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高中课程建设与实施
——以宁德市高级中学为例
2021-12-20郭志东
郭志东
(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新时代新形势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包括思想品德、知识学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人文气质、劳动技能。[1]而学生要获得这些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还在于学校教育对于“五育”并举的落实。
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强调“五育”并举,但真正落实的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对教育的根本目标认识不到位,对培养什么人不明确,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而且教育不是消除学生的差异,我们要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教育不能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要坚持“五育”并举,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一所学校只有校长首先建立“五育”并举的观念,有落实“五育”并举的决心,努力建设“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并加以认真实施,才能引领学校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宁德市高级中学是一所由师范学校转制而来的市属高中,学校传承原师范学校素质教育的优良传统,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崇智、正心正行”的校训。经过20 年的发展,于2021年3 月晋级“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校注重课程建设与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让“五育”有抓手
“五育”并举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立足本校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进行系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所形成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2]可实现本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彰显本校特色,可让学校教育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宁德市高级中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是一个“站立的时代新人”,以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为核心。“头部”为德育,引领政治方向和正确价值观;“双足”分别为智育和劳动教育,通过提升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双臂”分别为体育和美育,通过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健全。每种“育”均包含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包括各学科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包括国家选修课程和本校自行开发的各类子课程。学校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我校“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整体架构见图1。
图1 宁德市高级中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校本课程按德、智、体、美、劳五大类细分出13 个子课程,子课程下共开设80 门,有的校本教材自成系列,如社会科学课程下闽东乡土文化系列包含了红色基因、畲族风情、海上明珠、故风建筑、廊桥遗韵、剪纸艺术等。每学期学校将80 门课程分两部分挂在学校选课平台上,让高一、高二学生自主选择,每门限定25人的上限,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授课班级。学校对这些课程进行动态管理,按每学年约10%比例更新很少学生选择的课程,做到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承担授课任务的除开发该门课程的教师,另外指定一名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位教师可以教授两门校本课程,每门课程都有2 至3 位教师可以承担授课任务。此外,学校会根据需要邀请共建单位的专家以及各行业家长代表来承担一些专业性课程的授课。
二、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五育”并举且融合
“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好之后关键在于实施,“五育”中的每一育,各自独立,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3]具体实施可以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是主阵地,我校每天安排7 节课学习国家课程,每天下午安排1 小时开展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劳动等。
1.德育铸魂。德育位于其他各育之首,起着导向作用。修德要立意高远,要突出德育时代性,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等教育中。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修德也要立足平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自律、学会自省、学会谦让、学会助人。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知、情、意、行的德育素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2.智育启智。当前普通高中正进入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阶段。学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大数据分析学情,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要强化实验操作,开放理化生实验室和探究室,以及其他各功能教室,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建设书香校园,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功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人文素养。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分层次校本作业,坚决克服重复机械刷题来提高分数,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3.体育健体。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有多次重要论述,强调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发挥“全国足球特色校”“省篮球传统校”,体育为省优质学科的优势,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采取“模块走班”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并掌握1 至3 项专项运动技能。健全体育锻炼制度,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组建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每年举办体育节和田径运动会,组织各班级间足球、篮球、“同心共筑魔力圈”等团体竞赛。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赋予学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经常组织体育文化征文、手抄报和体育摄影等比赛,来增强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感悟,引导学生将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应用到学习中。
4.美育润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在学生掌握必要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开设多个艺术类社团,每年举办“艺术节”,通过“美术、书法和手工制作”等作品展,“红歌校歌合唱、诗词朗诵、主持人及校园十大歌手”等比赛,充分发展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示美的艺术素养。
5.劳育增技。劳动可以树德、增智,也可以强体、育美。学校充分利用劳动资源创新劳动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开展模型设计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志愿服务和家务劳动等。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组织学生到银行、地方税务局等单位观摩交流,撰写职业体验活动感想。在后山开辟劳动基地,指导学生种植瓜果蔬菜,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满足。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育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三、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让“五育”并举有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明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五育”并举下的学生评价,应当开展“真实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观察、记录、分析,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档案袋包括学生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记录、自我评价的记录、教师的指导与评价的记录。[4]教师根据学生成长过程档案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学校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对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省级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宁德市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按照发展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劳动素养“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思想品德重点记录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参加党团社团、主题班会等情况。学业水平重点记录学生参加各类课程修习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以及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等情况。身心健康重点记录学生参加每天1 小时体育锻炼情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以及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成果等。艺术素养重点记录学生参加《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测试的结果、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与成果等。社会实践重点记录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情况。劳动素养重点记录学生参加校园卫生保洁、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等情况。学生定期上传“六个维度”内容以及典型案例材料等方面的数据,每学期末由班主任进行审核,学校予以公示。高中毕业前,班主任指导学生撰写自我陈述报告和典型案例材料,并撰写简要评语,指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
总之,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新时代,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