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12-21温盼利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反贫困贫困唯物史观

【摘要】 西方学者考察贫困问题时游离于唯物史观之外,把贫困根源归为一些具体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进行哲学上的矫正,坚持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来考察贫困问题,从社会资本批判角度来找出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主张依靠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来推进贫困问题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上,这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背景下消除贫困具有根本性区别。但以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反贫困思想为启迪,仍然对今天的反贫困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唯物史观;反贫困;贫困;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116-03

自贫困问题产生以来,西方理论家从未停止对它的阐释,但是这些理论家都游离于唯物史观之外考察贫困问题,并没有找到贫困的真正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立场,透过贫困现象看到了贫困本质,从社会历史观角度来探讨贫困背后的社会制度,找到贫困根源所在。

一、近代西方理论家对贫困问题的阐释

(一)近代古典经济学家从具体原因的角度来阐释贫困

英国早期圈地运动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贫困群体,但当时理论界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救济不足、粮食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并没有深入研究社会制度的内在问题。亚当·斯密认为贫困是由国民财富不丰富引起,贫困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消失,从而把经济从社会历史进程中抽离出来;李嘉图同样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从劳动者的工资制度和劳动人口增长的内在联系来探究贫困的根源,并没有变革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尔萨斯与李嘉图观点相似,认为人口呈几何级增长和物质生活资料呈算数级增长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把贫困的根源归为人口过多,并提出了抑制人口理论;西斯蒙第把贫困根源归结为国家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来消除贫困。总之,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漠不关心,看不到观念上层建筑背后的经济基础,其最终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为资本征服世界寻找理论支撑。

(二)近代以来哲学家从抽象的法权或财产所有权的角度阐释贫困

以法国小资产阶级为代表,蒲鲁东认为,“所有权是盗窃”[1],所有权是贫困产生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合理性,但他却从抽象法权关系出发来解决贫困问题,认为解决贫困无须革命和实践,但是这种脱离所有制关系是无法解释法权的。在马克思看来这是改良方案下的“兜圈子”,企图用改良的方式来得到资产阶级现存的生存条件,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把“贫困”等同于流通中的“不平等”,并未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关系出发,又回到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了;卢梭则认为是所有权导致财富和地位之间变得极端不平衡,富人有着巧取豪夺的特权,在此之下产生了大量的贫困人口,这似乎有着一定合理性。但卢梭从自然主义视角来对所有权进行批判,带有浪漫的理想主义去批判世俗化,却不知道世俗化的根源所在,自然看不到所有权奥秘背后的社会关系,也找不到解决贫困的真正途径。

(三)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从更抽象的自我意识异化的角度来阐释贫困

以施特劳斯、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他们认为当自我意识处于非常肤浅的水平时会导致贫困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整个欧洲充斥着利己主义的自我意识,思想观念严重转变,久而久之产生了精神危机。这种状况在1830年七月革命后更甚,人们不再去思考真正的人的自由本质问题,而是整天想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并认为正是这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才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困问题,把贫困的原因归为穷人总是想钱,才会被那个意识所困,富人也是这样,总是想着钱,就会被钱所困,进而都会导致贫困。他们把贫困归结为自我意识异化,没有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而陷入唯心主义泥潭,这种解释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成果,并没有为消除贫困找到出路。总之,在对贫困问题的理解上明显游离于唯物史观之外,没有站在资本批判的角度来看贫困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问题对西方学者的哲学矫正

(一)无产阶级贫困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在贫困问题上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现实经济关系,找了贫困根源所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现实,“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2]。描述了工人是如何一步步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与自身、劳动过程、劳动结果相异化。1844年工人为反抗压迫进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针对社会制度是否需要改革展开激烈讨论,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开始认清资本主义贫困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造成了工人的贫困,之后恩格斯在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把工人阶级赤贫的现状描绘得淋漓尽致,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解决贫困问题。恩格斯还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强加给城市工人的不合理压迫,一切都源于资本家对一切生产资料的占有,“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3]。《资本论》则直接拆穿劳资关系的真面目,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透过现象看到贫困根源本质,直接指明资本主义剥削机制造成无产阶级贫困。

(二)主张根据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来推进贫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来解决社会贫困问题,认为不能随心所欲去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进程来解决贫困问题。

1.恩格斯看到了生产关系矛盾带来的系统性谋杀

恩格斯既从社会历史过程的角度来解读工人贫困的缘由,又从工人阶级的贫困中看出了社会历史观上的意义,明确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这种阶级敌对的关系,即资产阶级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工人阶级不能继续被统治下去。工人的贫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变革具有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将贫困问题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谋杀”。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从劳资竞争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工人贫困的论述,指出竞争会造成生产过剩和人口相对过剩的后果,“人们纯粹由于过剩而饿死……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生产过剩和停滞的反复交替”[4]。《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从资本家占有新创造出来的工业力量并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统治这一角度展开论述,无产阶级面临被资本家摧残的悲惨命运,这迫使工人阶级不得不去争取自身的解放,工人阶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英國工人阶级状况》中,对于一些物质性贫困始终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起来,并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绝对且必需的,只有当生产的规模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这时候才会彻底消除贫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此要集中一切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调整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2.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背后剩余价值剥削的资本增值逻辑

马克思寻找社会历史内在矛盾逻辑——基于剩余价值剥削的资本增值逻辑,完成了从市民社会存在的外部矛盾到市民社会运动的内在矛盾的转变,开启了对现代资本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工人的贫困只是社会历史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为此需要寻找这种内在矛盾的本质逻辑。马克思从剩余价值出发,考察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增值逻辑,指出“资本及其自行增值,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5]。《资本论》回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贫困的深层规律,发现资本增值逻辑的秘密。在一个普遍化的市场中,资本家不会明目张胆地来压低工人工资,但是在普遍化的交换关系中,又不仅仅只是交换关系,而是一部分人提供生产资料一部分人出卖劳动力,这种有了社会分工下的交换关系就一定会延伸到生产过程层面,在生产过程中就表现为通过对增加剩余价值来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本增值,从而凸显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本质内涵。资本主义本身又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社会生产中产品生产和停顿并不是由生产和社会需要所决定的,这最终必然会使资本主义走向萧条。总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通过揭示剩余价值剥削的资本增值逻辑秘密,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三、当代启示

唯物史观视域下反贫困思想启示人们要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总体有机和辩证地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阶级贫困的产生成为必然,而这个问题只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解决。中国已经消除了制度性根源,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让人民都可以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正一步步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从消除绝对贫困到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前进。未来消除相对贫困的任务仍然艰巨,依旧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从奴隶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7]。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强调,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下,已经彻底消除了造成贫困的制度性根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问题根源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而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为彻底消除贫困奠定物质基础。2020年底,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任务,这离不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未来若想逐渐解决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力量和重要手段。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财富迅速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社会的生产力为资本家们所拥有,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而是为资本家服务的,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和生活资料。为此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剥削和压榨进行批判,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为无产者寻求解放。以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反贫困思想为启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底中国已经完成绝对贫困的消除,这一历史性成就正是党初心和使命的最好写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不断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要始终为人民所用,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实现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随着相对贫困日益凸显,未来彻底消除贫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把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M].孙署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

[7]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作者简介:

温盼利,女,河南商丘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反贫困贫困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