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石涛画语录》之“变化章”

2021-12-20侯恩霞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石涛自我

摘  要:通过对《石涛画语录·变化章》原文的解析,可以引出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艺术作品要借古以开今;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权与化,亦即变通之法;还有关于自我的探讨。该论文主要围绕《石涛画语录》中“法与化”、“临摹与写生”和“关于自我”的观点进行论述,进一步解析石涛的艺术观及其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变化章中的理论要点影响后代至今。

关键词:石涛;通变;无法而法;自我

一、法与化

(一)“有法必有化”

“凡是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1]33世间的事情有常规就有权变,有法则就有变化。一旦懂得常规,就须善于权变;一旦掌握法则,就要功于变化。我国自古就有掌握法则然后讲究权变的思想,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而言,掌握基本法则然后懂得其变,不仅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而且融入变化之道作为各种艺术创造实践的基础,就更是势所必然了。

国学之法,在于先求本原,再讲变化。各家思想各有区别,但大义不差。懂得了这个基本道理,就是抓住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法,就是“经”。于是,再根据个人情况和当下问题,寻求变化,作为应对策略,发生功用,有利社会人生,就是“权”。孔子日:“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柳宗元认为:坚持原则而不懂随机应变,就是古板;随机应变而不懂遵循原则,就是离经叛道。原则与变通,二者缺一不可。虽然古人在绘画方面关于“经”与“权”已经有不少论述,但是直到石涛提出“一画”的观点,中国绘画才找到了它的“道”,有了自己可循的“经”。其余的只是各种技法如何配合使用的问题,即通达权变的问题。

(二)“我用我法”

石涛提出:“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2]。此时石涛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观点是由于此时画坛上刻意拟古的“四王画派”和“南北宗论”的风气正盛。“四王画派”提倡师法古人的观点,不思创新,这必然导致画坛死气沉沉,缺乏创新。在此社会背景下石涛坚毅的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观点,对于当时被复古主义笼罩的画坛而言无异于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石涛所追求的绘画境界便是在一定法则内却又不囿于一法,不被规则束缚,追求艺术的创新。

《石涛画语录》云:“我之为我,自有我在。”[1]35不同的“我”各有所指。前一个“我”指一般人;后一个“我”,即自我意识。据传,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就是指人性平等,人人皆可拥有独立的人格。“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里的“自性”与石涛的“我”具有相同的指向[3]。

二、临摹与写生

(一)“师古人之迹”与“师古人之心”

石涛认为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则不会有所成就。师“古人之迹”即临摹、学习前辈画家的作品;师“古人之心”即写生,强调主体对人生、自然的体悟感受。美术教学应该以临摹入手还是以写生入手是《石涛画语录·变化章》中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既要学习、临摹前辈大师的技法,同时更要懂得推陈出新、借古开今,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到学习前人技法的同时又能师古人之心,才能创作出名垂青史的作品。

绘画法则的根源不在人为,而在自然。自古便有学习绘画应以模仿自然為先的观点,师法自然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绘画创作的本原和本体;师法古人是第二性的,临摹是学画的必经之路,古人的范作代表着绘画的技巧和流行。这里涉及艺术教育是师法造化(写生),还是师法古人(临摹)的重要区分。石涛一直都是认同临摹前人经典的。但是,石涛强调临摹古代的范本若不图创新只是停留于描摹阶段则会泥古不化,造成画坛“秋风萧瑟”的荒凉景象。艺术家应懂得在临摹前人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握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做到“临摹皆备”、广取博收,对作品进行创新并超越古人。石涛的观点是:若只懂得学习前人的技法而不懂得变通,将古人的技法为我所用,就画坛而言,将陷入泥古不化的窠臼;就艺术家而言,只会成为平庸的画匠,很难成为艺术巨匠。

