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思政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1-12-21王丽
王 丽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各类院校大力推进学科教育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要求面向开放的世界格局培养新时代的实用型人才,在德育和思政教育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和各种利益诱惑,国贸专业的学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在教学课程案例中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成就、中国高铁技术输出等思政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的理解与评价能力,同时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国家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作为未来外贸人的荣誉感。了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
对外贸易活动中,因为交易环境和合作范围的扩大,交易双方远隔万里甚至素未谋面,达成良好合作更多的依靠双方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为诚信在社会生活、外交关系和时代价值上的体现开启了多维视野。将“讲诚信”融入信用证、合同条款订立、合同履行等国贸专业的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的教育。
(三)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国贸专业课程教育中也要将国贸实务教学与国家战略和发展思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从更高层面理解对外贸易活动,把握“求同存异”国际合作准则,了解各国不同地域文化、贸易惯例和商务习俗,更好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活动。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概况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概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定位对应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制单员三个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包括交易前准备、业务磋商、签订合同、合同履行四个业务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前期市场调研、中期贸易谈判签订合同、后期合同履行中的应变能力等。课程共8 学分,计144 学时,分两学期学习。
课程教学设计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重新设计线上线下的教学任务,增加大量教学拓展资源和思政元素,拓展学习领域,增强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的理解与评价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学与面授相结合、自主训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课前知识点回顾与自学、课上重点难点讲解分组讨论和任务成果展示、课后充实巩固提高的“三步走”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授课学生概况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对象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学习能力强,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展示并开展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向上,学习习惯较好,关注时政,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便于思政元素渗透。为了了解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程度和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开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图1 为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图1 课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通过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时政普遍关注,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人数为80.75%,对从事国际贸易行业所需要职业精神也普遍了解。充分说明该课程具备开展课程思政设计的基础,能够达到预期结果。
三、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开展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基于混合式教学课改的设计思路,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拓展引入思政元素,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任务为导向,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职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德育目标的培养,完成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思政目标设定
国际贸易实务思政教学的目标分为德育目标、课程目标、专业目标及任务目标四个部分,分别为:德育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做人基本道理的灌输;课程目标,实现国贸实务基本知识、国贸实务操作技能、国贸从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目标,实现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实现实践能力培养和风险意识培养。
(三)国贸实务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
1.“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渗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增加大量教学拓展资源和思政元素,拓展学习领域,如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国家巡展、跨境电商专列、出口退税新政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的理解与评价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既更新了教材内容,又让学生实时了解国家政策、国家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作为未来外贸人的荣誉感。线下教学则针对任务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融入课程思政,将思政育人贯穿课堂。
2.“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进出口流程为主线,知识点琐碎但理解不难,关键在于如何“引学生入境”。这就需要针对交易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线上领取任务,线下在教师引领下协同完成任务;同时,本课程每个业务流程又涉及风险管理,这就亟须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职业能力。但是,耳提面命的直面教导往往不如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本课程实行“专业课+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方法。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每个教学任务蕴含的思政元素,渗透在教学中,表1 为各教学任务中思政元素汇总。
表1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课程主要通过线上视频导播、线下案例导入、案例讨论的方式,正反两方面展示职业精神的社会价值,于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育人道理。
(一)紧扣课程内容,导入思政情景
1.经济数据导入,彰显中国实力
