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扬琴唱腔的发声特点研究与借鉴

2021-12-22

戏剧之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母音扬琴唱腔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川扬琴于清乾隆年间开始逐步形成,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音乐性强,表现方式独特,其曲目内容有深厚的音乐文学底蕴,是四川说唱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扬琴的重要分支。四川扬琴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属于曲艺门类,但单就其唱腔而言,更加贴近声乐范畴,笔者选取四川扬琴唱腔中的呼吸、音色变化、咬字、力度变化、哈哈腔等比较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方面进行了学习、分析、研究,作出以下论述。

在呼吸方面,笔者通过聆听、分析各大名家及其传承人的演唱,将四川扬琴唱腔的呼吸运用和科学唱法的气息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四川扬琴与科学唱法对呼吸的要求高度一致,特别是在四川扬琴对音色变化的处理上,气息的要求更加接近科学唱法。四川扬琴的气息要求和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的气息要求基本相同,均强调“气沉丹田”、“气上行腔”、“行云流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代人的继承、研究、创新,目前在很多四川扬琴传承人的教学中,对气息进行要求时也出现了“横膈膜”、“肋骨扩张”、“胸腹式联合呼吸”等科学唱法训练体系中的提法。从这方面来看,四川扬琴的传承已逐渐从经验型传承向科学型传承转化,这些知识的引入,为四川扬琴唱腔的体系化及科学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前景可观。

在四川扬琴的音色变化技巧中,有“提音”和“沉音”这两种提法,其中,“提音”要感觉到气息与声音像是在提东西,升到鼻腔上端,更好地寻找高位置头声,感觉声音是从脑后传至口腔,声音位置集中,音色饱满圆润,用于表现亲切、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等。诸如此类的音色调节方式,丰富了四川扬琴塑造人物、刻画场景的能力和手段。在声乐演唱中,我们采用的是调节呼吸和共鸣腔体状态、改变咬字方式等手段来对声音进行调节,以实现人物的刻画和场景的描述,这与四川扬琴唱腔的音色变化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把四川扬琴所主张的“把气息和声音放到喉器下端”、“感觉声音是从脑后传至口腔的”等音色变化技巧用嗓音学的知识来衡量的话,这些说法和实际的科学之间是有很大偏差的,但并不能说明这些主张就没有科学性,它们更多的是描述一种内在感觉,和声乐教学中的“感觉式启发教学”不谋而合。在声乐演唱当中,歌唱者也大多是借助某种感觉来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但在结合嗓音学的声乐教学中,最好用上科学的知识来诠释这些感觉,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科学性,也就是说,在对扬琴的技巧进行借鉴的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声乐教学体系及嗓音学知识换一种说法。比如,扬琴中的“提音”(“提音”要感觉到气息与声音像是在提东西,升到鼻腔上端,更好地寻找高位置头声,感觉声音是从脑后传至口腔,声音位置集中,音色饱满圆润)可以这样描述:感觉最下方的一对肋骨张开,横膈膜像一张气网,声音站在气网之上,咽部管道竖立,将声音打到咽壁上,变得像一颗明珠,在眼睛后闪闪发光,每一个字都集中在这颗明珠上发响,字头短促有力,字腹饱满,字尾短而轻,感觉把每一个字都抛出去了,每一个字都让整个脑袋嗡嗡作响……而“沉音”当中,“把气息和声音放到喉器下端,再次构建共鸣管道,使得声音下沉……”的说法,则可以理解为在保持声音位置的基础上,内口张开(打开喉咙),喉器自然向下但不压喉,舌根和下巴放松,将声音沉下来放在气上,感觉全身上下是一条连通的管道,使得音色更为浑厚、低沉,以达到更好地表现场景和角色的目的。

