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寓”
2021-12-21张鹏
张鹏
【摘 要】寓言故事教育是一种轻松、有趣味的教学模式,它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收能力相匹配,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寓言故事进行教学能够将原本难懂的道理和知识很容易地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充分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寓言故事 小学道德与法治 运用分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编制成了他们喜爱的绘本故事,这一变化改变了以前图文形式单一的内容体系,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长期单一使用绘本故事会造成学生的兴趣下降。寓言故事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结构简短,且能将深刻的道理通过借喻的手法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故事往往生动有趣、发人深思、可读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因而寓言故事不失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通过寓言故事来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是让学生听懂课堂、听好课堂的有效方式。
一、以“寓”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时,课堂的导入尤为重要。而寓言故事本身具有道理性和趣味性,可以作为教师的导入材料,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好的教学资源。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联想有趣的寓言故事——《狐狸交朋友》进行讲解,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教具可以是一个小狐狸布偶。“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小狐狸吗?”通过询问,教师与学生产生了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们首先来讲一个小狐狸交朋友的故事。”由寓言故事出发,进而引申到今天的主题。“小狐狸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但看着别人都有小伙伴陪伴,就下决心也要出去交朋友。狐狸走着走着,来到了小溪边,看到小猪和小鸭在玩游戏,就走上前去说到,‘可以和我做个朋友吗?’小鸭跳了起来,回答说:‘不可以,一遇见你就很倒霉。’小猪连忙说:‘你上次说嫌我脏。’说完,小鸭和小猪就离开了。同学们,谁能说说为什么小鸭和小猪都不愿意跟小狐狸交朋友吗?”这里就寓言故事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从而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以“寓”促疑,启发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挑选与拓展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寓言故事,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教师可利用针对性强且符合教学主题的寓言故事,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动力。同时,借用寓言故事呈现出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够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状况,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十课《吃饭有讲究》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大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习惯。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习惯》这个寓言故事来教学。这个寓言故事中,馬对猪说了这样一句话,“安逸,这是你的习惯。作为马,我们习惯的就是奔驰。所以,就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们也随时准备奔驰。”教师读完寓言故事后,可以追问学生:“奔驰是马的习惯,所以它连睡觉的时候都随时准备奔驰。我们要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需要吃饭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吗?那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做呢?”继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白要如何去做。寓言故事丰富了课堂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以“寓”串联,加深感悟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时会把握不住重要内容,且对重要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有些照本宣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形式更是使得学生难以捕捉到课堂的主题内容,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的教育意义,不利于真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其实教师在教学时,有些时候可以用一个寓言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以便整合分散的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得教学内容充满了立体感。
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搜集好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寓言故事,然后在课上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自己搜集的关于传统美德的寓言故事呈现出来。学生不仅学到了教材上关于传统美德的知识,更了解到了课本没有涉及的传统美德,加深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个寓言故事将这节课串联起来,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感悟。
四、以“寓”总结,升华学习
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和丰富精彩的教学过程,还必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总结,这样课堂教学的布局会更加地合理、完整。那么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完美,更具有深度,除了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警醒意义的名言警句或者生活案例之外,还可以选用一些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来营造探究氛围,以达到发人深省、余音不绝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时,教师总结升华教学主题时可以讲述《真朋友、假朋友》这个寓言故事。讲完故事后,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讨:(1)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你觉得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说说理由。(3)你想要一个真朋友还是假朋友,为什么?(4)怎样才能成为别人的真朋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明白了如何去成为他人的真朋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使得课堂效果回味无穷,升华了教学主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是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制定的条条框框进行盲目学习。作为教师,要结合新的课堂教育方法,进行新的课堂构思,从而形成完整的课堂结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的教育意义。寓言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寓言故事相结合,进而延伸到生活中去,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提高了课堂教育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运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时,教师也要注意与课堂主题的关联,如果只注重课堂的形势,而忽略课堂的实际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百害无一益的。因而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注重合理有效地运用寓言故事,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1]史淑慧.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19(8).
[2]黄海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