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理论看皮兰德娄作品人物身份缺失与自我实现

2021-12-21杨丽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

摘 要:原型理论的始创者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奥古斯塔·荣格,他认为原型理论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图像,但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经历。原型理论是人类进行创作的一个动力。当代意大利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以及剧作家皮兰德娄深谙此道,在其作品中也始终强调“原型理论自身多半是人类精神当中一种独立的能量,超越自然的能量,拥有改变基本元素的特殊性”。在这方面二人不谋而合,因而本文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就皮兰德娄作品《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和《亨利四世》的主要人物进行身份识别,并分析、阐释人物是如何实现自我的。

关键词:原型理论,心理戏剧,人格面具,身份缺失,自我实现

引言

在近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我和“身份”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这个时代的批评家和作家大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关注这一问题。路易吉· 皮兰德娄 (Luigi Pirandello)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多部作品中都强调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自我”和“身份”是人的主体,所有的人都戴着一个“面具”,隐藏着他们的身份。在心理学领域,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原型”理论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翔实的阐述,具体分析,深入研究,从而帮助人们识别他们的“身份”,实现他们的“自我”。 在“个性化”和“原型”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原型”来实现自己的“自我”和“身份识别”。

一、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荣格(C. G. Jung)提出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指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图像, 但并不仅仅是来源于个人的经历,还是人类精神当中一种独立的能量, 超越自然的能量,拥有改变基本元素的特殊性。从有意识开始, 各种原型皆充斥着个人经验,是意识里的主观内容,也是自身过去经验的总和。他认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对应着多少原型。” 其中“人格面具”“女性意向”(阿尼玛)、“男性意向”(阿尼姆斯)、 “阴影”及“自性”等四种原型对形成人格和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原型理论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个形象至少包含一个以上的原型理论。原型理论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学形象的成功与否。原型理论在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反之,原型理论及原型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在文学创作中,原型理论的运用常常有两种方式:化和方式和模式方式。其优劣显而易见:采用化合方式运用原型理论能有效地避免作品的肤浅与琐碎,还有利于作家风格的形成,而模式化地运用原型理论,则不利于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含义。原型理论是人类进行创作的一个动力,使人类文学活动的取向和追求得到规律性体现,使人性的历史生成、发展变化和承传通过感性方式得到反复显现。

二、心理戏剧

戏剧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类的祖先以一种戏剧的形式崇拜他们的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此后,戏剧逐渐脱离了这种仪式,并随着文明进步而进一步发展变化,流传至今。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戏剧表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3000年,内容大多表现神灵的活动,时至今日,还可以从我国的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窥见一斑。在西方,最初的戏剧内容主要是表现上帝或神的行为等宗教题材,如人的创造和伊甸园的生命,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剧作家,如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17世纪的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以及现代的亨利克·易卜生、乔治·萧伯纳、路易吉·皮兰德娄、塞缪尔·贝克特等剧作家。 他们在创作时多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法来展现各自的思想,即形成了众多精彩纷呈的文学流派。例如,易卜生被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多关注社会问题;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是荒诞主义的,多表现人们的绝望、痛苦和孤立;而路易吉·皮兰德娄的戏剧则被认为是心理戏剧,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物的心理问题。

“心理戏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任诺(Jacob L.Moreno)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戏剧解决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戏剧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心理学家安排他的患者和演员一同登台,共同创作,用这种不需要预排预演的方式使患者说出他们自己的精神问题,以及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而由演员登台再现患者的问题。患者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己治愈自身的问题。莎士比亚在其作品《哈姆雷特》中为了表现哈姆雷特面对父亲死亡时的感受,就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同样,心理戏剧在皮兰德娄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如《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和《亨利四世》就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是幻想与现实的交融。

三、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表示古典希腊戏剧里演员们戴着表情夸张的面具,代表不同的表情,或喜悦,或滑稽,或悲伤。皮兰德娄的作品中曾提到:每个人都戴着面具,隐藏了自我,不让别人看到。他认为,自我隐藏在面具之下,身份是一种记忆,或者是任何一种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维持下去。在他的剧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幻觉与现实、理智与疯狂的主题。皮兰德娄表示,这种错觉并不有害,相反,这是对个人身份的英勇断言,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

