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古歌
——以小花苗为例
2021-12-22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小花苗概况
苗族是中国一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上古时期生活于中原地区,后来因战乱被迫从华北平原迁出并往南迁徙,第一次被迫迁出后,在长江黄河流域住了半年,之后开始往江西泸州迁移并在当地住了几个月,再之后,苗族祖先便带领大家进入了贵州。进入贵州后的小花苗基本居住于大山、田坝深处,较为典型的是福泉市王卡村(苗族第一村),居住于悬崖峭壁处,当地无一外族人口;再者如贵定县的四寨等地,不仅地处偏远且人口较为集中。由于长时间迁徙,苗族文化受到战争、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之后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及民族文化不同,造成了苗族支系繁多、方言土语差别大、服装类型多样化、音乐风格不同的局面。今天我们所知的青苗、白苗、长角苗、花苗、长裙苗、短裙苗、黑苗等便是由此而来。也因为苗族内部各有不同,所以苗族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小花苗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福泉市、贵定县、开阳县和龙里县,总人口不到6 万,有独立语言但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支苗语族落北河次方言。小花苗较为盛行的节日有正月斗牛节、六月二十四会亲节、七月姊妹节和八月杀鱼节。小花苗的苗年节除了除夕外,还有正月十二和十四,姓氏不同,苗年节的时间亦不同。
二、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浩瀚如烟、包罗万象,在经历种种苦难后依旧蓬勃发展,它贯穿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民事纠纷解决、亲朋聚会,还是教育子女、叙述家谱,都离不开古歌。苗族古歌在2006 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在苗族艺术中,古歌拥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及意义。最初的苗族由于受战乱影响,为了躲避追杀,抹掉了自己的本族文字,古歌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只能进行口头传授,故有“有字传书本,无字传歌声”一说。苗族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地理差异性大,故各个地方的苗族古歌也大相径庭。在小花苗地区,古歌是当地的一种仪式,并非一首歌或一个节目,它集中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历史观、道德观等。因为苗族方言的不同,其形式也大不相同。苗族古歌较为神圣,场面讲究,形式庄严。小花苗古歌主要分为丧葬、祭祀、指路、叫魂四大类;演唱时多用真声,极少用假声,声音浑厚,节奏明朗,旋律变化小,词意较为即兴。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活的写照,它从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方面进行阐述。远古时期的苗族先民,因受战乱影响,四处漂泊,分散各地,故苗族古歌流传于各个方言区,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区(西部、中部、东部),它们在内容上极为相似,情节上却大相径庭。西部古歌,主要描述苗族迁徙历史以及蚩尧、炎黄之间战争的故事,西部古歌充满了浓烈的战争色彩。中部古歌,主要讲述万物的起源以及几位巨神分工合作开创的历史画卷;是一部较为丰富、完整、极具代表性的创世古歌,有十二首创世系列之作,例如《开天辟地》《跋山涉水》《洪水滔天》等;中部古歌主要为问答式的对唱形式,叙述开天辟地、民族迁徙、民族的产生、民族灾难等。东部古歌,主要描述三苗国时期夏禹、三苗国以及其他部落共同治水的故事;东部古歌描述的是和平年代的故事,充满了情义,音调高亢而华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被誉为最长的神话史诗,属于苗族的经典大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缘的影响使得每个地方的古歌都凸显出别样的风味。例如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其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8%。那是一个被大山环绕的地方,交通受阻,仍采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与外界文化交流少,在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下,造就了极具地域性的苗族古歌。台江的苗族古歌除了用于祭祀神灵、丧葬活动外,也用于婚嫁仪式、农业耕作、节日庆典等场合。在场合使用方面,小花苗与台江苗族有一定区别。
