔者所研究整个体系内,并不是优先考虑的项目。笔者之所以愿意在这里探讨,是因为这样的建筑,虽然严格意义上说是在上述智能系统基础之上,对整个图书馆建筑结构进行更新甚至创新设计得来的,然而基于笔者所建议的智能图书馆建设策略,这样的智能建筑,既可以通过高成本的新建得来,也可以通过模块化建设改进局部建筑的功能而得来。比如智能书库,我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以外在式智能系统设备布设以及对书架的智能化技术改造,来将传统意义的书库一举打造成为智能书库。在这方面已经有高校图书馆进行过有益的尝试。虽然这样的改造不如整体新建来得美观,可能在使用体验上打一些折扣,但并不影响大局。

9.结语

智能化图书馆的概念虽然不是全新的,但在我国图书馆界,对其认识尚且偏于局部,其实践仍然是初步的,其理论研究也偏于薄弱。限于篇幅,本文对于智能化图书馆的研究展示,只能是概略性的。智能化图书馆的大业,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业内同行起来关注、研究与实践。笔者希冀本文能抛砖引玉,为加快高校图书馆甚或是图书馆界的智能化进程贡献一点心力,使智能化图书馆得以尽早普及建立,满足时代之需。

猜你喜欢

终端智能化笔者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终端拜访工作中的七大漏洞
老师,别走……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