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裔依龙港

2021-12-18叶弥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港农民社区

叶弥

龙港的地名里有许多龙:龙港大道、龙金大道、灵龙大道、翔龙路、龙跃路、龙洲路、龙新路、龙美路、龙跃社区、龙江社区、龙浦社区、龙珠佳苑、龙都村、龙港公园、龙城社区、龙虹社区、龙浦社区、龙源村、双龙村、汇龙村、龙和村、龙南村、龙平村、高龙村、龙华村、九龙河村……

路名承载着一方百姓的愿望,反映百姓的性情、审美,也折射这个地方的历史。不夸张地讲,一个地方的路名、巷名、村名,就是这个地方的衣服。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衣服,是人的脸面。地名,是一个地方的脸面。

有了这么多龙的地名,念起来朗朗上口,既好听,又提神,还有身心的归属感,真是一个有依靠的地方。到了这里,当然会想起《龙的传人》这首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龙图腾的形成时间,可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龙有蟠龙、云龙、鱼化龙、火龙、青龙、角龙、蛟龙、应龙等。2021年9月3日晚上8点,我来到龙港公园。站在“龙港外滩”上,看远处夜里滚动翻涌的青龙江水,我想,龙港的龙,应该是鱼化龙或者是蛟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鱼互变的龙,龙头鱼身,在古代有金榜题名的寓意,来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鱼图腾崇拜。鱼登龙门而化龙青云直上。蛟龙在神话世界里是龙族水兽,是海底世界的主宰,传说它遇到雷电暴雨,必定会扶摇直上腾跃云霄。

龙港是借着改革开放这场春风扶摇直上腾跃云霄的,这条东海之龙,鳌江入海口南岸的小村庄,一直到1983年10月,批复由村建镇。建镇后,祭起了三大富强法宝:土地有偿使用、户籍制度、发展民营企业,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201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是中国第一个“镇改市”。从渔村到小镇,从小镇到城市,龙港人实打实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截至2020年11月1日,龙港常住人口是47万人。2020年,龙港地区总产值是316亿元,财政总收入是25亿元。龙港,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视察的地方。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到过龙港的外乡人,头一次了解到一个地方有着这么多的“龙”名,不禁咋舌,有些担心龙港人身上具有的富贵之气而难以相处。但是,与龙港人相处没几个小时,就体会到他们的为人都是平实质朴的,身上非但没有嚣张之气,反而经常提到自己曾经是农民。当他们说到自己四十年前还是农民时,展露的是些许的骄傲,更多的是不忘本的情怀。

回到9月3日晚上8点的龙港公园,正当我望着海水浮想联翩时,同行的当地作家指着脚下宽阔、豪华的外滩大堤说,当年这条路,他们上学的时候每天都走。那时候,这条路还是一条小小的土路,两边长满杂草,无遮无挡的小路,海风呼啸时分外凄凉。而今不管刮多大的风,也刮不走路边满天星星一样的璀璨灯光。这条十里外滩长堤是龙港人的天堂,它像浮在岸边的水晶宫。每天晚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长堤的一边是青龙江,另一边是公园,公园里奇花异草。长堤的东头,是瓯南大桥,有着亚洲最大的垂直开启式桥梁,隔着龙港人和鳌江镇人,是两岸最美丽的地方。鳌江对岸,一入夜,和这里一样,高楼大厦就亮了起来,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就是一座不夜城。

龙港人称自己是“江南人”,就是鳌江南边的人。龙港人说,以前江北那边的鳌江人看不起江南人,因为江南这里的龙港人太穷了,但是后来江南人发愤图强,起早摸黑地工作,把四十年前的小渔村变成镇,再变成市。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政发〔2019〕19号”的红头文件上令人鼓舞地写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苍南县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的通知。龙港镇设市,是习近平总书记批准同意的一项重大改革,龙港人从此承担了探索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使命。

它是中国第一个“镇改市”,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中国第一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中国第一个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改革,中国第一例私人包机。私人包机,是龙港青年王均瑶开通的长沙至温州空中航线,创办了中国首家民营包机公司。这是1991年7月23日的事件。

可以想见,这么多的“第一”,龙港人的干劲有多足,龙港人在政策的指引下,充满动力和活力,也充满了毅力。龙港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富。龙港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人文优势,实现了三次跨越。

第一次,从小渔村到农民城。

第二次,从农民城到产业城。

第三次,从产业城到新城市。

反而是鳌江人无所事事了。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江南机器声,鳌江麻将声。

龙港人也喜欢打麻将,但是没时间啊,他们的生活是伴着机器一起度过的。

机器很多,譬如华昊无纺布有限公司里的先进纺织机,譬如中国印刷城里陈列的古今中外各种印刷机。

龙港是中国印刷业的重要基地。2002年4月,中国印刷协会命名龙港为“中国印刷城”。上世纪60年代末,龙港人就开始尝试丝网印刷了。1978年,龙港人用丝网印刷技术印制了涤纶商标、塑片券票、铝制徽章、塑膜证册,在市场上挖到了第一桶金,出现了一个老板村。而后,做大做强,升级换代,与国际接轨。印刷加互联网,龙港人的印刷业蒸蒸日上。

一切的变化都太大了。现代的龙港市政务客厅,这里打造着数字化的龙港。美丽的园区,整洁的现代小区,宽阔的马路,各种小车停满路边,路边整齐高大的棕榈树。方岩渡以前叫安兰渡,其实也没有渡口了,现在有了好几座大桥,用两条腿走也就十几分钟,何况眼下家家有车,有的人家有好几辆车。十几年前,山上还有雪,现在山上已经没有雪了。特别冷的冬天,山上会下点雪米,就是雨夹雪那种。

汽车驶过老城区,这里还残留着最初奋斗的模样。这座城是农民自费建立的,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座座简陋陈旧的街边楼,这些楼房都是农民进城后自建的。1984年12月,龙港镇发布了“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这个政策一经公布,仿佛一夜之间,一个城市就这么被农民建成了。

在老街上,看着一幢幢拥挤的小楼和一楼的小商铺,仿佛能看到当初成千上万进城的农民们那一张张渴望改变命运的急切的脸。一个地方真正的脸面,是靠着一个地方人民的奋斗而得来。从1983年10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建立龙港镇开始,38年时间,龙港人让这块土地变得火热而富裕。

虽说龙港人忙于创业,大街小巷充塞机器之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传统的手艺。他们划龙舟,做夹苎漆器,做米塑……我最爱米塑,一个个人形米塑栩栩如生。

可惜来去匆匆,下次去龙港要去现场看龙港人做米塑,看那一雙双创业的手在传统艺术领域里如何拓展。

猜你喜欢

龙港农民社区
耕牛和农民
我写作的方法很笨拙
走进龙港
农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