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辑笃行,赓续传奇

2021-12-18高鸿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港改革

高鸿

2019年9月25日下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温州龙港市召开大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浙江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别献礼。

历史,在这一瞬间穿越了浩渺的时空隧道——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瓷碎片;商周时期人类活动逐渐频繁,自宋、元以来不断发展,人文荟萃。

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当地民众奋起拥随,不屈不挠。

时光飞驰,进入近代以来,这里民众临江而居,以捕鱼为生,形成一座座小渔村,隶属平阳县辖制。1981年10月,平阳和苍南分县,千头万绪,百废待举。由于新县城灵溪过于破败,苍南县委和革委会都暂时设置在平阳县城。1982年4月,经温州市政府批准,建立苍南县沿江港区(后改名龙江港区)。

1983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建镇初期,龙港由5个小渔村组成。1984年,时任苍南县钱库区区委书记的陈定模主动请缨任首任镇委书记。那年6月,骄阳似火,陈定模扛着棉被,拎着一网兜盥洗用品,从钱库坐船去龙港报到,带着8名干部和从河底高村借来的3000元钱,承诺在还是一张白纸,但拥有港口、交通优势的龙港探索出一条发动周边先富农民进城投资、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1990年开始,龙港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迅速提速,中流击水,踏浪而歌,先后推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先后被列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镇、温州市“三十强乡镇”榜首、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小城镇”试点,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城”“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实现第二次跨越,完成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蝶变。2000年以来,龙港致力于探索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先后建成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项目,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完成从产业城到现代化新城市的第三次跨越。2018年,龙港以高分通过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验收,成为全国唯一镇级试点优秀单位。

2019年8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龙港以其传奇的发展浴火蝶变,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至此,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的龙港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跨越,成为十八大以来全国首个镇改市,全国唯一一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域,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开改革之先河!

蝶变——龙港模式

对浙江并不陌生,特别是杭州、湖州、绍兴等地,不止一次去过。然而南边的温州却从未莅临,新贵城市龙港更是第一次涉足。

9月的北方已秋意渐浓,凉风习习。到达龙港后发现天气依然炎热。两边高楼耸立,住宅密集。据说18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46万余人,这对于我们那些数千平方公里县域只有十多万甚至几万人的内陆县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习惯了晚饭后去河边散步,想来这里的河也是静悄悄的,岸边或有路灯,斑驳的树影跌落江中,秋虫阵阵。桥上车过处,灯光摇曳,打破江面的宁静。有夜釣或漫步者,构成小城的日常风景。

然而到江边才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它有一个霸气的名字——鳌江,乃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龙港人的母亲河。三十多年前,这个城市就是在江岸五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孵化、成长、壮大起来的,因此,鳌江也是龙港的摇篮。

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书“外滩公园”几个大字,令人想起上海的外滩。跨上石阶,正是华灯初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流动的风景,满目绚丽,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恍若来到一线城市。一桥飞跨南北,宛若彩虹跌落江中,承载着龙港人的梦。江边行人如织,或自娱自乐,对麦演唱;或翩翩起舞,英姿飒爽。江岸是璀璨的灯火,随着灯光变幻,江水如同流动的五彩池,赤橙黄绿紫,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徜徉江边,如同漫步在十里画廊,移步异景,令人眼花缭乱。见过广州珠江夜景的烂漫,杭州钱塘江夜景的旖旎,重庆嘉陵江夜景的斑斓,上海黄浦江夜景的魔幻——然而这里是龙港,一个刚刚在两年前撤镇的县级市,拥有如此冷艳的夜景,不能不令人十分惊羡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夜景亮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好展示。夜幕降临,来往于城市的街道,品味城市的韵律,璀璨的灯光亮化无疑是城市风情的最佳体现。“评价一座城市美不美,白天看绿化,夜晚看亮化。”一座城市的照明就是一张鲜活的展示名片。璀璨的灯光不仅照亮了你我回家的路,也扩展了城市的空间,靓丽了城市的形象。

