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育人视域下本科生群体阅读情况分析

2021-12-21张映雪

关键词:本科生群体育人

张映雪

(闽南师范大学科研处,福建漳州36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所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高等学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十个育人体系中,“科研育人”也位居第二.所谓科研育人,是指“结合科学研究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科研之中,在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可见,科研育人是高校肩负的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是催生时代新人的重要措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3]但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本科生面对科研任务出现了畏难情绪——课题写作能力弱,问题意识匮乏,科研方向迷茫等等.俗谚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本科生科研能力薄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的积累亟待提升.为此,笔者采集了福建省某高校大四本科生受访数据,并严格按照文理学科一比一的比例设置采访对象,力图运用数据统计、文献查阅、逻辑分析等方法剖析这些具体问题,并提出探索与思考.

1 本科生群体阅读对科研育人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而言,高等学校的科研大军中,硕士生、博士生是学生群体中承担科研工作的主体,无论从科研成果的数字体量还是科研成果的质量高度来看,本科生的存在感都是微乎其微的.但在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改革浪潮背景下,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4]曾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显然,只有“根系”发达,高校的科研生力军才会“枝繁叶茂”.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该意见也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5]可见,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后备人选的本科生,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意义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意识层面.

1.1 科研育人与本科生科研潜力的挖掘

著名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6]认为:“大学里的发明一般都是来自学生而非直接来自教授.对于科研,教授们提供指导和资源,但实际的工作和想法通常都来自学生.”本科生群体作为培育高素质研究生的基本土壤,其科研潜能是巨大的.近年来本科生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早在2006 年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生刘可为就在《Nature》杂志发表了论文;2014 年,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谢巧琳、赖博先同学参与的科研成果也登上《Science》和《Nature genetics》;2020年南开大学本科生王童彤以二作身份发表的论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应该说,以科研育人的思路培养本科生是十分可行的,这是一座尚待开掘的富矿.

1.2 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的提升是科研育人的基石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育显然并非易事,尤其是对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而言.如何全面培育,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本文主要想从普通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育的一个要素——大学生群体阅读水平的培育展开论证.笔者以为,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对于本科生而言,首当其冲的是群体阅读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如此,本科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如科研问题意识的开掘、科研文献的阅读与写作、科研方法的掌握等都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提升.但经过笔者调研发现,本科生的群体阅读认知范式在数字化时代正面临艰巨的挑战.

2 数字化时代本科生群体阅读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呈现本科生群体阅读与科研育人的内在关联,本文对福建某高校的大四本科生2019-2021年度的科研情况与群体阅读情况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见表1和表2.

表1 福建省某高校大四本科生2019-2021年度科研情况Tab.1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enior under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表2 福建省某高校大四本科生2019-2021年度阅读类型与参加讲座情况Tab.2 Reading types and lectures of senior under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9 to 2021

从调查和统计情况来看,无论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的占比,还是科研阅读与科研辅导的情况,该校大四学生近三年的科研产出数量都不太理想.虽然理工科的数据均优于文科,但具体到理工科本科生所取得的科研业绩看,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尤其是在关乎科研能力培育的基层要素——群体阅读素养上来看,理工科和文科都亟待提高,而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又给本科生的群体阅读带来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问题.

2.1 重网络化阅读、轻经典文本的深度阅读

数字化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进步,使得大学生的阅读媒体多姿多彩,但本科生重网络化阅读、轻经典文本的深度阅读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网络阅读尽管以其内容轻便为特质,但迅速更迭的内容,尤其是缺乏深度思考的信息流动抢占了本科生本应分配到阅读有价值内容的时间与精力.

如图1所示,我国的国民阅读已呈现出高度的网络化特征,数字化时代的网络阅读正牢牢地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在线阅读的高比例说明了传统阅读习惯已经完全被改变了.网络阅读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浅层次阅读成为主流,有破坏专注力与深度思考之嫌,作为网民大军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四本科生也面临着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危害,有专家就指出:“数字阅读对于复杂信息的认知加工效果略差;在长期记忆方面,数字阅读表现逊于纸质阅读,内化阅读材料的能力较弱.”[7]“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8]的警惕与惊呼其实与本科生群体阅读在数字化时代的平面与碎片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上,“碎片化导致‘比无知更可怕’的知识零碎化或片面化”[9]的恶果,在高速任务的切换下,碎片让阅读主体丧失了专注力,从而无法形成整体的批判性思维力,这对于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图1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数据与福建省某高校本科生阅读调查成果数据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18th National National Reading Survey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 in a university in Fujian Province

2.2 影音化阅读泛滥

短视频为王,专业数字化阅读低下、文字阅读所占比惨淡是当下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正如图1 和表2 所示,本科生的数字化影音阅读远超传统文字形态的深度阅读比例,尤其是短视频导读占比为86%,受访者坦言青睐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网站提供的快速导读类阅读节目.这类视频的特点在于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获取世界名著或经典电影的情节介绍,并能在一定程度提供所谓的对文本的解读,殊不知,此类信息的获取很容易让本科生无法沉浸到原典文本的世界中领域其风采,也遮蔽了本科生应有的逻辑思维的训练,科研问题意识的淘洗很显然就被架空了.而借助专业性阅读网站如“读秀”“超星图书”等途径获取专业知识的人数仅为9%,也说明当代本科生越来越愿意以短平快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对于科研育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3 功利化阅读占据了主流