从嗓音学角度来看,人的歌唱发声通道就像双簧管,声带是簧片,声带以上的喉、咽、口、鼻等腔体构成歌唱的管体,结构比较复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听到一些有关通过调节腔体来改变音色或音区的建议,如:歌唱时要“打开腔体”、“打响共鸣点”、“唱在管道里”、“要贴着咽壁”……这些描述和四川扬琴中有关“提音”、“沉音”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感觉式的启发和描述,而且目标也非常一致,那就是“正确地调节人声管乐器”。在歌唱中,发低音时需要声带相对拉长一些,让参与振动的部位再多一点,同时,声带上方的共鸣管道需配合声带的调节,变得相对更粗更长。发高音时声带需要变薄、缩短,让参与振动的部位少一些,同时,共鸣管道需配合声带的调节,变得相对更细更短。不同的音色、音区,声带与共鸣管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音高和共鸣管体的尺寸要成反比,即音越高,管体的尺寸越小,音色越明亮;音越低,管体的尺寸越大,音色越浑厚,这是符合声学原理的。

歌唱咬字的方式也和音色息息相关,咬字时口腔的空间大小,咬字触发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音色的变化,不同的字,产生的共振峰也不一样。共振峰是一个声学概念,它是指在发声时产生的声音振动频谱中,会有能量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发辅音和元音时,其声谱包络曲线上也会有一个巅峰,这个区域就叫共振峰,它是决定音质和音色的重要因素,且反映了共鸣腔体的物理特性。共振峰的原义指的是声与腔的共振频率,在唱元音及辅音(特别是浊辅音)时,声源谱通过声与腔的调节,原有的谐波振幅有的加强、有的减弱,便形成了起伏跌宕的新包络曲线,而此曲线巅峰处的频率值与声腔的共鸣频率一致。就歌唱咬字的元音来讲,前三个共振峰对它的音色有本质上的规定性,三个共振峰的头两个对舌头摆放位置的前后、高低非常敏感,直观的声学元音图便是依据共振峰的频率值绘制出来的。共振峰是反映歌唱发声共鸣管道共振特性的首要媒介,代表了发声信息的直接来源,且共振峰的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语音感知,使听者产生明确的母音形象、辅音形象、音色等听觉感受。因此,在歌唱中,通过对咬字方式、共鸣腔体状态的微调,可以产生音色的变化并将之用于艺术表现,四川扬琴唱腔的音色调节便是这样实现的。

四川扬琴唱腔非常重视通过力度变化来丰富唱腔的表现力,在笔者所编著的《声乐基础训练》当中,比较科学地阐述了控制声音力度以连贯地唱好上行(渐强)、下行(渐弱)音阶的技术技巧,即基础练习第十二条:U 母音训练三,以及基础练习第十三条:U 母音训练四。

谱例一:声乐基础练习第十二条:U 母音训练三

U 母音训练三的口诀是:抓两头,放中间,喉咙一点不沾边;气网张,声音放,“U”像明珠闪闪亮;下要叹,上要张,声音焦点放金光;三重点,要全面,状态随着音高变。训练要点如下:

1.抓两头、放中间、喉咙一点不沾边(此要求适用于全部的有声练习)。“两头”指上方的声音位置和下方的气息状态;“中间”指下巴、舌根、喉器、脖子、肩膀等;“喉咙不沾边”是特指歌唱时喉器要完全不加力。

2.“皮球”(吸气后腰腹部满涨的感觉,就像一个皮球)顶端的最后一对肋骨要张开,气息就像一张绷开的蹦床,所有的声音都要放在这张气网之上。

3.用内口歌唱,感觉每一个字都在脑袋里嗡嗡作响,声音在身体里上下回荡,“U”像一颗明珠,在眼睛后闪闪发光。

4.气息(感觉要向下叹,流动而有压力)、张口的程度(内口和外口)、声音焦点的大小,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三者相互配合。

谱例二:声乐基础练习第十三条:U 母音训练四

U 母音训练四的口诀是:遵循“三重点”,“抓、放”要记牢,吹响“倒悬瓶”,构建“全通道”。训练要点如下:

1.遵循“三重点”指的是:气息(感觉要向下叹,流动而有压力)、张口的程度(内口和外口)、声音焦点的大小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三者相互配合。其中,呼吸压力、张口的程度和音高成正比,声音焦点则和音高成反比。

