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的“双减”效应及对策
2021-12-20方颖
方颖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采取校内校外综合治理、全链条推进、系统性解决的做法,旨在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作为承担教育的主导力量,广大教师认为这一政策带来什么变化呢?笔者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群发放了问卷,得到教师们积极回应,共有19409位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教龄在10 年以上的成熟型教师占60%。
一、调查问卷与分析
关于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清楚,“双减”减去的是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但教学要求并不能降低,育人目标不能降低,故而实质上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要求提高了。相应从问卷中可见,87.33%的教师认为“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关注课堂效率”,63.71%的教师认为“要注重能力培养、简化知识内容”,58%的教师认为“要加强预习和反馈,教学中突出重难点”。
关于作业管理,面对“双减”实行怎样的作业管理是有效的?教师们认为应该“精选试题、减少作业布置总量”的占78.2%,认为应该“按学生能力科学分层布置作业”的占64.06%,认为应该“各学科协调控制总量布置作业”的占55.78%,还有52.74%的教师认为应该“课堂留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关于开展“课后服务”的作用,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学生有困惑及时请教老师”“在学校学生可以高效完成当天作业”“学生可以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关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站在学校办学的角度,认同“要加强家校联系、转变观念、形成教学合力”的教师最多,达到64.78%,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关注课堂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作业布置增质减量”“把课后服务落实到位”。
据此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目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强化教学管理,优化学习方式等环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在提高学习效率上下功夫;大部分教师对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的理解也符合“双减”政策的导向,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学校教育系统内能实现满足学生、家长对学生全面、个性、健康成长的需求。
但是,教师们对于各地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提出自己的顾虑,主要围绕着教师负担加重、学生在校时间增加、课后服务安排单一、亲子关系弱化以及处理家校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数据见图1。
图1
1.关于学生:“小学低学段孩子年龄小,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形成,‘双减’后课后书面作业一题都没有,难以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囫囵吞枣,缺乏基础练习和积累,学业质量会不会下滑?取消了单元考半期考,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平时知识的掌握,补偿性教学无法实施。”“学生待在教室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身体变差了,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山区寄宿制学校应该要与平原区学校进行区分,山区寄宿制学校本身就有午修与晚修,‘双减’后又多了午托与晚托,寄宿学生本应该用来锻炼身体、洗衣服洗澡的时间被完全占用,而且教师也得不到好的休息,有的老师上午上完课连午饭都没时间做,更不用提用餐了。而且非寄宿的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是直接就回家的,家离学校非常近,不存在需要等待父母下班接送的问题,家里基本都有老人看护。所以不要一刀切实施!”
2.关于教师:教师在校时间长、工作量加大,需要切实关注教师负担的增加和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有的学校让教师工作过度繁忙,每天加班到深夜,影响身心健康,希望为教师减负,教师才能有时间加强教研,精心备课,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也有家庭父母子女,教师在第一线服务,教师的家庭怎么办,尤其是双教师家庭,太难了!”“为了落实作业公示制度,一些学校要求教师每天上报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要求等,各级管理人员层层收集整理,耗费大量人力和精力。”“给教师提供足够的课后服务津贴”。
3.关于家长:某种程度加大了让家长依赖学校教育的程度,不仅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与伙伴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减少了教师的亲子时间,毕竟家庭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有教师说:“我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这里的家长很多是进城务工人员,丈夫打工或开店,妻子就全职在家。来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多是班级成绩后1/3 的学生,家长甚至发抖音庆祝,孩子在学校托管,自己去做美甲。孩子学习问题原本打电话给家长,家长还会面子上应付几句,现在是直接回怼老师,孩子作业也是在学校做的,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延时服务要明确规定是为真正有需要的家庭,而不是成为家长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借口”。“双减”是给孩子减负,不是给父母“减责”。
4.关于评价: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要配套改革,有教师直言“没有改变义务教育的评价机制,‘双减’的落实是会打折扣的”。
二、思考与对策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学校育人导向。“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力图当前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太功利、学生负担重、家长高焦虑、校外培训过热等不正常现象。
在实施新政策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是难免的,更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减”政策是有特定指向目标的,但要落实好这个政策,需要系统性统整相关要素。
1.因地制宜,指导“双减”政策平稳落地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的科学性影响着事业的成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目标,当前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双减”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上不能简单粗暴。
建议: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把握“双减”政策内涵实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科学制定配套机制,包括配套课后服务的经费、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同时指导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校本教研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作业设计和批改质量、有效实施课后服务等方面形成符合校情的管理机制。
2.科学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和专业能力
“双减”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在推进“双减”初期,当工作安排聚焦于关注学生负担减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时,对教师负担和压力的关注度明显不够。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任务多、范围大、时间长等特点,除备课、上课、课后批改作业等常规性教学任务外,还包括专业研修、集体教研、班级管理、学生安全、组织学生活动、专业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各种任务。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骨干教师与学校管理干部要面临着花费更多时间来推动工作的落实。教师群体面临巨大考验。
建议:“双减”要先给教师减负。学校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制度应做相应改革,例如,可采取弹性上下班制、增加课后服务绩效津贴、制定激励性考核评价制度等办法,关爱教师,切实减轻教师事务性工作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和教研培训,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业设计科学性、课后服务多元化方面为教师赋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3.积极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及管理
一所学校,最能表达其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的核心资源是学校的课程。因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也体现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课程系统是学校教育活动系统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程系统进行。今天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往往就决定了未来学生的素养知识结构;今天的课程格局,往往决定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因此,各校除了执行国家课程,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成为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必需。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建议:课后服务时段的活动课程,应该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辅导答疑,更需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或引进符合资质要求的校外服务机构,开发满足学生个性特长需求的校本课程,提供活动类、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统筹安排好学生在体育运动、探究活动和学科学习的时间,体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加强课程管理与评价,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4.正确引导,促进减量增质谋发展
“双减”不仅仅只是“减少作业量”,要减少的是对学习不适合的、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低效无用的机械性训练作业,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双减”其目的是全面维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议:学校要认真研读“双减”政策,加强教研集备等常规管理,通过教研活动,深耕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常规;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建设高效课堂,形成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各学科要协调统筹,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应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精准引导,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夯实课堂减负提质的主阵地。同时,要把以成绩为主的量化评价,逐渐转化为注重学生学习体验、能力提升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5.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胜任力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教育目标指向考大学,把“育儿”等同于“育分”,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培训。“双减”政策把孩子送回家庭,但许多家长无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要么完全托付给学校、要么听之任之、束手无策,在属于家庭的时间里,家长如何管、怎样教?为呼应“双减”要求,2021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边界,也指出了学校的责权。
建议: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家校教育的配合,努力创新实践,智慧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理解家庭与生命成长的本质,接纳不同家庭文化的意义,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发出各种家校共育的教育活动模式。引导家长、社区和学校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利用教育资源,为减负提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