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朗读的阶梯

2021-12-21束长春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阶梯朗读语文教学

束长春

摘 要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和对学生的关怀,朗读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个外显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借助直觉思维来带读,让具体的形象引发直觉思维,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最佳朗读状态。教师应搭建起一座沟通学生与教学理想的朗读阶梯,引导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情怀,读出境界,读出精彩和灿烂。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阶梯;情境;素养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不是好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正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在促进感知、增强语感、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出重大的作用。但是,现实中的不少课堂,在琅琅书声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各种形式的朗读充斥课堂,却始终流离于教学主线之外,教学效果不明显。究其根源是教者没有真正领会朗读的要义,有的为朗读而朗读,缺乏科学的目标意识,徒具形式,走过场;有的本末倒置,只注重技巧,忽视对内容切实的领悟,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中雾里。

下面以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为例,看两个教学片断。

课例片断呈现一:徒具形式的朗读

目的:自由朗读第三段品味圆明园的美。

过程:生自由读—教师请第一组齐读—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课例片断呈现二:本末倒置的朗读

目的:通过朗读明确英法联军的丑行

过程:生1读—教师指出问题—生2读—教师指出问题—生3读

在这两个片断中,学生完成了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了熟练的朗读,但是这种朗读对阅读教学没有真正的促进,对文本内含的神韵没有真正的感受,对语言的妙处也没有真正的品味,朗读变成了课堂的一个点缀,变成了教学的一种附庸,形式单调,水平低下。

“心未动而情不发”,学生的朗读单调乏味,平淡无力,源于认识的空乏和肤浅,以致未能从心灵上产生感动。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品味和领悟。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既是朗读的起点,又是朗读的终点。因此,在“文本—学生—文本”之间合理搭建起一座朗读的阶梯就成了十分必要的工作。下面笔者仍结合《给巴特勒的信》的教学,就如何给学生的朗读搭阶梯谈谈个人的见解。

阶梯一:联系生活法

课例片断呈现三:教师先引导学生从《给巴特勒的信》一课的第三段中找出评价圆明园地位的六个词语:奇迹、典范、结晶、杰作、梦、剪影。再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六个词语的理解。很快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1:从“奇迹”一词,我就体会到这是一个非常难建造的建筑物,它的出现是不同尋常的、不平凡的,在全世界也就只有这么一个的建筑物。

生2:“典范”使我领悟到了这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让别人来仿效的。

生3:看到“结晶”和“杰作”这两个词,我仿佛看到了这座建筑物凝聚了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宝贵,很出色。

生4:“梦”这个词让我想到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祝你做个好梦,看,梦总是和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联系着。

生5:“剪影”指轮廓鲜明,细部模糊,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他们是听说了圆明园的美丽,并没有机会亲自领略圆明园的细节的美丽,当然据说剪影也是那时欧洲皇室宫廷御用艺术品之一,可见也是非常精美的。

师:同学们的体验都很深刻,正确地理解这六个词的意义,这六个词有个共同点:都写出了圆明园在中国,乃至亚洲、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下面请同学们把这六个词放回到段落中读,把这种感情色彩通过你的声音传达出来,告诉别人,圆明园美到了极点,它是中国,乃至亚洲文明的代表。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受,然后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本所描述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闻其味、听其言、辨其色的活生生的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充分领悟语言的美妙,深刻认识语言的魅力,从而在心底产生强烈的回响,真正读得有情有味。

阶梯二:渲染情感法

课例片断呈现四:

在欣赏圆明园的美丽图片后,学习第5段中关于英法联军的丑行、丑态。

师:(以沉痛的语气)在1860年10月18日,一场洗劫,一场大火,于是那一座座花园没有了,那一方方水池没有了,那一眼眼喷泉不再喷出清清的水,那一本本珍贵的图书典籍灰飞烟灭,而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就一直躺在异国的博物馆里,这举世闻名的“万园之王”只剩下几根石柱孤零零地立在荒草间,断瓦残垣,造成这一切的是谁?为什么?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

师:同时代的雨果愤慨,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流传后世,今天的我和这段历史相隔已近150年,但读到有关圆明园历史的文字,我依然愤慨,你们呢?再读!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你们愤怒了!怒不可遏了!读!

生读得激昂、愤慨。师就势引导,和学生展开了对语气、语势、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讨论。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作者的灵魂?看,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渲染学生哪能不动情呢?也许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来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在文本里的感情,更重要的、更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都没有动感情,如果教师都表现得不冷不热、不痛不痒、了无生气,那又怎能要求学生真正地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与文本相融的美妙境界?教师要情动于中而文辞发于外,要用丰富的语汇、多变的句式、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内心“感召力”,叩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掀起感情的滔天巨浪,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渲染!

阶梯三:创造情境法

课例片断呈现五

在欣赏圆明园的美丽图片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第5段中关于英法联军的丑行、丑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生1读得很平淡

师:他主要是缺少情感,缺少一种对丑行愤怒的情感,你们有这种情感吗?

(生摇头)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师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相关的视频片断和现在的圆明园的残垣断瓦的图片。)

师:看,画面上就是当年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

(生2读得富有感情。师就势引导,和学生展开了对语气、语势、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讨论。)

由于受到阅历和经验积累的限制,有些课文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就不可能感受得特别真切,这时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造一个外显的情境,来接近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借助直觉思维来带读,例如可以看视频,播放录音,出示图片,联系诗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让具体的形象引发直觉思维,也就是说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境中获得对文本的感情,这样能很大程度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当然,课堂教学中,上述方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出于实际的需要,常会把几种方法交融在一起。

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和关怀,朗读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让我们在大力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搭建起一座沟通学生与教学理想的朗读阶梯,引导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情怀,读出境界,读出精彩和灿烂。

[作者通联:江苏大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阶梯朗读语文教学
爬阶梯
时光阶梯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