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路径研究

2021-12-21徐充郑朝霞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高质量

徐充,郑朝霞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学术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不同解读[1-2],但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展开,却鲜有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置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路径进行研究,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自古典经济学时期起,人们就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问题,并且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才开始得到关注。国际上,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和美国经济学家巴罗等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加以明确系统研究。与此同时,我国先后从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角度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对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相关政策和战略主张的全面综合和升华,其内涵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既指微观层面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中观层面产业和区域的高质量以及宏观层面供给、需求、分配的高质量,又指动力更强、效率更高、结构更优、运行更稳、生态更可持续、社会更加公平以及对外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除此之外,它还寓意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深化为主线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则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基于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的等式“生产(供给)=产出(GDP)=需求”来加以分析的。在等式“生产(供给)=产出(GDP)=需求”中,等式的中间项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等式左边的生产即供给,主要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等式右边是需求要素,主要包括家庭的消费、厂商的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净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生产和增长主要依赖等式右边需求侧的四大要素拉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2012年以后居民消费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产品出口受阻,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回落,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国同时处在转换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三重叠加的时期,单纯地依靠需求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适时调整治理方式,转向等式左边进行供给侧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进行考量。从短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适应需求侧即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净出口等方面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生产端进行的调整生产结构的改革。从经济发展的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在生产端进行的增加经济潜在的、未来的生产能力的改革。

高质量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即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和归宿,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领、治本之策。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也就是生产端着手,注重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向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型转变,进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问题,提倡对传统产业实行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支持高端、智能、绿色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动态适配,提高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出口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于改革,通过一系列相关改革调整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重点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尤其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能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目标和价值旨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行及持续深入推进,能够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产生双重促进作用,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同时激发国外需求增加,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但无论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还是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分析

基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的考量,下面分别对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和长期原因进行分析。

(一)短期原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原因是中国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政府采购增中有降。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了保证其日常的政务活动正常进行以及满足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而使用财政资金以购买、租赁、雇佣等形式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行为,既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又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既可以活跃市场经济又可以强化宏观调控,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支出活动。但是,鉴于2010年以后欧洲国家纷纷出现政府破产等经验教训,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开始发生变化。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虽然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但增幅却不是稳定增长,而是时而大时而小。并且,与2018年的35861.4亿元相比,2019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067亿元,首次出现下降,下降了7.8%,政府采购增中有降[3]。另一方面,出口增长放缓且复苏乏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开始步入“快车道”发展,其中货物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67.7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100394.9亿元[4],30年间增长了598倍,平均每年增长19.9倍。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陷入大萧条,外国购买力迅速大规模下降。同时,我国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劳动产品越来越贵。二者共同致使我国出口严重受阻。据统计,我国货物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00394.9亿元下降到了2009年的82029.7亿元,虽然从2010年开始出口大体上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82029.7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79326亿元[5],但这10多年只增加了1.2倍,平均每年只增加0.1倍,表明我国出口增长放缓且复苏乏力。但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我国不能任由购买力和需求绝对减少,需求购买力应立即向家庭消费和厂商投资方面转移,以弥补政府采购和出口的缺口。目前,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消费为例,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我国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居民收入显著增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化。但是,受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合理化和高级化,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结构赶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国内消费大量外溢,每年大约高达2000亿美元[6]。因此,应在生产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此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二)长期原因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需要在供给侧推行增加经济未来的、潜在的生产能力的改革。根据图1所示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可以看出,产出随着总需求曲线不断向右移动而不断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曾长期依赖于需求的刺激。当移动到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交的A点以后,产量增加趋于缓慢,但物价水平却增长较快,这意味着不但依靠需求拉动产出已经接近极限,而且总需求如若再继续增长,则可能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应及时调整和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总供给曲线呈现出“先平滑、再陡峭、最后垂直”的特点,表明随着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充分利用,我国的经济已经接近最大生产能力。因此,我国应该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扩大和优化供给能力,让总供给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使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在相对平滑的地点相交,以增加经济未来的、潜在的生产能力。

图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讨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回应并加以推进。

(一)思想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7]因此,“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8]。并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9]。

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内容,故又称为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贯彻实施源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从国外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犹存,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国经济复苏乏力缓慢。从国内来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同时,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且亟须转换、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易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有效消费需求得不到更好满足等挑战。因此,本着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党中央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顺时顺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更好地回应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其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经济发展的应然形态,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本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要全面地贯彻实施五大发展理念,即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实施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具体而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管理创新,促使全社会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要协同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经济与生态社会之间相对平衡发展,提升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要在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转变优化资源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不断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合理充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关联溢出效应,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继续增加劳动报酬所得,加快、加大力度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持续关注2020年后的相对贫困问题,保障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全面共享。最后,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时,还要始终谨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忠诚坚守党的领导,保证五大发展理念协同发力。

新发展理念作为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价值理念,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和发展观,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引领、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平衡问题、生态问题、内外联动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生态、社会共同发展,能够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二)关键支撑:支持并加强自主科技创新

