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1解佳凡

今传媒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改革

解佳凡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为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出版机构已经开启“VR+出版物”的全新尝试,沉浸式的互动感官体验正成为新的阅读模式。但目前VR技术在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可以从构建“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相关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开展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出版物设计;教学改革;工作室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146-04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英文简称“VR”),又称为灵境技术,是人类在20世纪逐步探索应用的一项全新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其基本实现方式是用户通过佩戴软硬件配套设备感知逼真的虚拟环境,从而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基于VR技术的自身优势和出版行业的特点,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设计出更新颖、直观、有趣的出版物。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文理交叉、艺工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的无缝对接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出版物设计的融合特性  2016年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技术企业联合开展科技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学科教育,开展高端定向培养。”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伴随着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主动出击,积极投身数字出版转型之路,探索传统出版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之道。VR技术具有沉浸体验、互动体验、多感知构想体验等三个基本特性,这三个特性也是数字出版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有助于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主观能动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加以运用,凸显数字出版物的独特魅力。

(一)沉浸体验

VR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的虚拟世界,通过佩戴软硬件设备我们可以感知逼真的虚拟世界。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沉浸体验,仿佛自己是这个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沉浸体验也是VR技术最主要的特性之一。传统出版物也具有沉浸体验,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和图像向读者展示一个二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令人遐想翩翩。例如,一本反映战争类的书籍,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会让受众隐约感受到血雨腥风,但是与VR技术相比,传统出版物的沉浸体验会逊色很多。因此,将VR技术与出版物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大大提升读者对于出版物内容的沉浸体验。

(二)互动体验

在VR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中,受众可以通过VR设备与虚拟世界实时互动,参与故事剧情的起承转合,受众不再是走马觀花的路人甲,而是舞台中央的主人公。出版物同样可以产生互动体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寄情于平面媒介的文字和图像,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对二者的描述可以看出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是一种内容上的交互体验,而出版物的互动更多是一种思想上的交互体验,将VR技术运用在出版物上可以有效提高出版物内容的可视化,增加了互动体验,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三)多感知构想体验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往往都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知器官来获得经验。把VR技术应用在出版物中,通过人机操作,同样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复合感知体验,让受众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时空穿越。传统出版物的构想体验产生于读者的脑海中,读者会依据出版物的内容提示在大脑中生成一个客观对象,这个由人脑生成的客观对象相对来说是模糊的、抽象的,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复合感知构想体验却是清晰的、具象的。现在市面上很多科技类图书都可以尝试着将VR技术与出版物进行融合,让生僻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读者的阅读体验得到改观。

二、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目前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基本还是在沿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再动手实践,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效果也会打一些折扣。出版物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知识要依赖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果不能把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平台不足

出版物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学生毕业后既能选择传统出版领域,也能选择当下较为热门的数字出版领域。但由于数字出版物发展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平台,不能为学生提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出版物设计工作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难以获得真实的设计体验。同时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版物设计专业新开设的一些课程,如数字出版物编排、数码印刷工艺、短视频编辑等缺乏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更谈不上虚拟现实技术软硬件的更新与购置了。

(三)师资专业素养结构性失衡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5G终端的广泛应用,数字出版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使得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的教师缺口较大。目前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方向教师的学科背景基本都是设计艺术学或者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但社会实践比较欠缺,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对生疏,专业素养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趋势。高校注重学历和学术的师资人才引进机制又不利于出版物设计专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精通VR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入职,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一)丰富教学手段

出版物设计专业未来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移动交互教学设备和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改革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当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灵活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其优势和特点与出版物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使出版物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元。

(二)提升创业能力

在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建出一个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虚拟教学场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出版物设计领域的前沿科技,推陈出新传统出版物,科技赋能数字出版物。教师在虚拟教学场景中和学生们一起探索和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帮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的完成。

(三)强化创意思维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让学生们进入与出版印刷机构高度相仿的虚拟工作环境,通过沉浸体验和互动体验,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知出版物设计制作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意思维,创作出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的出版物作品。例如,国内首部应用VR技术的旅行类图书《奇遇》,该书以同名纪录片为蓝本,细腻的笔触描述了10位分布在世界不同国家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奇特故事。书籍设计师创造性地把虚拟现实技术融入书中,读者只需要佩戴随书附赠的VR眼镜,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360°全景沉浸式体验到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幕后花絮,实现观看视频与阅读图书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与读者的共鸣感。这种将纸质出版物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得益于书籍设计师在传统出版领域对信息技术的大胆尝试,也得益于书籍设计师开放性、创意性思维的养成。

四、虚拟现实技术背景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一)构建“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能力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出版物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根据社会对出版行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可供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模拟印刷和成品展示的“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所构建的工作室平台与出版印刷机构高度吻合,方便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参与真实设计项目,体验出版物制作全流程。“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提倡消除艺术家与工匠间的界限,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遵循这一理念,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了许多以艺术家、工匠为主导的“工作室”,将艺术与技术进行高度的融合。20世纪80年代末期“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国内,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征:工作室是教学和实践的基本单位,以理论教学和承接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为主要教学任务,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诸多新兴科技为技术支撑,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和出版机构的美术编辑共同组成。构建“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打破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将真实的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让学生在校企双方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熟练掌握设计技能,深化对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特别适用于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二)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课程体系,夯实基础  在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首先,要让师生通过课程了解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技能。出版物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设计、编排、印刷、装订等四个课程模块,高校可以在课程模块的前期开设一些VR技术入门课程,夯实基础,待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操作能力后,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数字设计、数码编排和虚拟印刷等課程群,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将课程内容与虚拟现实技术交叉融合,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其次,高校还可以邀请出版机构的美术编辑,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修订工作室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在相关课程中引入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让学生们“真题真做”,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基于任务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使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企业和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VR技术基本操作原理与技能的掌握。

(三)搭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加深理解  出版物设计专业的学生面对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设计项目,需要反复推敲找到最贴切的设计方案。而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类的“固定动作”偏多,实践教学类的“自选动作”偏少,学生掌握的设计手法和工艺非常有限,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因此,搭建出版物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通过虚拟的工作场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从而达到对出版物设计手法和工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书籍印刷工艺时,由于印刷工艺属于印后阶段,大部分学生只能看到某种印刷工艺在其他书籍成品上的应用,不知道这种印刷工艺与自己所设计的书籍内容和形式是否匹配。如果在设计阶段使用VR技术把虚拟出版物转为真实出版物,便能够让学生们身处在三维空间当中设计和制作书籍,有效解决学生因为实践经验缺乏而导致的印刷工艺使用不准确等问题。此外,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书籍印刷过程,推出可供互动体验的印刷工艺数字资源库,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印刷车间一般,快速地识别、筛选、整合各种印刷技术,和之前的传统制版、打样、调色等工艺相比,从设计到制作整个过程都更加可视化、智能化。因此,在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当中精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五、结 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出版物设计专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出版领域广泛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新兴技术正在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工作室制”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相关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措施符合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这些具体措施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但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新闻出版教育质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扩大就业创业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敏.浅析现代学徒制在数字出版工作室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6(5):89-91.

[2] 张晓东.依托校企合作的出版物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9(7):148-153.

[3] 纪煜东.虚拟现实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9(8):46-47.

[4] 张搴.VR技术下数字教育出版的变革与思考[J].编辑学刊,2020(5):27-32.

[5] 黄子娟.5G趋势下教育出版的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21(13):48-50.

[6] 杨万海,张晓晶.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3):93-9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改革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