1934年皮兰德娄因《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剧讲述了六个被抛弃的角色在寻找作者的过程中的各种经历。这六个角色没有名字,只有他们的角色,比如父亲、继女,等等。每个角色都有一个固定的角色,例如父亲只扮演父亲的角色,他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当父亲把母亲介绍给公司时,他说:“他不是个女人,她是个母亲。”这位父亲在说服经理时更进一步,他断言,某个人物、先生,可能总是会问一个男人他是谁。因为一个角色确实有他自己的生活,有他独有的特点,因此他总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同样,面具在《亨利四世》中有绝对的体现,小说以主人公亨利的名字命名。主人公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导致大脑损伤后,把自己想象成11世纪的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康复后假装疯了,因为通过这种疯狂,他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真实的自我。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没有人责怪他谋杀了他的对手。尽管从古希腊开始戏剧中就频繁地使用面具,但在《亨利四世》中,戴面具背后是两个折叠的概念:面具同时隐藏和揭示。面具遮住了男人的脸,尤其是当他想要逃避一些不请自来的假设时。亨利虽然在剧中表现得疯疯癫癫,但面具是他拥有一个不朽灵魂的唯一办法,这不是他的灵魂,而是真正的亨利四世。因此,亨利追求的是人格功能的穩定与永恒,而不是人类短暂的生命。这样一来,尽管亨利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看上去仍然是二十六岁,也就是说,他试图战胜时间的跨度。此外,亨利总是能控制周围的每一个人,愚弄他们,他说:“他们真是个可怜的、害怕的小丑!”更重要的是,这张面具揭示了身份危机,亨利从他的疯狂中恢复过来后,意识到如果他不戴上这张面具来隐藏他失去的爱情和青春,他就无法应对这个新世界。除此之外,戴着面具假装疯也是他向男爵复仇的唯一手段,因为就是男爵在20年前策划了一场事故,导致他失去理智,失去了他心爱的唐娜玛蒂尔。随着事件的展开,除了主人公亨利,所有的人物都有双重身份,都有两个名字,相反,英雄只有一个角色的名字,他的真实姓名从未被告知。尽管他疯了,但他是唯一一个有固定身份的角色,这矛盾地展示了他在剧中唯一真正的角色,并防止他在双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亨利在理智与疯狂之间的徘徊,集中体现了皮兰德娄解构对立、现实与幻觉的观点。

四、身份识别和自我实现。

事实上, “自我”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和后现代作家逐渐开始对拯救自我感兴趣,他们想找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和身份。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荣格以及其他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这一点做出了贡献。皮兰德娄熟悉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他对这个问题的陈述可以被归类为精神分析作家。他强调潜意识,审视人性的内在。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自我和身份的探求,“自我”和“身份”的概念对皮兰德娄来说很重要。在其作品中,身份认同感的难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的不可能,以及外表与现实的交叉边界是他的特色主题。在情节中,人们无法区分现实和虚幻的边界。他的戏剧作品反映了“精神上的痛苦”,路易吉·皮兰德娄为《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作序。在序言中,作者讨论了其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观点。他从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那里了解到潜意识人格的存在,这是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分享的主题。在《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和《亨利四世》中,我们可以追溯到“身份缺失”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戏剧中的人物都经历了精神上的痛苦,并试图获得一种解脱。《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和《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故事的叙述者,他们只是讲述了过去的一切,因为叙述与记忆和无意识有关,他们所等待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真实自我和真实身份,但他们苦苦追寻着,却总也无法自我实现。通过作家作品的描述,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精神上的那种无法解脱的痛苦。

在《亨利四世》和《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中,所有的人物都未能实现自我和身份。就像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一样,这些剧中人都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作者,这意味着他们试图为自己建立一个身份。因为作者对于他们来说代表了一种创造者。六个剧中人都戴着面具,把自己的身份隐藏在面具之下,他们甚至没有名字。此外,他们也无法实现自我,因为作为制片人的睿智老人无法给予他们生命和身份。

在《亨利四世》中, “身份识别” 更加复杂。自我是身份的中心,当一个人为自己戴上面具,并以此来识别自己,他将失去他的身份。在《亨利四世》中,我们从开头就可以看出这个角色没有任何名字。人们可以看到他就像亨利四世一样,这个名字是他从马上掉下来的时候就为自己选择的。在这个故事中,亨利四世为自己使用了不同的面具——精神错乱的面具和理智的面具。事实上,他在面具下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当他从马上摔下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亨利四世的面具;十二年后,当他苏醒过来时,他决定继续保持精神错乱的状态。然后,在向别人展示了他的理智之后,通过杀死贝尔克雷蒂,他再次戴上了精神错乱的面具。除此之外,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也使用面具,贝尔克雷蒂试图表明他是亨利四世的朋友,而在他的面具下,他是踢亨利四世的马的人。唐娜玛蒂尔达假装她想帮助亨利四世,但她做不到。她未能接受自己的敌意,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该作品中象征智慧老人的医生也没能帮助亨利四世,尽管他知道一切,无法理解亨利四世并没有疯,使得亨利四世陷入了真正的疯狂。

结语

原型理论是文学创作的心灵底蕴,皮兰德娄的理论和手法对戏剧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戏剧的影响。他对身份主题的处理是他的风格和技巧产生的起点。毫无疑问,他的创作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大胆的和独创性的复兴式的戏剧艺术。六个剧中人在寻找作者的过程中有的溺水,有的被枪杀,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因为这六个角色可能会再次聚集在一起,死去的人会复活,继续他们寻找作者的旅程。同样,《亨利四世》以男爵的死亡结束,但这也不是真正的结束。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总会不间断地、反复地以本源的形式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创作中。正如皮兰德娄所说的,面具揭开后,一切都只是赤裸裸的空无。

参考文献:

[1]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王义国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国彬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荣格.自我与自性[M].赵翔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 [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刘芳.荣格“原型 ”概念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3).

[7]梁恒豪.信仰的精神性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 本文受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校级重点课题(编号:2020JG010Z)“浦江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式研究”的资助

作 者: 杨丽敏,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英语教学研究。

编 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
职业幸福:教师交流的理想向度
从生存需要看西娅的自我实现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职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被遗忘的心理学经典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