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与日常教学的联系
2021-12-19肖瑞丽
肖瑞丽
师德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建立并强化师德建设与日常各学科教学的联系,将有利于教师努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
一、立足课程实际,构建师德建设管理体系
要立足课程实际,强化教师的读书习惯。学校每学期都要给教师们准备一些工具书、德育方面的书、业务理论书。目的是将师德建设与课程实际相结合,培养教师树立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职业精神。教师每读完一篇,都要写出学习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每学期结束时根据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分别给各位教师打分。并在绩效工资的德项考核中以分值的形式具体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年级、年龄实际,让教师关注学生每一天学习、探究、成长的过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各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关爱与悦纳集中表现于教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欣赏与鼓励,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習热情。学生有充分的参与与展示机会,课堂有师生真诚的帮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
二、以课堂为核心,制定师德建设考核机制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所以,学校首先制定师德建设考核细则,规范教师的言行。教师必须用良好的修养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很好地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各科课堂日常教学之中去;教师要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去思考、去分析哪种方法是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方式,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去驾驭课堂教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自我良好的师德素养作用,以课堂为核心载体,深入学生生活;教师要有独到、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耐心,更不能因为学生接受慢、学习差就看不起学生,放弃、体罚学生,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小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提前树立起良好的团队精神,更好地去健康成长。教师要注重以师德的标准衡量自我,在课堂上力求创新,在教学环节探索出新做法、新模式,更好地塑造培养教育学生。
三、关注学生发展,深化师德建设内涵
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教师上课要有依据,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效果。老师在上完每一节课之后,及时写出教学小结,并且要求在每节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教案后面,写出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存在的好的地方(值得发扬、坚持的地方)与不好的(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不切实际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来的地方)问题: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成功在哪里,漏洞之处在哪里,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今后如何改正等。在贯彻“双减”中,打造学生的精品作业。要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温馨批语,作业要做到少而精。批语要有针对性,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作业评语千篇一律。让学生拿到作业能明白自己的作业优势和不足,当家长看到孩子作业时,能够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学会,需要进一步改进。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根据作业的批改质量,评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师德建设与日常各学科的联系,将最大程度深化师德建设的内涵,促进教育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