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构建研究
2021-12-18孟兆娟刘彦军
孟兆娟 刘彦军
摘 要: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树立系统化培育理念。高校内部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评价。政府政策、社会需求和创新文化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校外部环境变量。文章基于高校内部影响因素和高校外部环境变量,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社会特定职业发展所需,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高校、行业、社会多方协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教学脱离实践、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校外导师没有真正参与培养过程等诸多问题,结果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动手能力弱、创新性思维不活跃、创新型成果匮乏、培养质量不高。
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例如,罗泽意和宁芳艳等论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1];曹雷和才德昊提出从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四个方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2];邹艳和石华梅等分析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3];顾越桦和叶秉良总结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机制与路径[4];吴鹏和徐乐中等剖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5]。上述研究为本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发,但现有研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析是碎片化的,没有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化分析视角和系统化培育机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引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应积极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化培育机制,才能切实肩负起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此,本文首先剖析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素,然后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最后提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从系统论视角重新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过程,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这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
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了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包括:(1)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按照某种结构组合而成的拥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6]。系统论将所研究的对象视作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结构和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优化系统功能。(2)系统最基本的属性是整体性。系统功能是由系统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后,在相互协调配合中产生的。这是单个要素在独立状态下难以具备的功能。当系统要素能够围绕共同目标密切协作时,就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3)系统还具有开放属性。开放性指的是任何系统都要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制约。只有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互换,才能焕发蓬勃生机。(4)系统的构成要素对系统运行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当系统运行至接近临界点时,系统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即序参量,主宰了系统的运行过程、运行方式和运行方向,支配着快变量的行为,也决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诸多相互关联的影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想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坚持整体观念,注重系统构成要素的自身完善和要素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还要从开放的视角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联,使系统有序运行、永葆活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統的演化过程中,要抓住主导系统演化过程的序参量,使其成为优化系统功能、使系统有序运行的支配变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构建
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能否提高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某个培养环节或者某一要素,而是取决于培养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形成的协同作用。若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涉及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视作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则诸个子系统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合作,是否围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这一共同目标努力,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系统能否从无序状态自动转化为有序状态,也将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绩效。故而,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从系统论视角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过程,将各个可能影响要素和环节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使子系统间良性互动、协同合作。
(一)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校内部要素
高校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一般包括“招生—培养—质量监控”三个环节。在这三大环节中包含着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素,分别是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评价。
1.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就是高校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他们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施教对象。培养对象的资质、专业基础、读研动机以及努力程度是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具有创新潜质、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兴趣浓厚、毅力坚韧的学生,在读研期间及工作过程中更易取得实践创新成果。高校首先要在招生环节遴选具有创新思维、不怕吃苦、勇于探求真理的研究生,这是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指的是要把培养对象培养为何种层次的人才,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或者培养规格。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在国家产业技术升级转型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胜任者”,还必须是能够在实践中创新的“精通者”[7]。国内教育部门一般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但“高层次”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却一直没有明确说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拥有的创新能力使其本质上有别于普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故而,实践创新能力应成为衡量应用型人才是否达到“高层次”的标准,也应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培养主体。培养主体即施教主体,是各种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所在院系和学校。在研究生施教过程中,高校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所有培养主体中,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负有直接指导责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科前沿的把控能力、对生产或管理实践的熟悉程度、对研究生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所在院系和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管理制度和创新氛围也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培养内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理论学习阶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新角度、新方法,实现其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在撰写学位论文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总结实践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以学位论文的方式呈现出来。学位论文直接反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投入变量,直接决定了实践创新能力的输出值。
5.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的评估检验,属于质量监控环节。培养评价主要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节是否齐全、培养内容是否合乎规范、是否实现了预期培养目标。培养评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指挥棒”。没有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机制,很难构建良性运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系统,也会打破系统内部信息能量平衡运转状态,降低系统输出绩效,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构建科学理性的培养评价机制是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校外部环境要素
高校在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可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校外部环境要素概括为三类:政府政策、社会需求和创新文化。
1.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尤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文件规定了高校培育模式的基本框架。政府政策需要不断破除体制机制上不利于创新的各种障碍,才能释放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活力,盘活社会存量资源,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潜能。政府要构建有利于协同各方资源和行动的政策框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行为提供有力支撑,激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勇攀创新高峰。
2.社会需求。高校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高校培育出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契合社会需求方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定位。社会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何种能力,培养主体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样才不会造成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脱节。社会需求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外部引导要素,是其实践创新能力的“试金石”。
3.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对创新行为发挥引领作用或制约作用。当社会文化崇尚创新时,就能成为创新活动的源泉,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创新的“温床”。当创新文化不鼓励创新时,就会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发挥实践创新潜能。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结构
以系统化思维方式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界定系统构成要素,厘清系统边界。根据上文分析,将高校内部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1)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高校内部培育完成的,高校界定了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物理边界。高校内部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五个要素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则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由培养目标子系统、培养对象子系统、培养主体子系统、培养内容子系统和培养评价子系统构成。其中,培养目标子系统是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核心。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评价子系统的行动框架和行为方式均需围绕培养目标设定。反过来,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评价子系统彼此间的协同耦合,又决定了培养目标能否实现。(2)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以及创新文化。政府政策能否动员产学研各方资源,能否使产学研各方在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取得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社会需求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反馈方,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求时,就会为高校培育系统注入正反馈和正向激励。反之,说明高校培育系统需要改革创新,以迎合社会需求。创新文化是影响培育系统的“软件”要素,对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影响无处不在。与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相比,创新文化不容易发生变化,一旦形成便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3)培养评价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序参量。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和培养内容均受到培养评价的支配。培养评价子系统决定着其余子系统如何行动,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功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分析了系统构成要素及系统外部环境变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中,首要的是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高校内部,要实现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和培养评价子系统的协同,减少它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内耗,以追求系统功能最优為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行为,发挥最大化的协同效应。最重要的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子系统。科学合理地培养评价子系统能够及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缺陷和漏洞,积极引领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和培养内容子系统,改进和提升培养质量,最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整体绩效。
高校外部环境变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最重要的是塑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提高创新者的创新活力,保障创新者的利益不受侵害。还要构建社会需求方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搭建高校与社会需求方的沟通平台,畅通沟通机制。政府要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系统提供高校内外合作机制,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过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泽意,宁芳艳,刘晓光.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异同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
[2]曹雷,才德昊.全过程与系统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3]邹艳,石华梅,周娜.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18(1).
[4]顾越桦,叶秉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2).
[5]吴鹏,徐乐中,沈耀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
[6]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7]刘冰,闫智勇,潘海生.基于协同治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
收稿日期:2021-04-12
作者简介:孟兆娟(1978—),女,辽宁建平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研究”(2018JGXM59);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研究”(201817)