课程讲授中,重视经济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比如,在熟悉产品任务中,首先,通过讲授中国出口的支柱产业,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小组产品。在讲授前提问学生,大家认为目前中国出口第一的行业是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纺织品和农产品。以“一图看中国出口”引入2019 年中国出口变化,用数据向同学们展示中国制造的实力,我国出口前四的行业分别是:机电产品、轻纺、医药化工和初级产品。让数据说话,改变学生认知,我国不再是以简单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19 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突破10 万亿元。我国外贸正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无线耳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光伏等新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以中国制造为傲。
图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及增速导入课程
其次,通过讲授熟悉产品的途径主要以互联网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实力,2013 年,华为已经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排名《财富》世界500 强第315 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 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 强中的45 家及全球1/3 的人口,专利拥有量全球第一,与全球140 多所院校开展信息与网络合作,提供实战培训。
在分析市场进行市场调研任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国际市场调研报告,以PPT 或者视频形式做展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熟悉他国文化和贸易习惯。以便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联系时政要闻,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讲授中,针对不同知识点,联系当下时政要闻,从新闻中开发课程资源,联系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鲜活的实例。比如,在寻找客户教学任务中,要求学生浏览阿里巴巴国际站,寻找目标客户,并借助网络手段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2020 年受疫情影响,外贸订单大量取消,提示学生增强风险意识,通过查找不同区域的客户分散企业风险,与国家政策相联系,鼓励学生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并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在不可抗力条款的学习中,结合疫情期间中国开出的第一张不可抗力证明,替企业挽回损失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作为合同的免责条款,不可抗力的重要性。
3.结合技能目标,培养职业能力
在贸易惯例的学习中强调贸易惯例不具备强制的法律效力,履行贸易术语的义务,责任费用的承担全靠交易双方自觉遵守;因此,要养成诚信、自律的工作作风,自觉遵守国际惯例。贸易惯例会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而经常调整,更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充实提高自己。贸易术语的选择决定着国际运输、国际保险责任的履行。在贸易术语的选择上,引导学生考虑国货国运、国货国保,培养学生爱国的责任和担当。在计算出口报价任务中,引入教学案例,运费计算错误导致低报价致损。强调精准核算、精打细算,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结合教学任务,实施思政育人
1.小合同蕴含大智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合同为主线,核心内容包括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和合同履行。交易磋商涉及各国的商务礼仪,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商务谈判微视频进行任务展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惯例习俗,提高职业素养,尊重贸易对象的商务习俗,贸易谈判要有理有据,从敬业和友善的角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醒学生,签约过程更应具备长远眼光,通过合同条款的签订防范转嫁风险。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风险意识。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灵活机动不局限,在运输条款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上,联系国家政策,强调“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2.诚实守信
合同履行过程包括信守合同和违约的善后处理。通过案例:信守合同体现大国担当和坑蒙拐骗致国家利益受损。一正一反两则案例的引入,培养学生契约意识,要求学生依法开展对外贸易,出口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进口利益受损时善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另外,合同的履行环节涉及外贸单据的缮制、货物检验和售后服务等内容。外贸制单关系到货款结算,要求学生务必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谨慎制单,避免货款受损。处理货物纠纷时耐心周到、细致入微,维护形象。
五、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合同履行——落实信用证
(一)“专业课+思政”协同育人
1.增强风险意识
课程围绕合同履行中的落实信用证环节,涉及货款结算,是合同履行的关键一环,也关系到进出口双方的切身利益。课前,通过信用证基础知识回顾和考核,让学生熟知信用证使用流程,以及信用证支付方式对进出口双方的风险。培养学生增强风险意识,签约前,需重视客户信用调查;签约时可通过合同条款的签订防范转嫁风险,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灵活机动不局限,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信用证作为银行信用,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支付方式;履约时,信用证环节需进出口双方共同参与,出口商适时催证、进口商及时开证、出口商认真审证、严谨制单,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导致货、款损失。
2.培育契约精神
信用证既是贸易合同履约的一环,又是一项受益人与开证行间单独的契约。各有关当事人都需要有平等观念、权利意识、遵守交易规则和约定。因此,强调了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在贸易合同中,合同履行过程包括信守合同和违约的善后处理。
3.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信用证付款的条件为“单证相符,单单相符”,严格相符的原则决定了交单是否相符,直接关系到货款结算,这就要求学生务必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谨慎制单,避免货款受损。一旦面临合同纠纷时耐心周到、细致入微,维护国家品牌和形象。
(二)“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
利用清华在线课程平台,线上发布基础知识在线测试、教学演示和时政拓展资源视频、发布教学任务,线下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查漏补缺,领取任务,利用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平台完成实训操作。线上平台的运用利于时政拓展资源的上传和使用。线下POCIB 平台的使用,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通过以上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在课程教学中,适时引入新闻情境、导入经济数据和案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关注时政的好习惯,在查询资料进行课堂展示中也熟悉了经济数据的查询途径,提高了对国家新政关注的敏锐度。对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风险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实施,不仅极大地扩充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提升了教学者的思想意识深度和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是教学的“加法”,在教学中灵活地融入思政元素能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教学者与学生同进步,共成长,实现更好的教书育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