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的体育活动方案设计
2021-12-22鲁妮杨健科李杰徐晓彬
鲁妮 杨健科 李杰 徐晓彬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昆明 650201)
研究显示,我国3~6岁幼儿的体质达标率只有70%左右,且幼儿体质达标率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幼儿体育认识的局限和幼儿体育活动方案设计的不科学可能是导致幼儿体质逐年下降的原因。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要求幼儿园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自然活动[1]。已有很多研究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如从遗传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大多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发展的真正起因[2]。
动作发展理论不仅强调了体育活动干预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序列性[3]。目前,幼儿园体育活动多以游戏活动为主,往往只注重活动的参与,忽视了基本运动技能的重要性。因此,该研究将在分析3~6 岁幼儿身体、心理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动作发展相关理论,构建一套符合幼儿体育动作发展规律的幼儿体育活动方案,对幼儿动作学习层次划分、练习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阐释,从而为探索更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形式提供新思路。
1 重要概念
1.1 幼儿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不同专业领域对“幼儿”一词的释义略有偏差。《现代汉语大词典》定义的幼儿是指从一周岁到六七岁的小儿。《心理学辞典》中,幼儿亦称学前期,指三岁至六七岁的个体发展阶段[4]。国内尚无文献从动作发展的角度对“幼儿”下定义。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将监测对象规定为4个类别: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群(60~69岁)[5]。
1.2 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理论分析了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中的动作行为变化特点、变化规律以及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6]。从感觉统合理论来说,幼儿动作的发展更为基础和重要,是大脑发展的前提。根据张首文教授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所需要掌握的9种基本动作分别为走步、跑步、跳跃、钻爬、翻滚、支撑、悬垂、平衡、投掷[7]。
人类动作发展与其年龄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动作发展的进程不是由年龄单一决定的。儿童的许多动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定的连续性[8]。例如,在抛接练习的实践中,很多幼儿在刚开始都是下肢站立不动,单纯依靠手臂的力量将物体以砍切式抛出;通过练习,部分幼儿迈出投掷手的同侧腿,随着练习的加强,一些幼儿开始向前迈异侧腿,同时利用身体的旋转来增加投掷的力度。作为体育工作者,将一些符合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的基本动作技能进行编排,从而形成相对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方案,理论上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
1.3 基本动作技能
3~6岁幼儿在动作技能金字塔模型中处于基本动作技能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可细化为起始阶段、初级阶段和成熟阶段,表明幼儿对动作技能的掌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规律。有研究发现,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与认知水平、学习品质显著相关。金字塔中的高级水平是专门动作和竞赛运动阶段,需要在基本动作技能十分熟练之后才能进入,因此幼儿时期的基本动作技能水平决定了儿童后期及青少年阶段的更高层级动作技能发展水平[9]。
结合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可以认为基本动作技能包括位移、非位移、物体操控、平衡、协调动作技能5个方面。位移技能发展与身体活动水平和健康相关身体素质关,为成人活跃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与位移技能相比,物体操控技能相对是难以提高的,也更复杂[10]。平衡体现了幼儿完成一切动作时的身体控制能力,也是速度、灵敏素质等发展的基础。协调对提高儿童身体活动能力方面至关重要,在实际运用中,协调主要指具备调节和灵活两方面的能力[11]。
1.4 体育活动
体育被界定为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为目的的社会活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幼儿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和强度适宜的重要性,建议幼儿全天身体活动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80min,其中,中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60min,同时推荐每天进行至少120min的户外体育活动[12]。
2 符合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的体育活动方案
2.1 制订方案的目的
幼儿不同阶段的动作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一阶段的动作发展水平决定的。3~4 岁幼儿的爬、走等动作向后延续为4~5岁的跑、抛等基础动作,又为5~6岁幼儿的更复杂、更多样的基础动作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掌握幼儿动作发展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更为科学可行的幼儿体育活动方案,能够提升体育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促进的效率。
