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武汉日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1-12-20王少洁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摘 要: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武汉日夜》将镜头对准武汉抗疫期间的普通人,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多条故事线平行叙事,并结合视听语言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武汉最真实的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其中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不仅要讲好中国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故事,更要讲好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小故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亦是如此。

关键词:《武汉日夜》 中国故事 叙事特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秉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带领全国人民一同抗疫,最终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成果。从2020年1月23日封城到2020年4月8日解封,被紧急按下暂停键的武汉历经七十六天终于恢复了城市原本的面貌。随后,国内以抗疫为主题的纪录片、影视剧也开始陆续上线,其中《武汉日夜》作为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由曹金玲导演执导,全长九十五分钟,于2021年1月22日上映。《武汉日夜》以普通人的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地讲述武汉抗击疫情期间的动人故事,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武汉抗击疫情期间最真实的一面,其不仅通过镜头记录下了中国抗疫期间最艰难的时刻,更是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传递中国抗疫精神。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成为中国在国际交往事务中的首要任务。纪录片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近几年讲述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国际传播事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纪录片是跨文化、跨语种、跨种族、跨国界的优秀文化载体,更容易被海外观众认可和接受、理解和认同,且已成为国外公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a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导致国际上对我国依然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够让国外更全面、更真实地认识我国,同时能够增强我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实力与声望。

一、平民化日常叙事彰显人文关怀

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处理国内事务上,还是放眼国际传播事务,中国一直以来都主张以集体利益为重,多从宏观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致使我国以往的大多数纪录片都选择从整体出发并且多采用宏观叙事的方式。宏观叙事的纪录片虽然能够展示我国的大国风采与大国形象,能够凸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壮丽的大好河山,但在国际交流中往往难以达到纪录片本身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宏观叙事由于其从整体层面与宏观层面出发的原因,往往给人一种讲大道理的感觉,放在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其不仅难以被接受与理解,甚至还会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读。要想扭转这些不良局面,中国必须转变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模式,转变为自己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方式。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逐渐开始脱离宏大叙事的模式,注重从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从话语主体来看,日常叙事的主体偏重于社会个体;在文本呈现方面,它更倾向于采用简单平实、生动形象的故事化表达,使传达的内容更具象、更平实。b类似《舌尖上的中国》《同“心”战疫》等纪录片的播出,也说明了中国纪录片的镜头开始转向社会中的小人物以及一些普通老百姓,透过他们的故事去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武汉日夜》正是采用了日常叙事的形式,将纪录片拍摄与采访的视角放在了新冠患者与患者家属、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者等普通人群中,通过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人群讲述武汉抗疫期间最艰难的故事。影片中分娩二十四小时之内被确诊的二胎妈妈王枫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丈夫左双贵在医院外数着日子等待妻子康复回家,面对采访镜头时他含着泪水讲到“她说我好想活下来”,为了见妻子一面,左双贵戴着好几层口罩站在医院楼下寻找楼内妻子的身影,直到窗口的王枫姣向其挥手时,他再也忍不住眼眶里早已在打转的泪水。患者李超在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得知自己的父亲、奶奶因为新冠肺炎抢救无效去世,并最终决定捐献父亲的遗体用于新冠病毒科学研究。这些都是武汉抗疫期间最真实最普通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刻画疫情期间的普通人物,并对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进行详细描述,更能够凸显处在最艰难时刻之下最细腻的情感,同时能够拉近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进行细节描写,医生戴着手套为患者剥鸡蛋、石长江病床旁放着播放孙子声音的录音机、医生在医院的墙上画满了加油图案以及七十六岁老兵从最开始需要医生用针管喂营养液到最后可以自己剥橘子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是在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彰显疫情期间的人文关怀。

二、多线性故事叙事传递抗疫精神

以往的国产纪录片大多采用说教的叙事模式,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呈现纪录片本身的内容。这种说教模式的纪录片,叙事方式主观性较强,显得枯燥乏味,其不仅不能在国际传播事务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甚至国内的观众也不喜欢看。

纵观国外所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往往能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观、全面地记录中国故事中的人物,真实地讲述故事中所发生的事。因此,国产纪录片应该逐渐借鉴国际化的创作手法与叙事方式,在西方注重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寻找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重新建构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增强纪录片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所谓故事化叙事,就是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对严谨的影片进行轻松化的处理,以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件呈现在大众面前,满足观众的试听享受,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c

《武汉日夜》主要采用了多条故事线平行叙事的方式,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讲述武汉抗击疫情、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影片以疫情爆发到抗疫胜利为一条完整的故事时间线进行多线性故事化叙事,从宏观上看,影片主要有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病患和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两条线;但从微观上看,则是由多个人物的多个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影片更具层次感。影片中以疫情为时间线讲述了不同人物所发生的不同故事,主要有“在家等待妻子王枫姣痊愈的丈夫左双贵”“失去父亲的护士长苏洁”“睡在车里的曹珊、涂盛锦夫妇”“援鄂护士田定远”“独自一人生产的李青儿”“听着录音机接受治疗的石长江”以及“自己痊愈后父亲和奶奶相继去世的李超”,等等,所有的故事都随着抗击疫情这条完整的时间线逐步推进,并在影片的结尾画上了未完待续的句号。

