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话语创新探析

2021-12-20王晨光

新闻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全媒体时代

王晨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央视《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从话语特点与陈述方式两个角度探索传统电视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形式转变以及特点,发现《主播说联播》栏目的主播从个人视角,运用口语化轻量级的语言对客观事实进行阐述,传递主流声音。该形式获得网民的一致认可,且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可以为传统电视新闻发展提供经验和视角。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主播说联播;话语分析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受众更加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传统电视新闻固有的宣读式播音风格失去了对年轻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因此,《新闻联播》也在尝试通过更新播音班底、主播流量化等措施创新新闻呈现形态与播报语态,以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巩固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阵地,提升网络影响力。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往传统的传播模式被打破,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角色的改变。换句话说,全媒体技术的引入促进受众角色的改变,作为主动参与者、内容提供者、服务享受者,被详细划分的受众相继涌现。[1]在全媒体语境下,结合新媒体的诸多特点和传统媒体存在的缺陷,学术界对电视媒体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次讨论,认为在当前传播格局下,应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摆脱单一媒体形式的软肋和发展局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融合式媒体。理论方面,近年提出了“媒体融合”和“全媒体”等概念,探讨未来电视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观点指出“电视依附的社会结构正在改变,这种改变,将使传统的单向广播式电视失去存在的基础”。[2]

虽然当下对于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改变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针对其内容生产方式、内容类型、内容涉及范围、内容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话语表述上的特点研究较少。本文从话语特点与陈述方式的角度,通过对文本的用词、语句、语段、人称、修辞等因素对当下讨论较为热烈的《主播说联播》栏目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电视新闻发展提供经验和视角。

一、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新闻话语分析

本文主要结合了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央视《新闻联播》自2019年8月24日入驻抖音到2019年10月20日抖音粉丝破千万期间,其衍生栏目《主播说联播》所有报道(共27条)进行话语分析。通过对话语文本进行宏观文本结构以及微观语义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文本内核与隐性倾向。

本文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栏目,其内容风格、话语表达上有什么改变?

为何《主播说联播》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大量受众的认可,其吸引受众的内核因素是什么?

《主播说联播》的话语模式是否具有规律性,是否可以为电视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指导意义?

(二)内容分析法

本文同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主播说联播》中视频内容的文本转录,对当日央视新闻联播播音稿的调取,统计短视频内容中的人稱、流行元素、修辞等要素,获得研究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筛选梳理与归纳,结合话语分析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

二、《主播说联播》中的话语分析

面对信息“快消”时代的冲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该栏目采用在《新闻联播》的摄影棚内以主播为主体进行竖屏拍摄、围绕当天重要的新闻事件或受众讨论度较高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说的形式,时长1~2分钟,每晚11:00以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契合社交媒体用户碎片化、浏览式的阅读习惯,又保证“日更”的持续性以培养用户黏性。[3]该栏目的形式是以主播通过个人角色视角来解读《新闻联播》中播报的新闻。从形式上看,该栏目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衍生品,面对的是与传统电视行业截然不同的传播环境,这种环境赋予了该栏目独特的定位与话语策略。

(一)语句分析——提升语言锐度

首先,运用了具有绝对性的词语。在“欧阳夏丹给香港蒙面暴徒送上一个忠告:小心到时懵圈”中,主播欧阳夏丹针对当天新闻联播中关于制订《禁止蒙面规例》做出评价。其直接表示“他们都蒙着面,目的就是为了隐藏身份,逃避刑责”,与新闻联播文稿中“公然挑战法律”是两个不同程度的表达。诸如“就是”等绝对性较强的词语很少出现在电视新闻中,但却可以作为个人评述存在于短视频栏目中。

其次,锐度的改变体现在对新闻事实进一步的解释上。如《新闻联播》只在单方面介绍了一场由香港市民自发的“共唱国歌、歌唱祖国”的快闪活动,并未做过多解释。而在《主播说联播》中则直接阐述该新闻的隐含意思,直抒观点,“暴力是他们的语言,而我用的是爱”。新闻评论型话语锐度的提升,可以更直接地传递情感,使内容更具感染力。

(二)视角分析——运用主播主观视角与受众产生共鸣

传统电视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的主播们只能基于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而《主播说联播》在内容创作视角方面做出创新,依托短视频平台,新闻联播主播可以发表个人观点与评论,一方面可以引发公众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如,对香港国泰航空的一些工作人员,主持人康辉说:“No zuo no die。”台湾地区政论节目称大陆人民吃不起榨菜,主持人欧阳夏丹笑着回怼:“宵夜的时间到了,要不,上点儿榨菜?”还有诸如“而我,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感受就是两个字,痛快!”“过去几个月,我看到有不少的暴徒上街打砸破坏……”等个人感受和经历。这些述评从主播的个人视角出发,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增强内容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三)词汇分析——网络流行词汇的使用更接地气

