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人民群众观点”的落实策略思考
2021-12-20邵清
邵 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民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人民群众观点”的主要内涵,如何推动学生认识、理解、把握这一观点,本文试图作一些探讨。
一、精读经典,把握原理的教学意蕴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只有读原著学原文才能悟原理。精读马恩经典原著相关篇目,我们可知: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等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的历史既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结合课标要求,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尤其要把握其中两个主要内涵:即“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
1.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强调,所谓创造历史是指推动历史前进,尤其是指推动历史发生质的变化,使历史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前进,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前进。
首先,劳动群众在社会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能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直至社会形态的全面变革。其次,历史上的人民群众即使是处于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思想束缚之下,依然通过世代相续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因而人民群众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力量。其三,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代表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正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一句话,创造历史,最典型的意义,就是实现社会的革命变革。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表述:“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118—119 页。恩格斯在评论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也说: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2.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
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普通个人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普通个人的素质影响着社会的面貌。人民群众的整体作用是由一个个普通个人的作用汇聚而成的。所以,人民群众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每个普通个人的历史。其次,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成熟了的历史任务的发起人。作为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由于自己的智力特点和性格特点以及在社会组织和事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使历史事变的个别外貌和某些局部后果,具有程度不等的个人色调,打上历史人物个人的烙印,并使其具有特殊的外貌概观,对历史事变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2]《马恩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33 页。
因此,精读经典原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两个主要内涵,有助于学生认识、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历史发展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引导学生正确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推动他们辩证地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
二、梳理教材,探寻理论的落实路径
“人民群众观点”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也是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历史观的主要依据所在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教学内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梳理现行的初高中统编教材,笔者觉得如下四个专题,是进行初高中一体化设计、有效落实“人民群众观点”的典型内容(表1)。
表1 “人民群众观点”与教材连接点
三、研读课标,初高中一体化分层设计
2017 版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将“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放在第三、第四水平等第上,主要突出唯物史观的运用和认识,具体说就是学生能够运用此观点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这个直接指向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为有效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可将“人民群众观点”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历史人物的解释和评价”两个主要内容,作如下释读与分层。
1.落实“人民群众观点”的学业质量水平的分层释读
其一,作为目标的“理解”,通常这样来界定:即,在重大历史特征及本质层面上的明白与通晓;在与学习时的情境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能用恰当的方式作出客观、准确的注解、表达,或客观、合理的诠释与说明。笔者认为,在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内容时,可设定的水平层次是:(1)识别哪些是推动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动力;(2)能够分析人民群众在变革中的作用;(3)归纳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二,作为目标的“评价和解释”,这一维度的“评价和解释”属于其中的综合应用层次,所谓“综合应用”通常这样界定:即,比较复杂和大跨度的迁移,进而有自己的见解。在对学习要求有所拓展或深化的情况下,与其他知识、技能、方法或价值标准重新整合、解决问题。它可以分为解释、想象和评价三个层次。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解释和评价”时,可设定的目标层次是:(1)依据提供的史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2)依据已有的史料和认识,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或心态;(3)依据已有的理解,形成对历史人物的正确的评价。
在以上的分层中,我们把目标层次分成三个水平:基本设定第一水平是初中学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第二水平是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第三水平是高中学生参加等级性考试达到高校的招生要求。
除了后区主产品出成受毛鸡只重的影响外,前区生产的副产品出成也受毛鸡只重的影响。从图5毛鸡只重对副产品出成的影响来看,随着毛鸡只重的不断增加,副产品出成逐渐降低。且从数据来看,只重在4.31×500g到5.91×500g之间,副产品出成降幅为0.36%,远大于主产品出成的增长幅度0.09%。由此可以看出,只重增大对于肉鸡所有产品的总出成而言是有降低作用的,出成的降低对于售价及企业盈利也将有一定的影响。
2.落实“人民群众观点”的教学建议
“人民群众观点”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两个维度。以下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例,依据分层目标,对如何突显“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提出教学建议。
水平一,了解汉武帝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认识这些措施影响和作用。
教学设计:
1.结合相关材料,出示《汉高祖时期诸侯国形势图》《汉武帝后期诸侯国形势图》等,介绍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刺史制度,认识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结合相关史料,出示汉画像砖《汉代讲经图》、海昏侯墓孔子衣镜等,联系战国荀子言论、秦统一思想等做法,讲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和作用。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使儒学影响深远。
3.结合相关史料,出示西汉五铢钱模具、汉代画像石等,讲述汉武帝后700 多年的海昏侯墓葬中2吨重的五铢钱等,简介汉武帝推行的“盐铁专卖、发行五铢钱”等举措。认识这些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财政,奠定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基础。
4.结合相关史料,出示表格《汉初至武帝时期汉匈和亲及匈奴掠边情况》、内蒙古单于和亲瓦当、青铜当户跪举灯等,讲述西汉建立后从“和亲”到“征伐”的政策变化,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的故事。认识汉武帝在军事上巩固大一统王朝、拓展疆域,维护边境和平,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本课设计运用图片、统计表格、文献、历史地图等多种渠道,为学生全方位展现了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的一系列新政策。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造就了一个军事与经济强盛、政治制度与统治思想成熟定型的时代,推动西汉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水平二,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理解汉武帝“文武之功”的作用与影响。
1.出示班固在《汉书.循吏传序》对汉武帝的评论,师生共同梳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主要史实。
2.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主父偃为什么能够和汉武帝一拍即合?“推恩令”的实行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多数诸侯的响应?汉武帝时代是不是所有诸侯都“推恩”了?从汉武帝所处时代的特征、背景、汉武帝自身处境等,认识“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中作用。
3.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以及其重要的影响,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不仅仅实现了思想上统一,而且儒家学说也成为古代统治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注入了儒学的文化基因。
4.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经略西域,除了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外,还带来了哪些意外收获?从而认识汉武帝的“武功”,不仅仅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而且开辟了古代中西交往的主要桥梁——“丝绸之路”。
5.展示汉武帝一生的四个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作为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他的社会地位、思想认识和具体处境不同,呈现出不同侧重点。
6.引入后世史家的观点:“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朝代结束而结束。”提问,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它对汉武帝的评论涉及到哪些角度?引导学生凝练理解汉武帝“文武之功”的作用与影响的视角。
本课设计通过史料教学,剖析汉武帝在位期间一系列政令颁布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在感悟这些政令对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汉朝“大一统”的积极意义,同时在教师示范下,学生习得运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水平三,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的评价。
1.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等视角,师生共同回忆汉武帝“文武之功”的主要影响和作用。
2.出示汉武帝的《罪己诏》、翦伯赞等后世史家对汉武帝的评价以及简介汉武帝谥号“武”的含义,拓宽学生认识、理解汉武帝的视角。
3.出示后世史家的评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后人由此将汉武帝的统治称为一个“时代”,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形成学生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本课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展现不同视角的材料,汇聚后世对汉武帝的不同评价,推动学生在分析、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综上,“了解汉武帝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认识这些措施影响和作用”为第一层次水平,是初中学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从时代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理解汉武帝“文武之功”的作用与影响”是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为第二水平层次;而“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的评价”为最高层次,达到高校的招生要求。只有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如此细致地划分和设计,方能真正地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