虽然武汉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但其中却有一部分人在疫情期间失去了自己最亲的家人。影片中既有等到妻子出院并为妻子买花的丈夫左双贵,也有去医院提取父亲遗物的李超;既有治疗痊愈出院的七十六岁老兵孟宪明,也有取下ECMO两天后去世的官爱玲,这种矛盾冲突的情节设计使得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无论是深夜穿着不合身防护服接送孕妇的志愿车队,还是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最后含泪将去世病人遗物送到家属手中的护士,都将中国抗疫期间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更是在向世界传递中国面对疫情时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三、视听化综合叙事丰富人物情感

纪录片中出现的叙事语言主要为视听语言,视听语言能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相互作用实现影片叙事和表意的两种效果。视听语言分为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画面语言包括镜头语言、色彩语言等,声音语言包括同期声、音乐以及解说词等。其中纪录片中最重要的叙事语言为镜头语言,镜头语言是纪录片拍摄的最原始素材,它能夠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影片故事,但同时它也需要经过导演的重新整合与创作,以便更好地讲述影片故事并丰富人物情感。当然,纪录片中色彩的运用也十分重要,色彩语言能够带给人最直接的情感刺激,能够让纪录片的画面更加丰富和谐,能够与观众产生视觉交流并影响观众情绪,比如红色代表热情阳光、蓝色代表忧郁悲伤、绿色代表活力生命力等。纪录片中多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镜头连接,蒙太奇是法文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最早属于建筑学术语,应用在影视领域中是指导演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分别拍摄很多镜头,再把这些镜头通过剪辑组织在一起,成为一段连贯有节奏的画面,这种画面的构成形式和手段就叫蒙太奇。d蒙太奇手法又分为叙事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

《武汉日夜》主要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法进行镜头的连接,通过平行时空下两条故事线的画面交替叙事丰富人物情感。影片中李超在酒店隔离期间得知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并做出捐赠父亲遗体供医学研究的决定,此时独自在酒店隔离并听闻父亲去世消息的李超与医院对其父亲遗体进行医学研究的医护人员形成了一组平行蒙太奇。其中在这一组镜头中导演还巧妙地利用了色彩语言突出人物特征与精神,在医院对李超父亲遗体进行医学研究的镜头中,有一组镜头是医护人员需要将李超父亲的遗体从停尸间中取出来,在这一组镜头中只有李超父亲遗体的橙色尸体袋还原了其本身的色彩,画面中的其他元素均为黑白色。通过这样的色彩语言进行叙事,更加突出了在疫情期间李超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决心以及在这种关键时刻遗体捐赠对武汉抗击疫情来说多么重要。影片在方舱医院患者出院后紧接了一个绿色草坪的镜头以及在武汉上空拍摄到的“最美天使”等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在讲述正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有着不畏严寒、永不放弃的抗疫精神才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也正是通过这些镜头展现了每一个普通人在抗疫期间内心的挣扎痛苦以及战胜疫情后的喜悦。

除了画面语言,影片中的声音语言也极为重要,《武汉日夜》在影片中保留了摄影师的呼吸声以及偶尔的交谈声,这些在以往影片中被称为重大事故的声音在《武汉日夜》中被导演保留了下来。《武汉日夜》是由三十多名摄影师近距离接触病患所拍摄而成的,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摄影师需要像医护人员一样进行层层防护,在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同时还要扛着摄像机进行拍摄与采访,导演选择在影片中保留摄影师的呼吸声,其实也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展现坚守在抗击疫情一线其他岗位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影片中李超康复出院时口罩戴反,随行摄影师焦急提醒李超的话语也被导演保留了下来,体现了每一位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时的责任心。

四、结语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武汉作为中国疫情重灾区,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下成功应对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抗击疫情期间展现出了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作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2020年甚至近几年之内的全球热门话题,以抗疫为题材的医疗纪录片成为当下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最好的方式。

在国际传播事务日益复杂的今天,国家形象成各国在国际交往事务中展现本国外交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讲好本国故事成为各国对外宣传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其中讲好中华儿女的故事不仅要讲好中国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故事,更要讲好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小故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亦是如此,要在全球抗疫中寻求与世界其他民族间的互相认同,努力寻找情感共鸣点、思想共同点、对话兴趣点,推动中国抗疫故事的对外传播由单向传递走向双向互动。e

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时我们要坚定中国自信,及时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通过讲述中国各时期故事的纪录片等方式不断向国际上传播中国最真实的声音。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加强话语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a 刘晶、陈世华:《“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的“中国叙事”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106页。

b 顾亚奇、王薇:《诗意·记忆·伤痕:纪录电影中的日常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94页。

c 晁红秀:《新世纪以来人物纪录片叙事特征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第22页。

d 王君睿:《纪录片〈风味人间〉叙事研究》,西北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第29页。

e 王昕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2期,第32页。

参考文献:

[1] 郭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J].传媒论坛,2021,4(1).

[2] 周子恒,贾景智.医疗题材纪录片对社会记忆的建构研究——以抗疫纪录片为例[J].中国电视,2020(11).

[3] 朱雯.作为“国家相册”的两类抗疫纪录片叙事创作研究——以《同“心”战疫》和《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为例[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20(4).

[4] 秦龙.电视摄像画面色彩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20,12(14).

[5] 吴侨.色彩的意义:电影画面里的色彩叙事[J].电影文学,2014(5).

[6] 申元东.浅析电影画面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研究——电影视觉艺术浅探[J].电影文学,2011(15).

[7] 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J].新闻界,2010(1).

[8] 雷雪晴.以情感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影像叙事研究[J].视听,2021(6).

[9] 左康茹.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闻传播,2021(4).

[10] 张小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对全球抗疫意义重大[J].北京教育(德育),2020(6).

作 者: 王少洁,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和实施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