笔者统计,78.57%的《主播说联播》作品内容及标题中使用了流行词,例如:“李梓萌:这一通所谓‘电话’,美国又再强行‘加戏’”、“海霞点赞香港‘硬核’大爷:‘手’护香港,该出手时就出手!”,其中甚至不乏多次使用流行词。在如今信息接收碎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居高临下的传达模式和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很难得到生长于信息时代的一批年轻人的认可。年轻群体从出生就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其主观思维对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概念与从信息匮乏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年轻受众不甘于仅做信息的接收者,他们比其他受众群体更拥有主动选择信息的积极性。

网络流行语本就诞生于社会热点事件中,其本身也代表了网民的观点与认知。网络流行语除了可以带给受众趣味、娱乐,更深远的作用则是可以传达个人情感。《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栏目,它用年轻人更加感兴趣的语言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引发年轻人对公共话题的理解与讨论。

(四)修辞——借用修辞手法实现良性互动

根据笔者统计,《主播说联播》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为比喻(29.17%)、比拟(29.17%)、双关(20.83%)。现代修辞学不再仅限于演讲演说的范围内,在传播学领域,修辞也被定义为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将运用修辞的目的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劝服。通过比喻、比拟、双关等修辞,使客观事实性的内容起到象征作用,而在象征活动中,受众会不自觉的处于一种认同的场景中,从而达到共同行动的效果。其用于象征的大众化事物则可以作为辅助受众理解公共话题与主流意见的工具。

另一方面则是互动。通过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激发受众思考。这种经过受众揣摩后的观点更容易激发出网民的表达欲望,从而促进网民意见观点的表达与交流,除此之外再加上主播本人在视频发布之后与观众依然保持互动,从而营造出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4]

(五)《主播说联播》的叙述模式

通过对《主播说联播》话语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叙述模式如图所示。

主播针对《新闻联播》中热点内容的解读往往都是以口语化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从闲聊入题,如“你好”、“你知道吗”、“最近我听说”;逐渐加入具有思考意义的客观事实,如“生态文明建设”、“中美贸易摩擦”;其中也会有主播自己的情感表达,如“真是痛快”、“让人气愤”等;最后以轻量级口语收尾,其语言内核具有情绪引导功能,能够激发网民互动欲。在叙述表达过程中还穿插使用流行词语和修辞手法,一方面增加趣味性维持关注度,另一方面激发互动,提供进行评论交流的谈资。

笔者认为,《主播说联播》的这种陈述模式,非常符合萨提亚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提出的人类一致性沟通姿态。在这种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情景的塑造都需要进行关注。[5]“浅入浅出”式的交流更有助于塑造情感环境,除此之外主播对于新闻事件的自身情感态度的表达,也使主播与受众在短视频平台上建立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更容易被受众所认可。

结语

《主播说联播》作为《新闻联播》的衍生栏目,其拍摄场景是《新闻联播》的直播间,主播直接坐在其播报时的坐席上针对当天播报的新闻内容发表解读,录制当天的短视频。《主播说联播》栏目恰当运用情感传播策略,巧妙使用流行词与修辞,成功打破严肃刻板的媒体形象,以此重新挽回因收视率下滑而损失的舆论影响力。[6]在做到幽默、有亲和力、接地氣的同时,《主播说联播》仍严格要求自身内容的准确与规范。在内容选择与表述方式上也不像部分自媒体选用方言、不雅语言甚至是低俗内容,并没有舍弃《新闻联播》播音主持人庄重、规范的形象。

全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多种多样,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形式,针对某一特定类型制订一套固定内容生产流程显然是行不通的。《主播说联播》作为主流电视媒体栏目,是主流媒体未来媒介融合与创新传播的范例,其独特的内容生产体系与话语策略可以为以后主流媒体占据网络舆论阵地提供许多经验与启示。

注释:

[1]洪天辉,张春朗.传媒技术发展与广电受众角色变化[J].当代传播,2010(04):108-110.

[2]黎斌.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6.

[3]白岩.参与、延展与扩散:电视新闻的“跨媒体叙事”实践策略探析——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J].传媒,2019(21):68-72.

[4]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全媒体时代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