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德融合对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培养的研究

2021-12-22林丽香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活动

林丽香

(厦门医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新形势下,体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在促进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体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教师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讲述榜样案例,以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该文针对体德融合教育对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的培养进行研究,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与培养途径,为提高体育育德教学工作提供实效性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勇敢担当情况,该研究以厦门医学院2018级和2019级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精神医学8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各2个班,每班平均约30人,共计1000人,年龄在19~21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从大学生对勇敢品质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情况、当代大学生勇敢品质现状及学校当前对大学生勇敢品质教育现状、培养途径等角度设置了共20 个问题,形成了电子问卷,并通过群发布给研究对象。有效填写人次811人,其中女生546人,占67.32%,男生265人,占32.68%;党员29人,占3.58%,非党员782人,占96.42%;城市189人,占23.30%,城 镇251 人,占30.95%,农 村371 人,占45.7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的现状分析

2.1.1 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认知水平情况

调查发现(见表1),有5.67%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集体、社会、国家发生一些以往未知的困难时,选择忽视、逃避;91.74%的学生勇于面对、克服困难;2.59%的学生选择消极作为、随便应付,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身、集体、社会、国家等发生困难时都具有一定的勇敢担当精神,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认识态度方面总体较好,但也发现当代大学生勇敢担当精神还存在认知不明确、情感趋于淡漠、勇于担当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

表1 自身、集体、社会、国家等发生困难时,学生认知态度情况(n=811)

2.1.2 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情感态度情况

调查显示(见表2),84.46%的学生在遇到病人生死关头时,选择先保住病人生命,坚持原则,勇于担责,体现出他们在认知水平与情感态度上是自信、勇敢担当的,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真挚情怀;但1.73%学生说服不了病人,选择放弃;还有3.82%的学生害怕承担后果选择逃避,这说明他们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逐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投入的积极且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今后成长和成才。

表2 当病人处于生死攸关时,作为一个医学生的责任态度情况(n=811)

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分别有37.85%和50.31%的学生选择非常强烈且正在做出努力和较强烈且时刻准备着,说明大学生勇于扛起责任,奉献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有信心完成使命;11.22%的学生表现出不太强烈,认为需要自己的时候再考虑;0.62%的学生丝毫没有这个想法,说明当今还有部分大学生见识短浅,还没找到值得用心对待的人或事物。可通过开展一些拓展训练项目,激励培养他们树大志、勇担当的爱国情怀。

表3 当社会、国家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如新冠疫情)时,学生内心情感态度情况(n=811)

2.2 学校对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教育情况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是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殿堂,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学校教育不仅应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其道德素质的提升,使其成为各方面共同进步的人才。

2.2.1 课堂教学融入勇敢担当品质教育情况

调查显示(见表4),78.18%的学生选择在思政课有融入德育教育,59.06%的学生选择体育课融入德育教育,43.77%的学生选择只局限于书本理论谈德育,平时课后体会不到,17.63%的学生选择其他课程较少融入。说明学校课堂教学融入勇敢担当品质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教育方法单调,体育课缺少必要的课外社会实践环节,体育课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内外体育与德育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表4 课堂教学融入勇敢担当品质教育情况(n=811)

2.2.2 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培养情况

体育教师在备课、授课、评价中应将教学任务和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除强化课堂德育教学外,还要注重课外德育教学的作用。

调查显示(见表5),69.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开展耐力性中长跑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游戏趣味性项目、社会实践活动、军体拳训练与拓展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个人勇敢担当品质的有效途径。

表5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现个人勇敢担当品质情况(n=811)

2.3 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勇敢担当品质的途径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体育课也是学校体育学科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课程与立德树人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体现在重智轻德,追求学分[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勇敢担当意志品质及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此情况,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设计内容丰富并包含德育内容的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体育立德树人之目标

2.3.1 发挥中长跑教学培育功能

中长跑项目是一项磨练意志品质的活动项目,学生在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耐力及体能,也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当今时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生活环境大多比较优越,心理素质不够坚强,导致其意志力、拼搏精神也不强。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教学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如“以赛带练”,使参与者能够充分展示和提升自己的竞技能力,并通过参与体育竞赛接受强烈的心理体验的活动[3],无论输赢,学生都会有所收获,教师要做好引导,以赛带练、以赛促教,引导学生赢了不可自大、骄傲,输了也不该气馁、放弃,要认真总结,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让学生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应给予语言或肢体语言激励,克服困难。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能,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胜负观、受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责任意识、积极进取意识、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等,明确其锻炼的价值,并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培养坚毅的品质。

