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作业减负策略:变式训练

2021-12-20李慧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变式答题考查

李慧敏

(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三明 365001)

通常,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题多练掌握知识、课后通过教辅书布置作业继续巩固所学知识的题海战术,以此达到熟能生巧、自然而然掌握知识的效果。这让学生、家长陷于作业“题海”中,显然与当前“双减”政策背道而驰。那么,如何通过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来达到既夯实双基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呢?笔者认为,设计变式训练作业,是一条捷径。

一、进行变式训练的意义

1.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减轻学生不合理的、过重的作业负担,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在质和量上要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与社会实践,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2.有利于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

高考评价体系所确立的“基础性”的考查要求明确提出,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关注学科主干内容。从近几年福建省中考命题实践来看,试题注重基础性,以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基础,既减少单纯的知识识记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程度及整合能力,关注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是否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有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结果做选择题时选错答案,做非选择题时答非所问、逻辑混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变式训练,就能使基础知识内化于心,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

高考评价体系所确立“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在近几年福建省中考命题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试题全面考查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并突出了信息处理、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独立思考、新知学习等学科关键能力,着力渗透价值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学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思维品质,掌握学科认识方法,学会根据实际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科素养。[1]而从考生答题中可以看出,普遍存在获取和处理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能力较弱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既提高了复习效率,又将助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

4.有利于教学同向同行,教学相长

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考试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考试和教学良性互动与发展。2019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2]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对课标的研读,仅仅依靠教师参考书等辅助资料进行备课、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制定出的教学目标“一维抓不准,二维盯不牢,三维看不透”,未能将学习目标贯通各教学环节,不能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研读课标,依据课标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师研读课标,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教师理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计变式训练习题,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题、答题技巧,这样就能教学同向同行,教学相长。

二、变式训练模式

1.设问方式变式

设问方式变式,就是在不改变材料背景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设问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该主干知识。例如,2021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第28 题:

本题考查保护知识产权的知识。要求学生阅读新闻材料,提取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调动所学的时事知识和教材知识对新闻材料进行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地价值判断和意义评估,符合逻辑地证明自己判断的依据,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4]并进行法治意识教育。

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重“套路”轻“思路”,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造成学生在答题时不能根据时事材料的内容准确、完整地选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而是不看具体问题,该答的知识没答,却将错误的知识胡拼乱凑;同时学生缺少发散性思维,答题集中在某一知识点作答。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

(1)上述新闻材料说明了什么?(是什么?)

(2)结合时事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什么?)

(3)结合时事知识,请你为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几点建议?(怎么做?)

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教师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把原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答题时思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答题能力和准确度,又培养了学科思维。

2.答题角度变式

答题角度变式,就是通过改变设问的答题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审题能力,从而提高答题能力。例如,2021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第29 题:

本题考查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内涵的基础上,从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去分析、阐释毛相林的行为,考查调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综合阐释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师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不能就题论题,还要有跳出题外的心境。其实,本题除了可以考查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外,还可以考查责任、脱贫攻坚、向榜样学习等知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

变式一:结合材料,运用责任的有关知识,分析毛相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的意义。

变式二:结合材料,运用止于至善的有关知识,分析青少年向毛相林学习的意义。

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将知识与时政要点、社会热点相联系,将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综合阐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审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3.情境材料变式

情境材料变式,就是在平时的习题演练中教师替换情境材料,帮助学生归类答题的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提高解题能力。同样以2021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第29 题为例。本题从“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人物——毛相林的相关事迹中选取一定角度去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中,毛相林、张桂梅、张定宇、陈陆的先进事迹是不同的,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很多是共通的(如爱国、敬业、责任感等)又是相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设计这样的变式。

变式一:张桂梅

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辍学状况,张桂梅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公办全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 年来已帮助1800 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张桂梅坚守贫困地区40 多年,把全部身心奉献给深度贫困山区,而她身患多种疾病,常年受疾病的折磨。

张桂梅荣获“感动中国2020 年度人物”荣誉称号;是“七一勋章”获得者。

变式二:陈陆……

变式三:张定宇……

设计这样的变式训练,将众多零散的、看似毫无关联的时政热点有机联系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题海战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当然,变式训练的模式绝不仅仅只有这三种,笔者在日常实践中还通过参考答案进行变式,通过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变式,等等。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做变式训练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就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变式答题考查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挑战答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熊孩子爆笑答题集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