通过对本科生的阅读情况的调研(见图3),我们发现在平面阅读中受访者的手机阅读的时间比例达到了90%,手机正“控制”着本科生大部分的阅读时间,低头族越来越普遍,尤其在有理论深度和思辨力锤炼的课堂上.受访者坦言,在课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在阅读上分化成了两大读者群:一类是主流的功利化读书,凡是对就业或考研有用的书籍就重视,凡是形而上的经典精神建构的“无用”书籍就很容易被打入冷宫,只有13%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坚持完成“不计学分的超长经典导读课程”的阅读;另一类是无功利读书,仅有15%.很显然,功利化阅读与碎片式思考共舞,严重妨碍了本科生应有的深度思维锤炼,这对于寻找有价值的科研选题是极为不利的.

图3 大学生阅读情况Fig.3 Reading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图2 借助现代媒体实现阅读读者比例分布Fig.2 Using modern media to reali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readers

与此同时,参加读书类的社团活动比例只有并不乐观的18%.尽管受访者对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4%,但图书馆经典书籍遇冷情况依然严重.此外,各类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的社团活动很难有效组织,结果加剧了功利化社交活动的非阅读化或浅阅读活动增多.缺乏有效的专业引导也是突出问题,尽管有专业课程教师或图书馆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荐书导引,甚至是分享经典的电子书籍,但是大部分学生只热衷于下载收藏,能够完成对已收藏的纸质或电子书籍阅读的本科生仅有16%.可见,本科生快餐消费的功利主义阅读极有可能消耗掉深度阅读对其科研能力的培育之可能性.

3 提升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的路径

毫无疑问,本科生群体阅读的素养高低直接关联到科研育人工作的效率.鉴于此,以提升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为抓手,从而达到科研育人的终极目的,可在如下领域着力.

3.1 强化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开设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大短板就在于人文素养过低,导致科研问题意识与科研写作能力薄弱,难以承担起科研探寻的基础功夫.基于此问题现状,不妨在夯实本科生基础综合素质能力上下功夫,开设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就是一条比较好的实践路径.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能够直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引导并提升大学生群体阅读的方向与质量.

不过,与传统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同的是,本文所指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应以科研基础能力的培育为中心,着眼解决本科生科研问题的发现能力与科研文书的写作能力两个短板,将科研育人的意识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此外,通识课程的开设中还应该着重逻辑思维与批评思维能力的建构,以此为依托培育本科生严谨的科研思维模式.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主题读书报告会

基于数字化阅读在本科生群体中流行但问题百出的现状,完全可以借助本科生热衷网络阅读的热情,以形式新颖旨在科研能力孵化的线上线下读书报告会引领大学生的群体阅读.AI音视频技术就为线上线下结合的读书报告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通过借力此项技术,延请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科研工作者为本科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主题读书报告,形象生动的同时还可以让本科生在第一时间获得知名学者的迷津指点.此外,通过腾讯会议等在线云课堂方式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重量级学者为本科生提供珍贵的群体阅读精神食粮,既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又能突破现有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连锁问题.

3.3 开设科研案例阅读课堂,建立专门的科研孵化团队

有了良好的人文综合素养,就有了应对科研项目申报的基础能力;有了一线知名学者的科研报告会,就能激发本科生浓郁的科研兴趣.然而这两步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重要的环节是将这些基础潜能转移到科研实践的“临门一脚”上来.因此,在通识课程的人文素养培养与旨在科研孵化的线上线下主题读书报告会的合力培养基础上,科研部门还应开设面向本科生的科研案例阅读课堂,建立专门的科研孵化团队,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本科生科研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能力的培养.科研案例课堂的开设很显然就是引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具象化的模仿阶段,让他们熟悉从科研问题寻找、科研项目写作到科研问题解决的科研全过程,而模仿的高阶则是需要有具体的科研师资团队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实践.很显然,科研团队精细化的科研孵化指导是本科生迈入具体科研实践的重要一环.北京交通大学的“健全激励政策机制,改革学业评价方式,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形成一种以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等为载体,拉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10]就为团队的精准施教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示范.

4 结语

正如郝亚明教授[11]所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构建工作是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使命之一”,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锋队,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育至关重要.本文深受此伟大新时代的使命感召,力图从本科生群体阅读素养问题入手,通过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分析,以及深度的读者群体访谈的数据分析,试图破解科研育人的核心底层素养所面临的现实困局.相信,在数字化时代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工作不仅有着急需解决的难题,更有着激动人心的具有突破性的美好前景,而这一切都有赖本科生群体阅读综合素养的高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本科生群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