2.3.2 发挥军训教育项目培育功能

教子之道贵之以德,以“德”为成人之本,以“智”为成才之源,是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准则。以培养学生高品质的素养和品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强化一系列军训教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对于学生意志力的磨炼、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实质的形成与熏陶,以及严明的纪律性、整齐威武的军体拳的体验与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

2.3.3 发挥拓展训练培育功能

拓展训练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利用多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如攀岩、攀越障碍物、悬空跨越等,让学生经历一系列考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磨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拓展训练项目内容不仅丰富实用,而且贴近生活、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把趣味性与人文体育资源融入现代体育课中,使学生在挑战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身心素质;在协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4 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培养大学生勇敢担当精神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会涉及培养大学生敢担当精神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不是教学的重点,对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作用非常有限。人们应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精神的有效性,并且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课堂当作培养大学生勇敢担当精神的场所之一,有效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大学生勇敢担当精神创造条件[4]。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式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思政元素。

2.4.1 人物典型(或榜样人物)的教育

将人物典型(或榜样人物)的教育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实际上就是榜样示范的教育方式。通过榜样示范的高尚思想观念、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5]。比如,通过讲述新冠抗疫逆行者英雄及当今奥运夺冠的运动健儿勇敢拼搏、为国争光、勇担国责的精神等榜样人物与事迹。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学习,产生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汲取榜样精神与力量,改变自己陋习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用自身行动激励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2.4.2 亲临实地开思政课

教师可依托学生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能够在充分发挥支部特色和党员自身优势的同时,有效地帮助教师组织学生从校园走入基层、走进社会,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协调统一[6]。比如,教师可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课堂教学内容带入当地的革命红色圣地进行实地考察讲学,实现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讲学的协调统一。通过实地讲学,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见证中国从落寞走向辉煌,从任人欺辱走向强国之路,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认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全过程,感受到几代中国人勠力同心、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勇气,由此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更要为祖国的发展奉献青春的勇气与担当。

2.4.3 亲临红色基地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红色基地,感悟红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及勇于担当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故居等历史文化场景,组织青年学生亲临现场体验和感受,为学生讲解勇敢的国家责任意识与民族责任感,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保护基地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了解开展地下斗争的光荣历史、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历程、军民鱼水情深等感人事迹。通过实地感受,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争当新时代有信仰、有情怀及勇敢担当的好儿女。

2.5 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勇敢担当品质培养的影响

2.5.1 培养自立自强能力

新时代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课内、课外及参与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活动进行。课内要因材施教,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品格;课外要特意创设一些恶劣环境,如在开展障碍项目,以游戏比赛方式让学生设法越过障碍,这样寓教育于欢乐的体育活动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也提升了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体育社会实践方面,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从课堂走进社区、乡村校园,开展活动项目指导训练,比如,自疫情防控以来,部分学校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曾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体育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生将所学的体育项目内容,亲力亲为地对社区民众进行教学指导,如走进边缘学校为学生开展健身气功——八段锦、24 式简化太极拳、健美操、跳绳等项目教学指导活动,让学生体验自身在运动实践指导中的收获,在成长中体验教学锻炼乐趣,并提升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2.5.2 培养自信勇敢能力

通过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品质。学生通过体育社会实践指导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将所学习的体育技能专项服务于周边社区、周边学校,还能够培养勇敢自信的精神观念。自信心是一种自我感觉在所处事物上,能够战胜或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兴奋、积极,勇于表现,不甘示弱。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自信心可以使得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反败为胜[7]。

2.5.3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大学生勇敢担当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磨炼,大学生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勇敢担当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并把担当精神外化为自觉行为,提高担当精神的践行能力[8]。体育教师应创设良好的体育社会实践环境,将胆子小、自信心不足且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学生委派到较边缘的学区、社区担当服务主角,教师辅助学生,并针对活动实际情况适时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这种自尊需求的满足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动力,还能够疏解他们的恐惧心理,逐渐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服务人民的乐趣,在鼓励下,实现学生勇敢品质在体育社会实践运动中的有效培养。

3 结论

(1)大学体育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既要注重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艰苦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景以及艰苦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勇于挑战、敢于承担的品质。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从课堂走到课外进行实地考察讲学,理论与实地讲学,可以在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增强课程思政效果,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品质。

(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可较强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交流,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优秀品质,建立自信,促进自身对社会的了解,提升自身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认识与勇于担当精神,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提升教师思德与业务水平。只有教师师德品位高、见多识广,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才能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