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不同职业暴露因素工人肝功能异常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20黄大敏黄洪波农小玲庞雅琴
黄大敏,黄洪波,郭 蕊,黄 磊,农小玲,庞雅琴△
(1.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百色 533000;2.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百色 533000)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部,煤炭开采、金属冶炼、火力发电、电解铝、石油化工、家居建材、家具制造等企业较多,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均可对肝脏造成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变化。为了解百色市职业工人肝功能状况及可能导致工人肝功能异常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健康监护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百色市11 106 例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百色市职业健康体检机构收集百色市2019年1~12 月不同用人单位在岗职工的个人基本资料及职业健康检查数据资料。纳入标准:(1)接害工龄在半年以上;(2)入岗前健康体检肝功能未见异常者;(3)无肝病史、无肝毒性药物服用史。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影响肝功能的疾病,如脂肪肝、肝癌等;(2)服用有影响肝功能的药物史;(3)接受过肝病治疗后肝功能正常的工人;(4)检查项目不完整、信息填写错误、无接害时间的对象。共纳入研究对象11 106例。
1.2 方法
1.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现场调查与职业健康检查同步进行,由经过培训的护士统一询问,收集工人的一般状况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接害因素、接害工龄、既往病史、烟酒史等。
1.2.2 职业暴露分类 根据行业特点及不同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对工人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职业暴露分类:(1)其他粉尘暴露;(2)铝粉尘暴露;(3)煤矽尘暴露;(4)锰及其化合物暴露;(5)氟化物暴露;(6)有毒有害气体(CO、SO2、NOX)暴露;(7)苯及苯系物暴露;(8)溶剂汽油暴露。
1.2.3 监测指标判定标准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 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1]。所有检测对象需进行空腹采血,采用抽取静脉血的方式进行肝功能的检测,肝功能测定的指标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和总胆红素。以上指标的判定如下:ALT临床参考值0~40.0 U/L,高于临床参考值则为异常;AST临床参考值0~40.0 U/L,高于临床参考值则为异常;GGT 临床参考值0~50.0 U/L,高于临床参考值则为异常;总胆红素临床参考值为3.4~17.1 μmol/L,高于临床参考值则为异常。以上指标任一指标高于临床参考值则认为肝功能异常[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工人基本情况
共纳入研究对象11 106 例,其中男9 043 例(81.42%),女2 063 例(18.58%)。年龄19~69 岁,平均(37.37±8.77)岁。接害工龄0.5~40年,中位工龄5 年。体重肥胖476 例(4.29%),吸烟人数3 075 例(27.69%),饮酒人数3 454例(31.10%),其他粉尘暴露人数最多,为2 340 例(21.07%)。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信息,见表1。
2.2 工人肝功能异常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11 106 例研究对象中,肝功能异常人数1 013例,异常率9.12%,其中男、女异常率分比为10.6%和2.6%。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接害工龄、体重指数(Ibm)、吸烟、饮酒、接害因素的工人肝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肝功能异常情况及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工人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肝功能异常为因变量,将年龄和性别作为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以表1 单因素分析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各变量进入模型选用逐步法,进入方程的标准为0.01。变量赋值,见表2。
表2 变量赋值表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龄越长、肥胖、吸烟、饮酒、接触锰及其化合物、氟化物、有毒有害气体、苯及苯系物、溶剂汽油与职业工人肝功能异常高风险相关(OR>1,P<0.05),见表3。
表3 研究对象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百色市职业工人肝功能的异常检出率为9.12%,提示百色市职业工人存在较大肝脏疾病健康风险。用人单位应当履行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密切监测工人肝功能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工人职业暴露风险。
在影响职业工人肝功能的多因素分析中,在不同接害工龄中,与接害工龄<1年相比,接害工龄1~9 年、工龄10~19 年、工龄≥20 年的职业工人肝功能异常风险更高(P<0.05),由于接害工龄越长,工人暴露于职业有害因素的时间越久,增加了暴露的健康风险,导致肝脏损伤的风险更大。在不同Ibm 的职业暴露工人中,与体重正常的工人相比,肥胖的工人肝功能异常风险更高(P<0.05),这可能与肥胖工人的脂肪肝患病率升高有关,而脂肪肝与肝功能临床指标异常高度相关[3]。本研究显示,吸烟、饮酒与工人肝功能异常高风险相关,而以往的研究也充分证明吸烟、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本研究结果与黄瑶等[2]研究结果类似。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与接触其他粉尘的工人相比,接触到锰及其化合物、氟化物、有毒有害其他、苯系物和溶剂汽油的工人肝功能异常风险更高(P<0.05)。这可能与毒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研究显示,上述这些职业性有害因素进入人体后,会对肝实质造成破坏,导致肝细胞出现损伤效应肝功能异常,这与国内有关行业中职业有害因素引起肝功能异常的报道相一致[4-12]。
综上,建议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对产生职业危害的相关行业加大监管力度,督促用人单位增强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加强劳动者入岗前、在岗时、离岗后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患者。此外,建议对劳动者本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促进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以降低自身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