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转化路径研究

2021-12-18彭筱媛吴明泽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彭筱媛 吴明泽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大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动力,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推进地方红色资源及其精神文化成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东北抗联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0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究项目“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编号:DGYZ 2021-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筱媛(1994—),女,硕士,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组织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吴明泽(1994—),男,硕士,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红色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东北三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以“龙江四大精神”为核心的本地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能力,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以“龙江四大精神”之首的“东北抗联精神”为例,对东北三省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走访调查,并对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及了解程度,方便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育实践工作。

二、地方紅色资源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社会文化氛围不高,缺乏支撑

提到抗日战争,最为人们熟知的军队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最为人称道的精神就是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精神却鲜为人知,即便是东三省当地群众,也是比较陌生的。本研究通过对东三省群众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地抗联精神弘扬保护现状以及地方民众对于抗联文化的了解情况,共收回有效样本684份,其中东北区域当地居民占比79.53%,18~30岁年轻人占比64.04%,中共党员占比18.57%,共青团员占比59.94%。在“您对东北抗联的了解程度”的一问中,选择“比较了解”及“了解一些”的受访民众占74.7%,但在“抗日战争持续时长”的问题中,61%的民众回答错误,“认为是8年”的占比39.47%,“认为是12年”的占总数的17.98%,“认为是6年”的占比3.51%。由此可见,民众对于东北抗战历史的了解极度匮乏。

作为“龙江四大精神”之首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艰苦、最令人动容的重要篇章,是广大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和信仰源泉,但东三省各地区在资源利用、协同联动、宣传教育和群众普及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首先,政府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出台宏观层面的弘扬学习方案。2011年5月,国家出台《全国弘扬延安精神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全国上下开展学习,自此延安精神走入千家万户,但至今,各级政府均未出台或推行过有关“东北抗联精神”的学习教育方案。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各行各业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习范围主要集中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聚焦本地区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方面仍然较为欠缺。

其次,各部门缺乏协同联动,未将资源有效整合,面向普通群众的宣传普及不足,教育范围受限。各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客流量主要集中于寒暑假及重要历史节点,日常参观人数不多,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及高校社会实践团队参观为主,群众自发性参观较少,大部分群众对于东北抗联的认识主要源于书本及影视剧。红色教育基地同质化也较为严重,普遍缺乏特色,展示形式陈旧,多以图文展板、实物展览、雕塑、场景还原为主,缺乏科技创新、交互设计和沉浸体验,部分地区讲解服务缺失,或讲解服务收费过高,导致普及不到位,未能将教育作用最大化。

(二)高校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本研究从大学生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了解及价值认同、东北抗联精神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的运用情况等多角度,对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910份,其中中共党员占比11.74%,共青团员占比80.62%。

在对“您觉得学校开展抗联文化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问题选项中,60.13%的同学认为“课堂创新性不高”,64.23%的同学认为“抗联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较少”,53.05%的同学认为学校“挖掘抗联文化教育价值不足”,45.18%的同学认为“职能部门不够重视,工作流于形式”。

抗联精神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精神支柱,却在本土高校课堂教学中运用不高,学校缺乏相关教育和宣传。即使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党课、团课中有所体现,但内容较少,且普遍局限于理论宣讲,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形式,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收,难以引起共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2]。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多为响应上级特定节点的工作要求仓促推进,各部门在开展活动时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做到“上下一盘棋”,活动开展往往具有集中性、突击性和随机性,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活动同质化严重,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入挖掘,无法真正触达人心,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疲于应对,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3]。

三、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系统化建设,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红色文化学术交流、培训学习,设立地方红色文化学习教育专项课题,鼓励思政干部参与研究,以红色文化武装头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专任教师、教工党支部书记等的理论素养。高校可组建东北抗联精神讲师团,利用公开课、思政课、报告会、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助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入脑入心践于行。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高校可以地方红色文化为题材,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借助当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行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深化入党、入团启蒙教育。高校可依托地方红色文化,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学会、大学生红色骨干培训班等,将抗联精神融入青马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对象培训班、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中,引导学生思想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跟随先辈脚步,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4]。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高校应设立入党积极分子积分制管理机制,将红色文化培训学习、实践活动、内容创作、理论知识掌握等情况记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范围。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和历史知识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课程及考试范围内,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也对抗联精神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员培养和日常管理。高校可组建抗联精神学生宣讲团,下沉到班级、党团支部,以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形式,带领身边的同学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以此培养广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立旗帜、树担当,激发学生党员责任意识,践行使命担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二)常态化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一方面,高校应抓牢课堂教育主渠道,将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专题教育,同时,可邀请校内外专家,与省委市委党校、史志办同志合作,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类精品课程,组织系统性的学习。一方面,高校应探索红色文化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注重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建设,与省级范围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联合打造社会实践基地、情境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构建现场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學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利用节假日统一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宣誓、党员党性教育等环节从教室移至现场,开展体验式情景教学。高校应将抗联文化纳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高校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增强课堂活力与参与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创新性建设,构建全方位宣导路径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触信息途径多元,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地方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宣传和影响力,融入时代特色,构建全方位宣传引导路径。学校在传统线下教学的同时,应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高校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基地资源进行内容创作,联合信息学院师生、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创新,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信息可视化等计算机技术,构建地方红色资源数据库、3D数字地图,开发红色文化虚拟展厅,设立线上课堂,结合立体成像、VR电影,实现红色文化的直观形象表达,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高校可利用微信平台,构建红色文化专题模块,策划红色文化教育系列专题,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将红色文化根植学生心中,开通红色文化在高校大学生之间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渠道,引导组织学生创作红色文化网络作品,打通多元主体、多样方式、多维沟通的开放式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四)自主性建设,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整合同质性活动,打造高质量品牌活动,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活动性参与性强且直观生动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年轻人的“打开方式”吸引学生。学校可开展“我是主讲人”“红色半月谈”等活动,组织学生诵读红色经典、聆听红色歌曲、观看红色影片、分享读书体会;邀请抗联英雄后代开展座谈分享,以革命故事、抗联英雄为蓝本进行文艺创作,以朗诵、话剧等形式,将地方红色文化搬上舞台,让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人和红色故事的讲述者。

(五)协同性建设,联动社会资源开展合作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为更好发挥地方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需要联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资源开展合作教育。2021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东三省应以此为契机,立足本地红色文化,开展学习教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组织红色文化活动,创作优秀文化作品,推动以东北抗联精神为首的龙江四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首先,地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需要上升到顶层设计,政府应出台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整体方案,各省市地区细化推进,贯彻落实,推进东北抗联精神学习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东三省教育厅、文旅厅、商务厅、科技厅、广播电视局等多部门可以联合推进,实现东北抗联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教育、宣传和互动。其次,各级政府可以整合资源,开发红色宣传教育线路,实现片区共建共享[5],逐步实现市内至省内,省内至东北区域抗联资源协同联动。红色教育基地应立足本地区文化,打造品牌特色,丰富英雄形象内涵,深入挖掘背后故事,展馆之间可开展联合展出,拓展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广度和深度,红色基地中的实物资源、讲解员及专家学者等,可以下沉至社区、高校等基层进行现场教学,使广大师生群众有机会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抗联精神和历史,深化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春花. 红色资源在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2] 符妮娜,李明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J]. 长江丛刊,2021(03):122-123.

[3] 高志辉,豆学兰.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新西部,2021(Z1):125-127+130.

[4] 钮梅玲.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创新举措初探[J]. 中外企业文化,2021(02):180-181.

[5] 于春梅,马艳萍,潘贺男. 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的共建共享[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177-180.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利用会宁本土红色资源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