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平·高质量·区域战略性:“十四五”开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追求

2021-12-22杨小微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十四五

杨小微

(华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这样一种教育体系,是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然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醒我们,建成这一体系的前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尚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仍是短板,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尚不健全。”在这段描述中,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尚未提到的特殊教育仍是短板,是不均衡不公平的表现;成长通道不畅通、体系制度不健全、服务平台不完善,导致有效的供给与服务不足;差距不缩短、短板不补齐、制度不健全,即使有服务有供给也难以持续。

因而,公平、效能、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战略,是“十四五”期间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着力重点,将来也是评价的关键指标。下面重点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探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何要体现公平、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基本价值。

一、公平的终身教育,才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教育

科学与民主、公平与效能、开放与共享,是任何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以及现代化教育都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价值目标。在政治学语境中,公平就是正义。

学界对此有诸多讨论,罗尔斯从社会财富分配意义上提出“分配正义”,诺齐克从持有正当性意义上提出的“持有正义”,霍耐特等从过程及人际对待意义上提出的“承认正义”等,对教育公平的实践和研究都具体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的参考意义。

就教育领域而言,公平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对所有人同等对待的“平等对待”(包括学习权利的尊重、学习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平等,相当于“有教无类”);对不同的人不同对待的“差别对待”(相当于因材施教);以及对有特殊需求的人“特殊优待”(指向的是“各得其所”)。在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必须逐步解决,而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这些短板至关重要。

上海市长宁区以全民终身学习为视野,特别关注到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历时15年持续开展行动研究,基于残障人士终身学习和特殊学生多样化需求,建设了实体性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创建了区域医教多学科的资源平台,开发了区域校外终身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了区域特殊学生转衔服务机制,构建了从出生至老年的残疾人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1]从特殊教育视角关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实属难能可贵。

有研究者设计了终身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效率指标、公平指标和投入指标3个一级指标。其中,公平指标用以体现教育在户籍、性别、民族、地区、阶层、健康、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指标度量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

公平这个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包括: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外来人口非学历教育参与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企业职工教育参与率,社区教育参与率等。[2]这样一种评价指标的设置,无疑有助于引导区域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公平问题。

二、高质量发展的终身教育,才是契合价值理性的教育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以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开始步入快车道。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是为整个教育界描画了未来1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美好蓝图,而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那么当下需要明确的是:如何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来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同时推进学习大国或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那么,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则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优质而公平的终身学习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

高质量发展在具体经济形态上是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供给体系,那么终身教育的现代化也是意在提供一个优质且公平、高效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供给体系。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中,为达成其公平、开放、可持续等价值目标,必须以提供有效供给和高质量服务为宗旨。

也就是说,没有畅通的成长通道、健全的体系制度、完善的服务平台,就难以满足社会上每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高质量高效能的终身教育,才是契合价值理性、支撑和助力终身学习和发展这一价值目标实现的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而且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认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进而从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终身教育的语境中,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就是终身教育实施机构及相关制度所构成的“立交桥”式的体系。具体包括: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使学习者都有机会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成长成才。还包括拓宽学历教育渠道,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和社会力量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服务形式;鼓励开放大学与高水平大学合作,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包括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制定各类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标准、学分积累办法,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户。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则包括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以及推动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进而建成学习型城市,最终走向学习大国。

无论是通道、制度,还是服务平台,都要以高质量作为一种导向。笔者访问过的一些地方社区学院或学习中心,设施齐全、条件一流,却少有人气,有的甚至连课程表都无法向参访者提供。因而,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要有对其发挥作用、功能和质量效益的预判,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从“有没有”“用不用”“用得好不好”三个层次来判断其质量和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才是使中国走向学习大国的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更加注重终身学习。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加快建成陪伴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开放优质的学习资源、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正如一种不可持续的教育不能算是现代化教育,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终身教育。惟有学习成为每一个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了的生活习惯,成为每一个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学习化社会才真正到来。

我国与许多东亚国家一样,以重视教育而著称于世。然而,这种重视一直以来都存在偏颇,即重心始终置于“前端”,也就是特别注重从业前的教育,最大追求无非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带有十分明确的功利性。这一状况至今未能改变,甚至愈演愈烈。去年以来社会媒体喜欢用“鸡娃”(“虎妈狼爸”给孩子“打鸡血”式的补习)、“内卷化”(学习知识有“量的增加”但出现“质的停滞”)等概念来描述家长为孩子超负荷追加课外学业负担现象,功利主义心态可见一斑。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行各业的继续学习或在职培训等日益盛行,这是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不断提升使然,也带来了教育上的巨大进步,但就个人而言其动机多半是为了升职或“保住饭碗”,其生计性、功利性色彩一如往常,这离“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境界仍相去甚远。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教育中这些现象类似于经济领域所说的那种“无发展的增长”,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其实就是一种教育上的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存在于当下,而且会延伸至将来。

例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校、家庭和同伴的巨大压力下进行海量的“刷题式”学习,这会大量透支他们的学习精力和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这种消极情绪也会带进大学学习生活乃至进入社会之后。这意味着学习对个体而言是难及终身、不可持续的,对社会来说也将面对人们只把学习当作工具手段、只管当下不顾未来的普遍心态,要建立能有效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就变得更加困难。

学习化社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立交桥”式的学校/学习机构制度体系,二是社会充分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三是每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愿望和持续努力。第三个条件似乎很“软”,要做到却极难。本文所谈“公平”“效能”和“可持续发展”三个价值维度,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之中,是核心的价值目标;待其基本建成之后,又将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国内有关试点研究表明:学习型城市建设显示出的优势证明其是最适合我国推进终身教育的一种策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中国探索,开创了远远超出想象和预期的本土理论新元素,对新时代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价值凸显,亟待引起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关注。[3]

四、发挥雄安区域战略推动优势,更有效推进新时代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在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依然深陷于传统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两个体系并行的困境下,亟待理论突破和新思路,并需要通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以推进实施,对此,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雄安实验区域优势。然而,世界终身教育发展半个多世纪进程中,区域战略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推动引领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2019年,在原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基础上,国家陆续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正式建立。这五大发展战略,无论在经济还是教育上必将引领国家的未来。

雄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起着“牛鼻子”的作用,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教育底基铺设于高起点、高站位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恰逢其时,既是使命也是机遇更是责任。以雄安新区为样本进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实验田优势和特殊地位,在新历史阶段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亟待引重视。

国内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雄安新区规划的政策文件,随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较之于热火朝天的经济领域研究,雄安教育规划与未来研究显得支离破碎,缺少整体高远的设想,更难见有关整体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此,通过挖掘雄安区域终身教育发展的国家意义、前进方向、示范价值及实现机制,讨论和阐释打造与未来之城相适应的国家样板实验田的意义和前景,并尝试初步设计出雄安实验样本的实施方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不仅可为“十四五”期间推进河北省教育取得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也可为国家“十四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起步开局提供新思路。河北师大徐莉教授组织团队进行的系列研究,已将雄安新区的终身教育区域性发展与建设方面的内容列入其中,并提出了系列相关建议。我们衷心期待这个颇富中国特色的“国家样板实验田”在不久的将来喜获丰收。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十四五
“十四五”新开局阶段对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思考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