2.“抓、放”要记牢指的是:在U 母音训练三中所提到的“抓两头,放中间,喉咙一点不沾边”,即上边抓好声音位置,下边抓好呼吸,中间的喉器不着力。

3.吹响“倒悬瓶”指的是:头腔共鸣的主体——鼻腔,像是一个倒悬在头部的瓶子,瓶口在鼻咽口,要像吹矿泉水瓶子一样,用合适的力度和角度,在瓶口形成气旋(不能灌鼻而入),将瓶口吹响,以获得充分的共鸣。“瓶口”也是声音焦点的位置所在。

4.构建“全通道”指的是:歌唱时,要构建自己的乐器管道,感觉全身上下连通,歌声在管道里流动、回荡。

以上两条,都提到了“三重点”一词,三重点指的是:(1)气息(感觉要向下叹,流动而有压力)。(2)张口的程度(内口和外口)。(3)声音焦点的大小。这三个方面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唱好音阶的上行与下行,以及力度的强与弱。

扬琴唱腔当中独具特色的“哈哈腔”是扬琴德派创始人李德才先生在“疙瘩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声的基本要领是通过腹肌与横膈膜相互配合,连续对抗、还原,让气流冲击声带,配合管道而发出连续的顿音,这与科学唱法中的“花腔”技巧非常类似。在笔者所编著的《声乐基础训练》当中,基础练习第三十七条——跳音训练一,详细地诠释了此发声技巧的要领,与“哈哈腔”的要求不谋而合。

谱例三:声乐基础练习第三十七条——跳音训练一

声乐基础练习第三十七条——跳音训练一的口诀是:气网张,跳蹦床,大笑的呼吸来帮忙;三重点,抓和放,声音的焦点闪金光。训练要点如下:

1.气网张,跳蹦床,大笑的呼吸来帮忙。跳音是控制呼吸的各部分肌肉有节律地张弛产生的,“蹦床、气网”都是对呼吸状态的描述,应该在这样的基本状态之上进行跳动,而不是用完全松了又瞬间用力的方式,横膈膜和腰腹部肌肉要配合好,呼吸流动、持续、有对抗。可以参照“开怀大笑、把肚皮都笑痛、像邪恶的女巫一样笑”的气息方式。在唱跳音时,要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每一个跳音都像是一颗圆圆的闪亮珍珠,从上往下落在气网上,像是跳蹦床一般,要借助反作用力跳动起来。

2.三重点,抓和放,声音的焦点闪金光。“三重点”即气息、张口的程度、声音焦点的大小,要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三者相互配合,恰到好处地完成团结协作。“抓和放”是指“抓两头,放中间,喉咙一点不沾边”,在练这一条时,声音的把握很重要,首先要找到正确的声音支点,即上方的声音焦点(咽壁竖立、吹响鼻咽)和下方的呼吸支点(和剑突相对的后背支点),同时感觉喉器一带(包括舌根)完全松开,不加任何多余的外力干扰其工作。第一个音的装饰音是为辅助该音而设,从装饰音开始,对准鼻咽口向上一抛(但不能灌鼻而入产生鼻音),打响第一个音,然后保持状态,顺势而下进行跳动,在这个过程中,咽壁竖立的感觉要一直保持,才能使声区统一。声音要有焦点,仿佛头腔里安放了一颗闪耀着金光的珠子一般。

训练标准如下:

1.本练习适合童声及成年女声(尤其是花腔女高音)、高男高音等声部用“假混”的方式进行训练,不太适合男高音、男中低音。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音域,可自上而下,先在较高声区练习,再逐渐过渡到中低声区。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初始母音(最容易唱好的母音),唱好该母音后再涉及其他母音。为更好地从装饰音处向上甩,打响第一个音,可在母音前加上“L”、“M”等有爆发力的字头。

3.练习时从装饰音开始就要抓住声音焦点和呼吸,发声状态积极,有全通道演唱的意识。

以上是笔者在研究四川扬琴唱腔的发声特点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借鉴,产生的一些感悟和总结,并在科学唱法教学中得以运用和论证,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民族唱法的教学和实践中,这些发声技巧得到了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四川扬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其体系日趋完备,更具科学性。作为高校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能从这门传统技艺当中吸取营养,并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为我所用,我们倍感荣幸。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将本研究所获继续发扬光大,为声乐教育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母音扬琴唱腔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