夜幕笼罩下的龙港,像一群盛装出镜的少女,蕙心兰质,魅力四射,充满青春活力。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温州南部,曾流传一句民谚:“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流过,不见人住下。”方岩下是龙港当地人习惯上的叫法。这个渔村被一片荒凉的滩涂包裹着,几栋破旧瓦房夹杂在连片的茅棚中间。

1984年6月,当陈定模背着行李满头大汗来到龙港时,映入他眼帘的除了几条破旧的渔船,放眼望去,荒草丛生,沟壑纵横,灯不明,路不平,水不清。

镇政府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方岩下村的江滨饭店。江边低矮破旧的棚屋透着一股腐臭气息,了无生气,只有江风呼啸,灌满了整个龙港。当时,整个镇只有5000多人,9位干部。面对一张白纸,满目苍凉,陈定模陷入沉思。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把卖地变通为收取公共设施费(级差地租),规定谁投资谁受益,并将龙港规划内的地分成6个等级,进行土地出让,解决了资金问题的困惑。

摆在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没人。在当时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想进城,只有当兵、读书、招工三条路。农民出身的陈定模,一直梦想着改变农民的这种命运。他想,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怎么个解放法?必须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为吸引农民进城,龙港镇决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以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按非农业户口统计”为依据,规定凡在龙港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镇,并率先尝试将土地有偿使用权向农民开放,从而解决了人口问题。

龙港发展的每一步都烙刻着改革印记。

建镇之初,县委书记胡万里在龙港召集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的区委书记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加快龙港建设步伐。胡万里态度明确:“龙港建设,别指望县里给多少投资,苍南刚从平阳分出来,百业待兴。今天请‘三路诸侯’来,就是出主意、想办法。”会场一片寂静,胡万里将目光投向了陈定模,让他发表意见。陈定模胸有成竹地说:“县委真的要把龙港搞起来,靠计划经济的思维不行,靠国家投资不行,唯一的办法,人民城市人民建,现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出现了不少‘万元户’,动员到龙港投资就可以了,我建议金乡、钱库、宜山三个区,每个区在龙港建一条街。”县委书记沉思片刻,觉得这个思路切实可行,要求干部立即行动,动员“万元户”到龙港投资。

1984年6月,龙港扩区扩镇,划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乡归镇管辖。7月,《龙港对外开放的决定》发布,公布八条政策,提出“谁投资谁受益,谁出钱谁盖房,鼓励进城,共同开发”。12月,龙港镇发布了“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的政策。

陈定模开始各方游说,苦口婆心,动员老百姓进城投资。他说到龙港镇可以给城镇户口,批地盖房,开公司,办工厂……大家听后眼前一亮,结果不到一个月,就登记了九百多户。

1984年12月31日,首批登记建房交款的最后一天,一包包现金在简陋的镇政府“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里堆成小山,原本认为千难万难的“造城”变得势不可挡。

1985年1月,龙港镇率先公开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创全国土地改革之先河,令人瞩目。1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龙港镇发动群众集资建镇》的报道,编者按称“龙港镇仅一年多就兴旺起来,这种建设速度实在令人振奋”。龙港镇由此开始迅速成长。是年,龙港镇迎来“造城”最高峰。当时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每天1万多人上工地。资料显示,到1987年,龙港进城农民达6300多户,集资投入2亿多元,建成区102万平方米,人口3万多人,初具城镇规模。

从渔村方岩下建设成被叫作“龙港”的城市,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据英国城建权威鲍尔的研究表明,英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代新镇,大多数花了至少20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达到预期的规划。用陈定模的话来说:“龙港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神话。”

