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幼儿园自主游戏优化的方向研究
2021-12-20梁娜
梁娜
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明确指出,在学前教育阶段设置相应的游戏活动,是适宜教学开展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使幼儿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经验。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与之不符,大部分教师对游戏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操作出现脱节,导致幼儿园区域自主游戏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与最终教学原则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
一、尊重幼儿兴趣需求,合理设置游戏区域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教师应当为其提供一个舒适、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可以快速熟悉接受,以便在参与区域自主游戏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因此,教师在设置区域自主类游戏时,需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认知特点、情感特点、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对区域自主游戏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制订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游戏。
在幼儿园选择合理游戏活动区域时,需要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根据幼儿参与活动需求和需要,创设具备特色的学习空间。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提出相应方案,为幼儿发展提供帮助。材料投放也要保证安全、环保、充裕等。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活动,使幼儿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增加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共同探索分析和学习知识。
对于幼儿园内不同班级的幼儿,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区域自主游戏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因年龄小,对教师和成人依赖性强,教师可为他们设置“娃娃家”等游戏活动区域,并提供玩具、娃娃等,以此有效避免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吵等问题。教师还可在相应柜子上张贴物品标记图,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过程中根据标识来进行物品分类。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形象甄别能力,可以根据物体表面属性进行分类。教师可为中班幼儿创设“喜欢的动物”等主题活动,将此类区域营造为神奇的动物园、森林等,使幼儿在不同的氛围内参与游戏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幼儿了解掌握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等,又可使幼儿体验和收获学习知识带来的乐趣。大班幼儿具备较强的探究欲望,已经可以探究分析知识中暗藏的因果关系,并能对事物进行属性分類。因此,教师可为大班学生设计“我要上学了”等区域自主游戏活动,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室、图书室、活动室等游戏氛围,在各区域中教师都可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不同区域内掌握和收获知识及经验。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积极性,也能较好增强幼儿学习能力。
二、丰富幼儿学习材料,激发幼儿实践欲望
在幼儿园内设置区域游戏活动时,材料资源是幼儿学习知识和收获经验的重要工具和资源。教师在设置幼儿区域活动目标、内容、方案时,都要以材料资源作为核心基础。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学习空间、提供充裕的探究分析时间、提供不同层次的趣味性活动材料资源等,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吸引不同阶段幼儿的注意力。
兴趣是幼儿参与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动力,教师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来开展游戏活动。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愉悦的情绪探究分析知识。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高,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探究后仍然得不到答案,则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筛选游戏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根据幼儿兴趣和爱好设置动手实践类游戏活动。比如,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创设生活区域,引导幼儿参与绕毛线等活动,来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中班幼儿,教师可设置扣纽扣、拉拉链等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幼儿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班幼儿,教师可提供系鞋带等技能类实践活动,通过幼儿参与实践体验收获的快乐,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随着幼儿学习水平和经验不断提升,教师还要对区域自主游戏活动材料进行补充、调整,将已经不适宜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材料及时更换,投入与幼儿生长发育相适应的教学材料,为提高幼儿发展水平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阶段为幼儿开展区域自主游戏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游戏与实际教学内容建立较好的连接。在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落实幼儿自主学习目标,以及为幼儿日常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设置区域自主游戏活动中,既要做好教育引导者,也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少干预、多鼓励、少急躁等,将游戏活动设置得更适合幼儿成才和发展,有效凸显教学的优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