(二)借古开今

《画语录·变化章》中提出借古以开今的法则。石涛认为古人的法则,是今人学习的根据和出发地,而不是终点和终极法则。石涛虽是自我派的奠基人、革新派的领袖,但他从未轻视传统。前人的绘画作品,是后人学习的基础,理解和掌握了前人的精髓加以运用,就是变通之法。不能因学习了前人的技法,作画就不懂变通。这也就是“法”与“化”的关系。法则是需要的,但是掌握了法则还要懂得变化。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但是在遵循法则的同时必须要懂得变通,否则就是泥古不化的“古董”。绘画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学习古人的技法是基础,更应表现出今人的风貌和社会现状,做到借古以开今,充分展示自我个性与时代精神。

三、关于自我

自我问题与通变问题相关,但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回顾《画语录》前三章关于绘画的三个命题:“夫画者从于心者也。”[1]26。“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1]30。“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1]33。所谓“从于心”,就是寄情山水表现自我;“形天地万物”与“师法造化”是一个道理,就是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表现自然,表现自然就是表现自我;“变通之大法”强调在遵循法则的同时要懂得权变,灵活变化,变化才能创新,时代才能进步,最后一个命题是前两个命题的概括。因此落脚在第三章加以总结。

(一)师古而化

师法造化,也就是说学习自然是第一性的;师法古人,是第二性的。“师古而化之”,学习古人的绘画技巧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同时在师法古人的时候要做到取其精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学习古人必须要有所创新,艺术是时代的符号,时代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也要表现出时代的风格。在清初摹古盛行的画坛风气下,石涛提出的艺术观念为艺术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打开了一扇更加注重自身性灵表达的绘画之门,同时期的花鸟画家恽寿平,“尚古而不泥古”,创作了没骨花鸟的新风,对后世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二)具古以化

变通古今的要点是:求得本原,讲究权变。灵活而有持,博采而广收,化归一家。在艺术上,越是回归原始越能获得原动力和原生态,从而为原创性奠定基础。虽然古人可以超越,却不可以逾越,不可以绕过。学习前人的技法,作为立品的根据,也就是“具古以化”,但是学习古人的技法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向着自然的方向和自由精神的创造形成艺术自我。

明末清初,在画坛占主导地位的“四王画派”,在绘画中只求临摹不求创新,虽在笔墨技法上有所建树,但是从艺术创作的观念来说,仍然是泥古不化的。石涛并不反对学习传统,他非常强调绘画的创新,他认为学画是绘画的必经之路,不反对初学者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在他看来,前人的创作经验、技巧,只是自己学习的工具,后人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需要加以选用,才能革故鼎新、给予创作者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作品才能独具匠心。在石涛的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显露出古人的创作经验,他常常在山水画中使用干笔、淡墨、细笔,对景物的勾勒、皴擦,从而创造一种灵动飘逸的境界,这些都是受到了“元四家”风格的影响;而用湿墨在生纸上渗化,进而想要表现氤氲之气、烟云之境,这就与徐渭淋漓酣墨的风格相近。石涛其实反对的是完全照搬古人,强调艺术家要感受自然,勇于创新[4]。

四、结语

《画语录·变化章》主要论及了权与变;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师古人之迹与师古人之心的区别;艺术创造要借古以開今等观点。石涛的艺术主张与他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创作经验是息息相关的。燕京之行,是石涛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由此也使得石涛的创作理念发生转变,进而提出了“无法而法”的观点。在石涛“我自用我法”“借古以开今”“师古而化之”“师古人之心”的高声呼吁下,画坛众人亦纷纷进行艺术反思,重新将绘画纠正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不再将单独的笔墨趣味从绘画中孤立出来,而是回归到中国绘画的本源即“师法造化”上。

参考文献:

[1]石涛.窦亚杰,编著.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6.

[2]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65.

[3]唐迎春.《石涛画语录》变化章之浅见[J].美术教育研究,2018(5):44-45.

[4]米海鹏.石涛《画语录》中“画、法、化”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4(12):179.

作者简介:侯恩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石涛自我
销闲清课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