1993年,在104国道钱仓路口,龙港竖起了由时任国务委员王芳题写的“中国农民第一城”牌匾。龙港以中国第一农民城的身份,从此载入中国史册。

建镇之初,龙港向县政府提出获得与县同等的审批权限,最终,县企业局、工商局、公安局、计划经济委员会等八个部门的章归并为县计划经济委员会一个章,龙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自主权,但到1990年前后,这些权力基本被收回。得益于此次放权,龙港工业产值占全县的比重从1984年的1.4%提高到1990年的28%。1995年,人口占苍南县12%、工业总产值占34%的龙港被国家十一个部委列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获得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建立起浙江首个镇级金库。

2002年,中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龙港礼品展区开幕式上,龙港“中国印刷城”授牌;2003年9月,凭借实力雄厚的礼品业产销基础,龙港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礼品城”,再获一张“国字号”金名片。加上“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落户,短短几年,龙港拿下了4张“国字号”金名片,合计年产值超过百亿,“农民城”正式向“产业城”跨越。

如果说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那么龙港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试验田。

2009年,温州进行强镇扩权改革,龙港作为试点之一,扩充了土地使用、财政支配、行政审批、事务管理“四大权限”,并建立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两年后,龙港入选浙江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进一步在地权、财权、事权等方面探索配套政策。

“几轮扩权一定程度上对龙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不稳定的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大镇发展自主权不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上述报告指出,必须给予龙港更大的自主权,通过制度变革赋予其稳定的权力,“撤镇设市”是根本之路。

2018年,苍南县政府官网资料显示,龙港下辖14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辖区面积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万。2018年,龙港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总收入占苍南县的40%,达24.6亿元。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排名中,龙港列第17位。

由于龙港镇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体量急剧扩大,镇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显然无法适应,“小马拉大车”现象十分突出,为此进行过多次改革探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以强镇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成为龙港镇发展的刚需。

龙港镇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史,改革伴随着龙港镇发展的全过程。1995年,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确定龙港镇为全国57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并于2007年在龙港镇召开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这次改革力度很大,对龙港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批復全国64个地区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其中,龙港镇是全国第一批仅有的两个镇级试点之一。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县政府所在地特大镇设立为县级市的政策,龙港镇借此东风申报设立县级市,最终梦想终于成真。

“滚滚龙江,逐浪高,勇立潮头。破樊篱,力排众议,敢写春秋。三十年鞠躬尽瘁,半生情夫复何求。曾记否,昔日小村落,尽高楼……”2018年农历正月初四生日这天,陈定模作了一首《满江红·八十寿诞感怀》,直抒胸臆。

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镇,从镇到市,龙港人靠着敢为人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

从“改革之城”到“创新之市”

一场秋雨过后,龙港驱走了几分炎热,海风习习,蓝天如洗,变得非常舒适。徜徉在大街上,看两旁花红柳绿,一幢幢气派、漂亮的高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星级宾馆、商务CBD中心、商场、医院、学校……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座未满两周岁的县级市。两岁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初出茅庐,尚在发育,然而,龙港却已羽翼丰满,凌空展翅,开始俯瞰大海,凌空翱翔了。

地图上看龙港,鳌江如同一条巨龙蛰伏在大东海的怀抱,蛟龙出海,蓄势待发。这个年轻的县级市,是中国目前首个不设乡镇或街道办的城市。龙港下辖9大片区102个社区,据资料介绍,当前的龙港,已经在全域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宅基地全域流转、未来乡村建设、控规全覆盖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推动全域城市化、农村社区化和就地市民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下一步,龙港将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的活力优势,迭代升级温州模式,打造一座人人创业、创新的产业之城、创新之城,让龙港百姓在充分就业中增加收入,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窗口。大海熏陶了龙港人博大、包容的胸襟,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品格,以及追逐财富创造财富、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铸就“敢闯敢试、创新创业、重理重义、开明开放”的龙港精神。