全面加大科技创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0]。科学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工具与生产方法、经营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创新,即主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科学技术创新,一方面,能够改进、延伸、扩展生产工具,拓展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效益,助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长期生存发展壮大下去。另一方面,通过供给结构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高标准化、高要求化的消费需求,防止国内有效需求外溢,充分发挥内需的内生拉动作用。同时,能够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外需的持久拉动作用。总之,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其中,在最关键的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制定了日益健全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园区,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例如,2009年我国经过申请、获得授权且最终有效的专利数为1193110件,2019年为8812070件,10年之间增长约7倍之多[11]。但是,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从2018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2.83%、3.28%、3.13%,而我国仅为2.14%[12]。又如,从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来看,2018年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6.6%和13.1%,而我国2019年仅为6%。从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来看,2018年美国和日本均为19.8%,而我国2019年仅为11.3%[13]。再如,从2008—2018年ESI论文情况来看,美国论文数量为4205934篇,位列世界第一,被引用次数为80453805次,论文引用率为19.13%,而我国论文数量为3019068篇,被引用次数为36057149次,论文引用率为11.94%,均低于美国[14]。由此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仍有很多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关卡。

在新发展阶段,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支持并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科技创新。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明确主攻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世界前沿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同时,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搭建相关平台,给予相应的财税金融支持。其次,切实确立并强化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营造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包容试错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重视科技研发,加强与学校教育和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再次,组建自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积极引进国际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重点培养我国本土的创新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评价、管理体制,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大规模、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支持。最后,注重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的现实转化,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

综上所述,自主科技创新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和产品质量提高,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三)基本举措: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提升产业链水平[15]。笔者认为,提升产业链水平的重点任务便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同类属性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从生产到分配、交换、消费各行各业的总称,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与微观层面的企业和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不同,属于中观层面的范畴。产业结构则是各个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排列次序关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包含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转型,是指为适应国内外比较优势和需求的变化对生产要素配置进行调整,即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向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为了实现产业自身和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做的战略性调整,既不单单指各个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即数量占比大、排列次序靠前的产业逐级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也不仅仅指各产业内部加工程度的深化,而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生产产品的全面综合提升,亦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螺旋式推进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经过了从初步建立到快速发展再到转型升级的演进历程,实现了相对较大的产业体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据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提高到了1978年的3678.7亿元、2020年的1015986亿元,约70年间实现了约1500倍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从1952年的342.9亿元增长到了1978年的1018.5亿元、2020年的777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50.5%降低到了1978年的27.7%、2020年的7.7%。第二产业的产值从1952年的141.8亿元增长到了1978年的1755.1亿元、2013年的261951.6亿元、2020年的3842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20.9%提高到了1978年的47.7%、2013年的44.2%、2020年的37.8%。第三产业的产值从1952年的194.3亿元增长到了1978年的905.1亿元、2013年的277983.5亿元、2020年的5539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28.6%转变到1978年的24.6%、2013年的46.9%、2020年的54.5%,从2013年开始超越了第二产业的比重[16]。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结构的产业发展态势。但是,我国产业发展质量仍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中,农业耕作模式仍较分散,耕作效率仍较低下,农产品品种仍较单一。工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仍较强,工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仍不高,在全球生产中处于价值链底端。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超过了工业,于2019年达到了53.9%,但与同年美国的77.4%、英国的71.3%、法国的70.2%、日本的69.3%、德国的62.4%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7]。除产业自身不足外,我国产业发展,于国内还受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短缺且价格上涨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倒逼,于国外还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要素优势的竞争与挑战。这将直接导致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国内需求大量外溢,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新发展格局,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要从近期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出发,从宏观上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并据此制定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而且要正确界定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责权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深化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还要解放思想,防止从硬性量化的角度僵化地评价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具体而言,要夯实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加大技术要素投入,积极开展集中化、规模化、多种经营,保证粮食独立和安全。正确认识和看待传统产业,不能将传统产业与衰落性、低利润、低竞争力直接划等号,我国的传统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8],因此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并积极扶持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信息、物流、商务、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又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者相辅相成。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能一味地追求第三产业高比例过快发展,更不能盲目地主张去工业化,因为制造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我国尚未达到去工业化的水平和程度。此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与生态环境、就业民生和国际衔接的关系,做好打循序渐进持久战的准备。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将直接促进供给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进而加快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四)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9],而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20]。

政府和市场是根据社会需求对相对稀缺、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方式。政府又称为计划配置方式,是指政府从宏观层面对生产要素等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该种方式能够使社会生产按比例有序进行,使国民经济总体上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助于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和改善生态环境。市场配置方式,是指市场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从微观层面对生产要素等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该种方式能够使企业在价格和供求的指引下灵活调整生产经营的方向、品种和规模,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动态平衡,还能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赚取利润的内在动力和优胜劣汰的外在压力,促使企业积极研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又都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劣势和短处。如计划调节不利于调动包括生产者和非生产者在内的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改善;不利于创新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约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对象的拓展与深加工;不利于通过价格真实呈现供给需求情况,导致低端产能过剩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并导致国内消费严重外溢,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市场调节的弊端则主要表现为,在利润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自发地盲目地转向扩大价格高、供不应求的产品的生产,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着眼于长远和全局,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生产者纷纷退出,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市场秩序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供给需求失衡以及经济波动。在竞争的作用下,容易催生垄断,破坏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另外,市场调节还具有滞后性,不能进行前瞻性、计划性、主动性调节;具有外部不经济性,使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还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破坏公平公正,最终导致经济生态社会无法协调均衡发展。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发挥其各自优势,共同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培育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企业市场主体,并且给予不同经济主体同等的市场地位[21],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生产主体。完善市场体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畅进行提供交换和消费场所。发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供给端即生产端方向、数量、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为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为产品的交换和消费提供标准和参考。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公平有序良性竞争,确保生产要素跨区域跨国别自由流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调节的作用。首先应从宏观上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方向引领。其次加强对市场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确保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确保市场秩序稳定规范,进而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市场调节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最后还要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新型对外开放体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市场调节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将直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概言之,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十分关键。重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推行原因及推进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早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