三、音乐结构旋律及其特征分析
(一)丧葬歌
丧葬歌也称为哭丧,是逝者的亲朋好友对其悼念而作的哭腔歌曲,出嫁后的女子方可演唱,且歌唱人数众多。传言故人西去,如无亲人哭喊的灵魂只能在阴间做个瞎鬼,丧葬歌由此而来。丧葬歌曲调相同且固定、悠长,基本调为G 调,多数为四二拍,其基本旋律为:
歌词词意不一且即兴,主要内容多为彼此之前多么有感情,有赞美、歌颂死者的好,也有哭诉死者的不幸、不好以及自己对死者的愧疚等。丧葬歌最低音最高音皆在小字一组,并且音域跨度只有五度,所以难度不大,适用于任何人。从逝者过世那一刻起,其身边亲人便开始进行哭丧,接着送其上山,为其洗旧衣、烧旧物,连续送三天饭,十几天后为其修筑坟墓时,都会演唱,此后连续三年过年为其送饭时再演唱,才算完结。
(二)祭祀歌
祭祀歌通常为祭祀祖先时所唱,是一种说唱性独白的歌曲,分为户内、户外两种,为巫师(说唱)、家中长辈(独白)所唱。小花苗祭祀歌多在过年、结婚、杀鱼节和斗牛节时演唱。过年时,家里吃饭前必先祭祀祖先,此为独白,由家中长辈进行。男女婚嫁之时,男方进门迎娶之后,女方出门前,巫师或者族里有名望的长辈会来为其洗礼祝福,并且祭祀祖先,女方拜别父母;而到男方家后,女方进门前,也要经过他们对新人的洗礼祝福,才能进入家门祭祀祖先、叩见父母。杀鱼节和斗牛节都为巫师所唱,并且在举行活动的户外进行祭祀,目的是希望祖先保佑大家永远健康、幸福富有,并保佑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三)指路
指路则是指为“阴人”开路的一种法事。据说死者如果没有先生指路,其灵魂便找不到自己已故的亲人,无法入阴间投胎,只能永远飘零在外,成为孤魂野鬼。指路只有指路先生可以演唱,演唱者皆为男子,共两人。从人过世到上山完成整个法会的过程,皆由指路先生负责。指路歌基本调为C 调,为四四拍,多采用附点,基本旋律为:
最低音最高音都在一组,音域跨度只有七度,难度也不大。
(四)叫魂
叫魂范围较广,分别为唤魂、送鬼怪、搭花桥、解煞气、泼水饭等。因受地域环境、地方语言等因素影响,叫魂的曲调也有所不同。叫魂等巫事活动只有巫师才能进行,皆是为了生者的健康和安全所进行。苗族有强烈的宗教信仰,苗巫在苗族地位相当高,在巫事里,苗族巫师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仲裁者;每每进行巫事活动,苗巫都会让主人家准备许多东西,这些将供奉给神灵,神灵无论满意与否都必须接受,如果神灵不愿接受,巫师会强行让其接受;巫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哪怕神灵也不能挑战其权威,巫师的权威性从巫事活动的语气唱词中都能显现出来。
四、古歌的常用乐器
古歌中的常用乐器分别为唢呐、芦笙、牛角、木叶以及笛子。
(一)唢呐
唢呐常用于丧葬歌、祭祀(户外)及叫魂(送煞气),一般演奏者为两人,有时也会有四人、六人等,但需为双数。唢呐音色优美,声音洪亮且气势雄壮,一对唢呐都会配以长号。唢呐由桐木(落木)制成,前开七孔后开一孔;七个孔同吹时下方第一孔为低音,音阶由低至高,与其他吹管民族乐器对比,构造相同但音色不同;它有成套乐曲且调牌多样,例如追念调、走马调、接亲调、过节调等。
(二)芦笙
(三)牛角
(四)木叶
木叶即为一片树叶,并无任何制作,多用于叫魂(送煞气);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其音色干净、清脆明亮,曲调较为悠扬。
(五)笛子
笛子多用于叫魂(送煞气),由竹管制成,长为一尺,分为细管(音色清脆)、粗管(音色洪亮)两种,短小轻巧,便于携带,多为青年使用。
五、苗族古歌的现状及其发展
在以音乐谱写历史的过去,苗族古歌只能依靠口头传授进行传承发展。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条件下,苗族古歌的发展显得更加困难,主要体现在传承受众小、文化保护意识低、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要想使苗族古歌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打破祖先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民俗传承的传统观念,做到人人皆可学习;(2)将优秀的古歌加入音乐课本中;(3)苗族节日可多举行古歌大赛;(4)设立文化传承保护机构;(5)进行文化创新。只有做到这些,苗族古歌才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纯粹的艺术价值,展现出更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