从“改革之城”到“创新之市”,龙港人高举只有创新才有突破、才有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大刀阔斧,匠心独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龙港撤镇建市后,引起全国高度关注。龙港人在度过短暂的兴奋和喜悦之后,发现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将面临更多挑战,前进的每一步都十分关键。撤镇设市后,老百姓更关注教育、医疗、社保、个人信息变更等民生问题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何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政府有关领导做了明确答复,认为推动龙港撤镇设市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撤镇设市后,龙港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谋划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完善功能配套和服务设施,让优质资源尽可能覆盖更多群众,致力将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贯穿在撤镇设市工作全过程,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起点,新征程。龙港人夙兴夜寐,脚步匆匆。

绘制蓝图:

“一区五城”,打造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城市,力争到“十四五”末,龙港全市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省前列。“一区”就是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是龙港今后发展的总目标。“五城”即打造活力创新城、高端产业城、现代智慧城、幸福宜居城、平安善治城。

改善民生:

确保每年新增公共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在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方面,龙港将推进全域城镇化,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推动新老城联动开发;优化内外交通路网;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工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城乡环境改造力度,实施主城区“大建大美”,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和“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改革:

持续推进“大部制”改革,精简机构,简化流程,降低老百姓办事成本。加强改革攻坚,紧扣“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12字改革要求,以行政管理、基层治理、城市管理、营商环境、“两个健康”、投融资、人才招引培育、“最多跑一地”、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化“十大改革项目”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一批改革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努力为全省、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龙港样板、龙港模式。

创新基层治理:

不设乡镇、街道,实行“市管村居,分片服务”扁平化基层管理体制。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龙港在全国率先创设基层治理委员会,中间不设乡镇、街道,9个片区实行“市管村居,分片服务”扁平化基层管理体制。

打造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龙港充分发挥改革优势,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在龙港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业务价值高、综合集成强、具有龙港辨识度的十大特色应用场景,实现社会治理一体化;“市管社区”数字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一支队伍管执法”,构建执法数据专题库、知识库,实现执法事项标准数字化和执法检查智能自助,达到行政执法权力的集中转移和流程重塑的改革目标;“一张清单转职能”,以安全、城市管理等职能事项为代表,依托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门户,集成“安全云管家”“城市云管家”等场景,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推动相关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应用。实现“民生共享”数字化系统,以实现民生事项服务直达为目标,在数字社会学有所教、体有所健、幼有所育等领域新建或承接数字化招生、电子施教区查询、健身赛事“一键查”、云呵护儿童健康成长、学问通我师在线等应用,积极打造“民生共享”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改革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以德修身,文化润心:

龙港虽然年轻,但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浓厚,各界英才辈出,有陈懋钦、缪元德、郭楚望、姜立夫、刘绍宽、谢云等学艺名流;有夹缬、米塑、夹苎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姜立夫故居、谢云故居、張家堡双牌坊等文化遗址;有中对口、鉴后西、乾头等美丽乡村;有十里白沙河、舥艚渔港、芦浦街等文化旅游休闲区……龙港市打造一流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龙港文化中心,将这些人文、历史浓缩在一个个展馆内,让广大市民来参观,不仅是让大家重新认识龙港、了解龙港,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有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龙港还有一个“城市文化客厅”,内设阅读区、展示区、沙龙中心、研修室、艺术长廊、露天休闲广场、咖啡休闲区等,兼具城市书房、独立书店、人文会客厅等功能,定位打造一个专为心灵构筑的家园,一个关于阅读、咖啡、音乐和梦想的让文化成为城市灵魂的空间,一个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艺术殿堂,一个静看尘世喧嚣的客厅。

除此之外,龙港每年都会通过一些传统节日展现“龙港魅力”,如制作粽子,品味节日的味道;开展龙舟竞技,实现文化与体育的碰撞;开展读书日活动,倡导全民阅读,邀请全国文化名家前来座谈交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祭奠屈原,让爱国传统得到延续;通过方言、鼓词等非遗文化,讲述“龙港故事”,让大家记住乡愁;举办“奔跑吧,龙港!”活动,成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展现龙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龙港再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万里可期。勤劳智慧的龙港人凝心聚力,不断创新,刷新奇迹。他们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大美画卷。

