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以山西省为例
2021-12-21杨惠惠
杨惠惠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着眼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展望了2035 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在现有的标准下,全部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期脱贫;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在八年间实现了“双超”,即跑赢了经济增速,也跑赢了城镇居民的增速。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未取得显著的效果。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目标。因此,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姚旭兵[1](2020)采用SDM 模型研究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而区域的经济发展又和人力资本有关,进而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有关系。周申蓓[2]等学者(2020)研究得出城乡人力资本差异随经济发展水平达到门槛值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呈数倍增加。俞伯阳[3](2019)研究得出城乡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差距的变动会对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造成影响。
当前对于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资源[4]、城镇化[4]、金融发展[5]、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6]等对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上,但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研究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较少。秦晓娟等[7](2014)通过选取1996—2011 年的数据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效应。成侃[8](2015)分析了教育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两者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然,农村劳动力转移即迁移投资和教育投资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根据上述梳理可知,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中,学者们已经意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依旧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研究,少有学者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各个部分作为变量考虑其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山西省农村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这三个方面考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行实证分析,为缩小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培训投资、迁移投资和信息投资这五个方面,因培训投资和信息投资无法量化,故主要从山西省农村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这三个方面考虑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此外,考虑到其他变量[9]对城乡收入差距也会产生影响,故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具体表达如下:
其中,Yt代表城乡收入差距,HCLt代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HLt代表农村健康投资,ELt代表农村教育投资,MLt代表农村迁移投资,URt代表城市化水平,INDt代表非农产业发展水平,PYt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Mt代表对外贸易水平,FISt代表财政支出水平,FIRt代表金融发展水平,UNEt城镇就业水平,t 代表年份。
(二)数据来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Y)。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HCI)。本研究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为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三者之和。健康投资(HI)用农村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表示;教育投资(EI)用农村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表示;迁移投资(MI)用农村居民的人均“交通通信”支出表示。
3.控制变量。城市化水平(UR)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因为自2015 年起,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所以未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发展水平(IND)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PY)用人均GDP 来衡量;对外贸易水平(XM)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乘以年平均率来表示;财政支出水平(FIS)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FIR)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种存款和贷款余额之和占GDP 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就业水平(UNE)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表示。
本研究1995—2019 年的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居民价格指数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三、计量结果与实证分析
在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四个模型进行回归之前,对1995—2019 的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运用ADF 检验发现,各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变为平稳序列,运用Johansen 法发现模型的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线性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线性回归结果
(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1 来看,回归模型拟合良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说明山西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说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33724%。这是因为,增加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可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能、智能、技能等各方面能力,这将导致农村居民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居民的挣得能力,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对外贸易、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效应,说明增加这三者的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农村健康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2 来看,农村健康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在统计上满足1%的显著水平,说明农村健康投资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2723568%。原因在于:一是健康是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居民身体素质的增强会增加农村居民参与市场劳动的时间,在工资率一定的前提下,增加工作时间可增加劳动收入。二是较强的身体素质会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工作强度和节奏,有助于农村居民在选择职业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提高挣得能力。三是良好的身体会促使农村劳动者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不断对自己进行投资,如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等,通过各种投资增强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收入。
(三)农村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3 来看,农村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说明农村教育投资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31593%。原因在于,一是教育投资可提高农村居民的适应能力,在进入新工作中,农村居民可较快融入新环境,缩短其掌握新工艺、学习新技术、认识新同事的时间,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提高非农收入。二是教育投资可增加农村居民的操作技能,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其工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使农村居民更好地投入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收入。三是教育投资可提高农村居民的创新能力,在工作中如若发现问题,农村居民可利用自身优势,运用其擅长的技术水平解决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想法,通过创新推动其自身技术向前发展,进而提高收入水平。四是通过教育投资可改变农村居民一些固有的观念,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如某些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会使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女孩接受不到高水平的教育,从而损失收入。
(四)农村迁移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4 来看,农村迁移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说明农村教育投资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52912%。原因在于,一是农村居民在每一次迁移过程中,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都将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二是农村居民的每次迁移,都改变农村居民的工作环境,这不仅会提高农村居民适应工作的能力,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留守本村的农村居民而言,会提高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四、对策建议
在1995—2019 年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农村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和迁移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方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投入。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广泛开展,考虑到经济因素,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争取做到人人有医保,同时应该扩大医疗保险的范围,减轻农村居民的负担。二是企业方面,企业应为农村居民劳动者提供有关健康保健,尤其是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敦促农村居民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三是个人方面,要树立健康意识,平衡膳食,加强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素质。因此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二)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加大农村教育建设。一是在农村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由于初等教育的外溢性大,加之高等教育要经过层层筛选,故要求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表现在教学设备、文化环境等;另一方面,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这要求政府不仅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以便于留住优秀教师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二是注重中职、高职教育的教育水平。因中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性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自身优势,为社会输送有技能的人才。三是农村居民要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这样才能不断加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引导和规范农村居民合理有序的流动
一是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离,让农村居民可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通过流动,农村劳动力可在城市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因外出务工者以中青年劳动者为主,其思想观念比较超前,更加希望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待遇,尤其是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建立正规的劳动力中介机构和组织,及时向农村居民传达外界有关招聘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可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就业,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市场的资源得到较好的配置。三是规范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为农村居民的合理流动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