2.2 设计要点
2.2.1 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
(1)身体
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等)和身体素质指标(平衡、协调、灵敏等)在幼儿时期都迅猛发展。幼儿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的发育速度更快,在幼儿体育动作设计中应多设计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较快,但易发生疲劳,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连续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2)心理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总体呈现出兴奋占优势的特点。3~4岁的幼儿喜欢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大;4~5 岁的幼儿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开始能够遵守一些规范和规则及进行合作游戏;5~6 岁的幼儿能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与活动过程,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13]。
2.2.2 注重动作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幼儿的动作表现情况与其完成动作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一些很微小的新异变化都会引起幼儿动作的改变[14]。例如,有些幼儿习惯了在塑胶跑道上跑步,若将跑步环境换成水泥或砂石路面,他们跑步的动作有可能会发生很大改变,甚至无法在塑胶跑道上能够轻松完成跑步运动。基于这个特点,该方案建议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变活动环境提高幼儿个体动作发展的适应性。
2.2.3 注重合理、协调
幼儿体育活动的动作应是能充分活动身体的各大肌肉群、各大关节的动作,运动量必须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合理配置活动区域和器材,使用幼儿既感兴趣又安全耐用的活动器材,如设置平衡区、投掷区、跑跳区、钻爬区等,并在相应区域配置对应的练习器材。
2.3 时间安排
一个完整的体育活动周期为15 周,每周进行3 次体育活动,小班幼儿每次体育活动需持续20~30min,中班幼儿每次体育活动需持续30~40min,大班幼儿每次体育活动需持续40~50min,建议每两次活动间隔1d。
2.4 内容
该幼儿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设置5 个模块:移动性动作模块、非移动性动作模块和物体操作性动作模块、平衡模块和协调模块,每一模块按完成难度由低到高设计了3个活动内容,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每个模块的内容设计时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及动作发展各阶段特征,编排成游戏课程,模块内容结合幼儿动作发展序列理论和动作迁移理论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表1 中内容名称为动作类别名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拓展,如跳类动作可包含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垫步跳等,抛接类动作可含踢、下手抛滚等。动作要求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走、跑、跳这些基础动作提出的[15],如教师安排了扩展动作,则对拓展动作提出相对应的动作要求。
表1 幼儿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2.5 实施方法
以模块三内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随着练习阶段的推进,练习难度递进。为简化表示,表2 中将用“A”代表移动性动作模块、“B”代表非移动性动作模块、“C”代表物体操作性动作模块、“D”代表平衡模块、“E”代表协调模块。根据各班级幼儿基础运动能力水平将模块中3个活动内容组合在一起实施,如“A1+B1+C1”表示移动性动作模块中“走”与非移动性动作模块中的“旋转”和物体操作性动作模块中的“抛”3 个内容组合形成一次练习内容,具体内容如表2 所示。采用循环练习的方式,在整个活动周期中,每个模块都能够进行3轮练习,难度至少提升1级。
表2 幼儿体育活动方案实施阶段与内容设置
2.6 组织安排
采用建立情景、设计体育游戏的形式进行,充分挖掘各类游戏的重点和难点,避免盲目性,小班活动内容侧重游戏性、中班侧重探索性、大班侧重挑战性。灵活地运用场地和玩具,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灵活调节练习的密度和强度。可为每一次练习设置主题,把任务动作的练习分解成小关卡,幼儿需以闯关的形式完成;可将任务动作设计成动物模仿秀,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完成相应动作的练习,如通过模仿单腿站立的鸵鸟、双腿交换舞动的公鸡等来发展平衡能力。
3 结语
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动作类型、难度和练习量应结合其身体各项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认知水平与动作发展水平来设置,坚持“以幼为本”,循序渐进,逐渐引导。符合幼儿体育动作发展规律的幼儿体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主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动作发展两大理论视角入手,从3~6 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动作发展相关理论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和未来动作技能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