到龙港不能不去乡村看看。见惯了新农村的种种景象,没想到这里的“村庄”还是令一群从所谓大城市来的人诧异了:欧派别墅、绿荫大道、湛蓝湖泊、小桥流水、音乐喷泉、文化娱乐休闲广场——城里有的这里一应俱全,更多是城里无法具备的宁静和空旷,自然与闲适。

三园村由原下乾头、垟底张、横池等3个村合并而来,现在是一个社区。它临河而居,原来是一座渔村。当地因地制宜,以海洋元素为特色,渔夫传奇为主题,在社区内设计了渔船、铁锚,在鹅卵石和墙壁上绘制了海底世界、海底總动员,建成了渔家民俗馆、渔夫广场、海豚湾红色公园、初心亭、美丽庭院、又见柒间民宿等一批游玩设施和景点,吸引了周边百姓游玩、观赏、驻足拍照,提高村民的收入以及村集体收入。穿行村落道路,让人有“沿途景色相殊,处处峰回路转”之感。干净的马路,房前屋后种满花草,墙体上绘满色彩斑斓的海水、帆船等,老百姓出门就是公园,一步一景。社区以“江南水韵、农家民宿、渔乡文化、田园生活”为内涵,依托水乡渔乡和农家田园,挖掘自然地形、田园景观、河道资源、风土人情、渔乡文化,努力建设具有农家特点、渔乡特色、水乡特征的美丽乡村。

从小渔村到经济强镇,撤镇设市后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龙港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时代答卷,凭的是什么?

龙港地处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图上看,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改革开放前,交通不畅(三面环水,背靠大山),若想走出去只有水路一条。恶劣的自然环境,逼着龙港人只能走出去寻找生路。龙港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他们秉承浙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发扬“三板精神”,“白天风风光光当老板,晚上辛辛苦苦睡地板,还要孜孜以求看黑板”。可以说,每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都有一把辛酸泪,都是一部创业史,都是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创业创新走到今天的。温州人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强,不服输,敢闯敢拼,敢为人先。他们的成功毫无疑问是逼出来的、闯出来的、干出来的。当年,陈定模带着借来的3000元开始“借鸡生蛋”,发展“虚拟经营”,轻松解决了资金问题。接着又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想尽千方百计,解决人口问题;说尽千言万语,动员农民进城投资;吃尽千辛万苦,在一张白纸上自己造城。撤镇设市后,新一代龙港人通过融合化发展、资本化发展、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发展、绿色化发展,打造新的“龙港模式”,志在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打造千亩千亿产业集群。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商的创业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在创业成功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业精神,温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可以模仿的,其创业精神不可模仿。温商不断地学习、求新、求变,进而巩固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龙港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创新是龙港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也是龙港发展最有力的支撑。两年来,龙港人运筹帷幄,纲举目张,大胆改革“三个新”:

大部制——组建了党政机构合一的15个大部门机构,有效承接1575项县级权限事项。

扁平化——实行市管村(屏)、分片联务新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改变了传统县级政府下辖乡镇(街道)再到村(居)模式,创新跃升,幸福宜居,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县)的样板。

平台建设——实行了集中批服务和综合行政独法。龙港以大部制为依托,以网格管理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了“四个平台”,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综治管理模式,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框架。

2020年,龙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6.4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6.4亿元,增长16.4%;实施重大项目101个,完成投资91.3亿元;新竣工小微企业园6个,入驻企业485家。龙港在缔造了城市化传奇之后,又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传奇。

2021年7月15日,《中国社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新时代当有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划地名工作亮点综述》的文章,其中综述了十八大以来区划工作亮点。在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方面,文章指出,“立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浙江龙港撤镇设市,为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推动特大镇创新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了路子。”

未来,龙港市将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城市化体系和拓展城市化新路径提供浙江经验、温州实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猜你喜欢

龙港改革
我写作的方法很笨拙
走进龙港
让龙港告诉世界
龙裔依龙港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